丁興芳
(甘肅省甘谷縣謝家灣鄉丁家溝九年制學校 甘肅 甘谷 741209)
《養花》是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講讀課文,寫的是養花的一些平凡事,既無奇花異卉的斗妍,也無扣人心弦的離奇情節。文字質樸無華,然而卻蘊含著許多深刻的哲理和閃光的思想。
作者開宗明義點出他愛花,也愛養花,而且養了許多花草,但是“只把養花當作生活中的一種樂趣”,并不計較花開得大小好壞,只要開花,就感到高興。接著,說他雖然養許多花草,“但是沒有奇花異草”,為什么呢?因為“珍貴的花草不容易養活,看著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一件難過的事”。而“北京的氣候,對養花來說不算很好”,想把南方的好花養活,很不容易,他還沒有這么大的本事。因此,他“只養些好種易活的自己會奮斗的花草”。這一段,作者寫的是他不養奇花異草的原因,事情平凡,文字簡樸,但是卻發人深思,使人聯想到許多深刻的道理。其一,文章照應開頭,進一步表明作者養花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賞花”,他在暗暗告訴我們不要把養花看作是一種閑情逸致,更不要因養花而“玩物喪志”。其二,作者告訴我們他養花是從實際出發的,既可考慮到自身的主觀條件,又考慮到當地的客觀條件。這里作者啟示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該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其三,作者說他只養“自己會奮斗”的花草,不養那些不易養活的奇花異草,這一方面表明作者的愛好和情操,另一方面也使我們聯想到要使事業成功就要經風雨,見世面,要艱苦奮斗,奮發圖強。
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通過敘述養花這件平凡的事情,闡明了兩個深刻的道理。首先作者緊接上文說,“盡管花草自己會奮斗”,但“若是置之不理,使其自生自滅,大半還是會死的”。因此,他“得天天照管它們,好象朋友似的關切它們”。作者說的是作為一個養花者一一園丁,對那些“自己會奮斗”的花草,還得經常精心照料,才能生長。而作為一個人民教師一一教育戰線上的園丁,也可以聯想到:對于那些“自己會奮斗”的較自覺的好學生,難道能夠放任自流嗎?其次,作者說他通過經常照管花草的反復實踐,摸到了一些養活花草的“門道”:“有的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地里;有的喜干,就別多澆水”。這就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要按照事物的客觀規律辦事”這些顛撲不滅的真理。
作者說他有腿病,“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工作的時候,總是寫一會兒就到養花的園子里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得到適當的調節”。他認為這有益身心,勝于吃藥”。這是寫養花的好處,也是照應開頭,具體說明他養花的目的。作者接著寫到“要是趕上狂風暴雨或天氣突變,就得全家動員,搶救花草”,結果一次再次“使人腰酸腿疼、熱汗直流”,看來是夠辛苦的了。可是作者認為“這多么有意思啊!”因為他們保護了自己的勞動果實,并從中領略了勞動的樂趣和意義ー一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一切!“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他們從“苦”中嘗到了“樂”。這就啟示我們要熱愛勞動,要正確對待苦與樂。
文章第五自然段寫作者同別人共享自己養花的勞動果實的喜悅心情,是寫養花的“喜”,而第六自然段緊接上文寫養花的“憂”。一喜一憂,兩相映村,既使我們對養花有完整的印象,深刻的感受,又使我們從中悟出了一個成功者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有順利,也會有困難;有成功,也會有失敗;有快樂,也會有痛苦;有幸福,也會有災難。但是在一定條件下,矛盾著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困難會轉化為順利,失敗會轉化為成功,痛苦會轉化為歡樂,災難會轉化為幸福。
此外,作者寫到“花分根了,一棵分為幾棵,就贈給朋友們一些。看著友人拿走自己的勞動果實,心里自然特別歡喜。”這些樸素無華的語句,啟示我們要做一個具有大公無私、與人共樂的革命胸懷和高尚情操的革命者,而這些閃光的思想,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最后,作者用了一連串工整、對仗的并列短句,非常精練的概括全文,照應開頭,點明題旨。文章通過寫養花和養花的樂趣,說明人生的道路風風雨雨,曲折坎坷,有苦有樂,有喜有憂;一個革命者要有艱苦奮斗,辛勤勞動不畏艱險,不怕挫折,大公無私,與人共樂的革命情懷和高尚情操。而我們還可以從這些凝練、深刻的語言——“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進一步理解到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和許多深刻的哲理。
總之,這篇文章語言精當,富于哲理,寓深刻于平凡,“事近而喻遠”,值得我們認真去發掘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