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妹英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教師進修學校 福建 明溪 365200)
若想革除這一弊端,就要做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葉瀾教授也曾說過:“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倡導平等對話。在教學中交往不僅包含教師和學生間的交往,即師生交往,還包含學生之間的交往。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兩者在人格上完全是平等的,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教師就要改變觀念,不再是課堂的控制者,而是課堂的組織者,只有建立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能體驗到尊重與信任、平等與友善、理解與寬容,從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我想學習,我愛學習,我會學習。因此教師要將教師教和學生學讓位于師生互動,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做到教學相長。
課堂是語文教學中進行師生互動的主陣地,而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師生主體關系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師生互動、做到教學相長,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1 以“學”定“教”。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不僅僅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興趣、態度等邊緣系統上打轉,更需要在學習內容這一內在吸引力上把好關,使學生成為最好的學習者。為此在給學生選擇學習內容上我摸索出一條可行性方案。
(1)在預習時解決:我已經學會了什么?我提出的問題是什么?我還想學習什么?
(2)在共學時解決:共同的話題和想要學習的內容。
(3)合理補充:預習、交流而沒有解決但又必須掌握的內容。
我們的“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主動學習,把一部分學習內容和方式的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有目標,才能興趣盎然地學。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完后和同桌說一說,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各是農歷的幾月初幾?”我原本的想法是讓學生了解各個傳統節日對應的是農歷的日期,這也是本課的教學目標。接著,在全班匯報交流時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你最喜歡哪個傳統節日,為什么?”同學們紛紛舉手,暢所欲言,突然一個孩子大聲說:“老師,我可不可以把自己喜歡的節日畫下來?”是啊,作為孩子,繪畫可是他們最喜歡的表達方式之一!我立即表揚了這位學生,說他的建議合理。其他學生受了啟發,有的說要講傳統節日的故事,有的要朗誦有關傳統節日的詩歌,還有的把過傳統節日的照片帶來與大家分享。學生在動腦動手實踐中,把自己喜歡的節日用獨特的方式呈現出來,學得主動,學得愉快。
2.2 讓“教”于“學”。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他們牢牢地吸引住。”但是,大多數教師還是習慣于按部就班進行教學,課堂顯得毫無生氣,學生感到壓抑無趣。要打破這種僵局,就要角色互換,讓“教”于“學”,讓課堂教學“動起來”,師生互為補充。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他們愛表現,非常愿意展示自我,課堂上,在學習生字時,哪個學生的字音讀得準,教師就請她來當小老師。識記生字的字形,老師可適當“示弱”,可以讓學生編兒歌、編字謎和順口溜,誰編得好,就采用誰的,并讓他上臺來小老師把他所編的兒歌教大家。指導生字書寫時,老師可適當“裝傻”:這個字,老師不知道怎樣才能寫好看,誰來教教我呀?“哈哈!老師還有字寫不好,需要我來教她!”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過來了,學習積極性得得到了提高,睜大小眼睛觀察,開動小腦筋思考,編出了許多朗朗上口、直觀形象的兒歌,既鞏固生字的記憶,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的方式之一。”教學評價方式有綜合評價與單項評價,有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還有書面測試與口頭表達小測……在教學中,教師評價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應靈活多樣,可將評價伴隨教學過程中,特別值得推薦的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建立“學生成長拾貝集”。在這“拾貝集”里,學生能看到自己成長的足跡。在“拾貝集”中可以收集這些資料,例如:寫得最漂亮的一頁字;每月中最得意的作文;(作文上喲老師、家長、小組的評語)獲得的獎勵和獎狀等。每學期,班級可開展一次《我成長,我進步》的主題班會,學生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此外,在教育教學時,教師還可以大膽“放權”,讓學生評價老師。讓學生通過“老師,我喜歡……”“老師,我希望……”通過學生的評價第一時間讓教師得到教學反饋,及時轉變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