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飛
(貴州省仁懷市五馬小學 貴州 仁懷 564500)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每位中國公民都有義務與責任對其進行繼承和發揚。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為學生講解語文知識,傳授語文技巧,另外也要科學地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有效地傳承傳統文化,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有著十分關鍵的現實價值。接下來,筆者結合個人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地滲透傳統文化。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關鍵組成部分,而且也是有效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方法。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物及事跡。例如,在為學生講解“司”字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司馬光的故事,從而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司”字的理解與認識。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使得學生充分了解到司馬光是十分智慧的,其有著優秀的道德品質,從而加深學生對“司”字的印象,使得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司”字的內涵,了解古代的優秀人物。除此以外,在為學生講解“瓏”字時,此文字屬于形聲詞,左形右聲,其中的“王”字旁又被稱為“玉補”,許多與玉有關的字都是“王”字旁的。古人在求雨時會用玉,玉被認為是最佳的祭祀禮物。右邊的“龍”主要代表的是向龍王求雨[1]。通過對相關歷史典故的講解,使得學生不僅可以掌握“瓏”字含義與用法,而且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到一些史實,了解古人的一些想法與習俗。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科學滲透可以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漢字知識,使其更加熱愛漢字。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會安排一些比較優秀的古詩詞,這是我國深厚的文化內涵,也是有效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語文教材中錄用的詩詞古文都是非常短小精悍的,要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的誦讀,在此基礎上深刻把握作者的思想內涵,了解其中蘊含的深厚傳統文化。通過誦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深化學生的感悟,使其全面地了解文化歷史,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2]。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科學地誦讀古詩詞,積極地學習傳統文化。例如,在為學生講解陸游撰寫的《卜算子·詠梅》這首詩時,教師首先就要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的理解對詩詞進行誦讀,因為學生的能力有限,因此理解較為淺顯。所以,在朗讀的過程中感情不夠深刻,語調不夠準確,在此狀況下教師就要進行及時的糾正。教師要為學生范讀詩詞,使得學生掌握科學的誦讀方法與技巧。然后,教師再鼓勵學生進行自主誦讀,在此基礎上,學生就可以獲得更加深刻的體會,準確了解詩詞的內涵。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古詩詞要進行反復多次的誦讀,有效地加深學生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傳播傳統文化。
近些年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教學手段也在不斷的更新與優化,多媒體教學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多媒體教學能夠利用視頻與圖像等方式將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直觀地展示給學生,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傳統文化能夠使得學生更加直觀地進行感受,使得學生更加快速與全面地了解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組織學生對古文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結合古文的意境為學生搭配一定的音樂[3]。學生隨著音樂進行朗讀,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情感與深厚文化。除此以外,在古詩詞教學中,因為許多詩詞的含義與意境很難把握,因此就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地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只如果是單純地依靠課內教學是無法有效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所以就必須要積極地開展課外教學。在新課標中提出,不同年級的學生要達到不同的課外閱讀目標,即一二年級的課外閱讀量要≥5萬,三四年級要≥40萬,五六年級要≥100萬[4]。由此可見,通過課外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技巧,而且可以有效地滲透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導其閱讀不同的課外讀物,例如《唐詩三百首》與《弟子規》等。要利用每日的晨讀時間鼓勵并且引導學生進行大聲朗讀,使其將內容牢牢地記在心里。不僅如此,教師也要通過習作訓練的方式幫助學生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內化,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在習作練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收集與翻閱大量的資料,并且進行寫作,從而幫助學生了解民族舞蹈與戲曲等傳統藝術,而且了解剪紙與刺繡等傳統工藝,在此基礎上使其更加喜愛傳統文化。
總而言之,每位公民都有責任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機會合理地滲透傳統文化,要在識字教學中、讀寫訓練中、在古詩詞教學中與情境教學中科學地滲透傳統文化,從而使得學生可以準確地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啟迪學生的心靈,增長學生的智慧,提升其文化素養,有效地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