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琳
(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商學院 江蘇泰州 225300)
就業穩定是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近年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屢次強調“就業優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穩就業作為“六穩之首”,凸顯了做好穩就業工作的重要意義,各地區也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多措并舉增加就業機會,激勵創業熱情,大力推進就業培訓、引進高級人才、推薦用工、政策幫扶等,精準施策破解人才供求失衡。所以,未來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對實現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國家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短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則成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根本之策,而商貿流通是突破城鄉二元經濟格局的主要力量,只有率先實現城鄉商貿流通的一體化,才能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局面。所以,研究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與居民就業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深入研究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對我國三大產業就業的影響,不僅能夠豐富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與居民就業的相關研究領域,而且對于加快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鄉融合以及提高我國居民就業水平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本文的研究主題和余文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為我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相關文獻綜述;第二部分為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對我國居民就業影響機制的分析以及相關研究假設提出;第三部分為研究設計,包括樣本選擇以及模型、變量定義;第四部分為實證檢驗結果及分析;第五部分為研究結論以及對工業化進程方向和商貿流通業發展方面的建議。
目前,不少學者對我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進行了測度,如任保平和魏婕(2011)運用1991-2008年的數據從城鄉商流一體化、城鄉物流一體化和城鄉信息流一體化三個維度建立指標評價體系進行測度,得出城市和農村在物流和信息流上差距較大的結論;張雪玲(2019)以2008-2016年的數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從市場規模、產業結構、經濟環境以及市場潛力四個方面構建了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指標體系,并分解為東、中、西三個地區計算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水平。也有一些學者研究了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與城市化的關系,如李彥(2017)提出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我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制約因素,分析了我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存在的問題,并利用實證分析研究了商貿流通業對城市、農村經濟的影響,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湯向俊和任保平(2014)利用1978-2009年省級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商貿流通業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影響,發現商貿流通業會顯著促進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并分析了城鄉之間農產品、工業品流通效率對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影響機制。還有部分學者對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未來發展路徑進行了探究,如張靜(2019)分析河北省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區域差距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從現有文獻來看,主要從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測度及發展路徑以及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與城市化幾個方面進行研究,而研究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對居民就業以及三大產業就業的影響的文獻還較少,所以研究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對我國居民就業以及三大產業就業的影響不僅可以深化商貿流通一體化發展與居民就業的關系,還可以為城鄉商貿流通、擴大就業提供理論支撐。
商貿流通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紐帶,即商品通過買賣活動而發生的價值形態變化和所有權的轉移。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城鄉之間構成了兩個割裂的均衡市場,形成我國城鄉商貿流通之間的分割。而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目的便是加大城鄉商貿資源的統籌配置,實現城鄉商貿的相互融合與雙向流通。所以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就要通過現代商貿流通中的供應鏈、服務鏈和價值鏈,將分布在生產銷售不同環節的城市和農村商貿經濟活動,將城鄉之間產供銷、產加銷等經濟活動連為一體,構筑城鄉之間商品流通的雙向流通系統,形成縱橫交織、雙向互動、緊密聯系的網絡化城鄉商貿流通體系。隨著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加快,城鄉商品交易效率提升,居民消費支出擴大,尤其是農村消費水平隨著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而提升,商貿流通產業不斷加快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也開始增加,另一方面,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也會加快商貿資源優化配置,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升農村消費水平,加快商貿流通產業發展,增強勞動力的需求,所以,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進程加快,商貿流通產業發展會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促進居民就業,據此提出本文假設1:
H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進程加快會促進我國居民就業。
三大產業生產方式的差異決定了流通業發展水平的提升對三大產業就業的影響存在差異。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進程加快,最先受到影響的便是商貿流通業,即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以及物流倉儲業等,這些行業的企業主體一般具有分布廣、準入度低等特點,而且對于就業者的技能要求相對簡單、工作時間和地點相對靈活,這些條件從而決定了商貿流通業自身具有較強就業吸納能力,而且商貿流通業作為我國第三產業的主導產業,是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的主力軍,所以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加快,帶動商貿流通業發展,產生大量的崗位需求,極大增加了商貿流通業就業人數,拉動第三產業居民就業人數增長,據此提出本文的假設2:
H2: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進程加快會促進我國第三產業居民就業,而且商貿流通業居民就業人數的增長是帶動第三產業就業增長的主要因素。

表1 變量定義及描述

表2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3 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就業效應
由于居民人均收支數據從2013年開始才有數據,本文選取2013-2018年我國31個省市區為研究樣本,剔除了數據缺失的樣本,最終得到了161個研究數據。此外,對所有連續變量進行了上下1%的Winsorize縮尾處理以降低數據極端值的影響。另外,數據主要來自wind數據庫和《中國統計年鑒》,并經過加工整理得到。

表4 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對三大產業居民就業的影響

表5 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對商貿流通業居民就業的影響
檢驗模型。為了檢驗本文的假設,本文建立回歸模型(1)如下:

被解釋變量。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居民就業效應,分別采用居民就業總人數、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商貿流通業就業人數來衡量,為降低數據的異方差性,取其對數。對于商貿流通業就業人數的計算,本文參考相關文獻研究,選取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這三類行業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數。
解釋變量。本文的解釋變量為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分別采用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和城鄉居民消費比從收入和支出兩個角度衡量。
控制變量。本文參考了很多學者的相關研究,選取了人均GDP來衡量地區經濟發展程度、每十萬人口高等學校平均在校生數來衡量地區教育化程度、貨物周轉率來衡量地區物流發展水平以及城鎮人口比重來衡量地區城市化進程。本文所有相關的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表2提供了我國31個省份居民就業人數、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等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從我國就業現狀來看,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對數均值為6.69,就業人數在三大產業中最多,第一產業從業人數對數均值為6.25,就業人數最少,而且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從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來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均值為2.61,城鄉消費比均值為2.20,商貿流通一體化程度較低。
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就業效應。為了驗證假設1,本文以居民就業總人數的對數作為被解釋變量,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程度作為解釋變量,利用面板數據模型(1)進行回歸檢驗(根據F檢驗和Hausman檢驗選取固定效應的估計方法較為合適),所以在驗證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與居民就業的關系中都采用了面板數據固定效應回歸,并對省級層面的個體效應和時間效應進行控制,具體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在回歸(1)中,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RI)與居民就業總人數的對數(LnL)的回歸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負(P<0.01),說明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的縮小,會促進居民就業人數的增加。在回歸(2)中,城鄉居民消費比(CI)的回歸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負(P<0.01),說明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比的縮小,會促進居民就業人數的增加,假設1得到了驗證。
產業差異的角度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就業效應。為了驗證假設2,本文將居民就業總人數依次換為三大產業的居民就業人數的對數作為被解釋變量,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程度作為解釋變量,同樣采用面板數據模型(1)進行固定效應回歸檢驗,并控制了省級層面的個體效應和時間效應,具體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在回歸(1)和(2)中,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RI)、城鄉居民消費比(CI)分別與第一產業的居民就業人數的對數(LnL1)、第二產業的居民就業人數的對數(LnL2)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說明我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加快,對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就業吸納效應較弱。在回歸(3)中,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RI)、城鄉居民消費比(CI)與第三產業的居民就業人數的對數(LnL3)的回歸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負(P<0.01),說明我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加快,對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效應較強,會促進第三產業的居民就業人數的增長。為了進一步探究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與我國商貿流通業居民就業人數的關系,用商貿流通業的居民就業人數對數作為被解釋變量重新代入面板數據模型(1)進行了固定效應回歸,具體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在回歸(1)和(2)中,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RI)、城鄉居民消費比(CI)分別與商貿流通業居民就業人數的對數(LnTL)的回歸系數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負(P<0.01),說明我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加快,會促進第三產業的居民就業人數增長,而商貿流通業居民就業人數的增長是帶動第三產業就業增長的主要因素,假設2得到了驗證。
本文以2013-2018年我國31個省市區為研究樣本,實證研究了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與居民就業的關系,并進一步分析了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對三大產業居民就業及商貿流通業就業的影響。
研究認為:第一,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提高會促進我國居民就業。因為隨著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加快,城鄉商品交易效率提升,商貿流通產業不斷加快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也開始增加。第二,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對三大產業的就業影響效應不同,會促進我國第三產業居民就業,而且商貿流通業居民就業人數的增長是帶動第三產業就業增長的主要因素。
為促進我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加快城鄉融合、保持就業充分穩定,本文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加強城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鄉鎮商業設施布局,規劃建設鄉鎮微型商圈,配置品牌連鎖超市、農貿市場或特色市場、星級農家樂等商業設施,著力解決農村普遍存在的商業網點不足、設施簡陋等問題。第二,優化整合城鄉商貿資源。發展農村超市、便民店,形成以農村市場為基礎,中小城鎮為骨干,城鄉互動的農村日用消費品經營網絡;加快推進農資供應配送化,形成農資流通網絡;打造回收、分揀和加工利用一體化經營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第三,增強商貿流通業穩崗擴崗能力。以發展新流通、新商貿為突破口,推進傳統產業升級和職工技能提升,不斷培育新崗位。通過延伸互聯網、供應鏈、平臺經濟等新領域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流通服務業,為創造大量的新職業、新工種和新崗位提高動力,釋放就業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