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勇 博士生 杜躍平 教授
(1、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5; 2、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陜西西安 710126)
創新鏈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被提出,當時認為創新鏈是創新的過程。其后,由于企業對創新的重視,學術界對創新鏈的關注也越來越高,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但遺憾的是,對于創新鏈的概念與內涵的探討還不夠充分,從而對于創新鏈的政策含義的討論也還不夠完善。本文將對國內外的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梳理,厘清創新鏈的概念與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創新鏈的政策含義。
1992年,Marshall正式提出了創新鏈的概念,認為創新鏈是原材料供應商、產品制造商、產品銷售商等多主體互動的過程,可以分為若干階段。其后,國外學者們開始將視野轉移到創新鏈的模式上,并提出了從基礎研究開始到產業化或商業化應用結束的線性模式;包含多重互動與反饋的非線性模式;以及由科學認知、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市場應用等四個環節構成的互通互融的循環模式。這些研究也引發了國內學者的關注,圍繞創新鏈的概念,國內學者也從多個角度進行探討,其中代表性的看法有兩類:一是以林淼為代表的過程視角的定義,強調創新鏈是創新的過程或科技成果轉化的全過程,吳曉波等也持有類似的看法;二是以蔡翔為代表的知識創新視角的定義,認為創新鏈是從科學技術知識到經過技術創新環節實現產業化的過程,它圍繞某一個核心主體,基于市場需求的導向,將相關創新主體通過知識創新活動連接起來,以知識的經濟化過程與創新系統優化為目標的一種功能鏈節結構模式。它強調創新鏈是知識的創造、轉移與擴散。
筆者認為,要理解創新鏈的概念和內涵,首先要理解完整的創新過程。自熊彼特提出創新的概念與理論至今,學者們多認為,創新是不僅要開發新的科學知識與技術,還要將這些知識技術轉化成生產力,并將之產業化擴散的過程。由此,創新不僅是一個技術范疇,更是一個經濟范疇。圍繞這樣的認識,創新鏈是由創新的起點開始,經歷多個環節和多種主體,直至取得最終成果并實現商業化的全過程;這一過程涉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設計開發、試制改進、生產銷售、產業化擴散等多個時間序列環節,以及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所、中介、用戶等多個主體;這些環節和主體在時空上構成一個開放的、復雜的網狀鏈條,就是創新鏈。
由于創新活動的復雜性與創新鏈主體構成的多元性,這里的創新鏈并不是一個單一化的從高校、研究所到企業再到用戶的線性鏈條,而是由各地區各級政府、各類高校和研究院所、各類企業、各類科技金融等中介、各類行業協會以及咨詢公司等社會組織構成的網狀鏈條。如果將各類主體看成是節點,那么這些節點在地理分布上呈網狀結構,在職能序列上則呈鏈條結構(見圖1),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里鏈條并非單向聯系,而是具有反饋性的循環鏈條。此外,該鏈條還呈現主體構成多元化、主體關系協作化、鏈條資源共享化等特點。

圖1 創新鏈結構圖
創新可以有多種技術方案,這些方案之間及其與現行的技術之間所產生的競爭,最終決定該種創新能否成功,成功的技術方案會保留并持續,不成功的被淘汰。由此,創新過程是一個適者生存的演進過程,雖不遵循嚴格的隨機過程,但體現為人類的有意識活動,有準確的方向,該方向被創新者認定,具有可行性,并有可能獲取競爭優勢和潛在利潤。創新鏈也必然要依托并遵循著這種技術演進的方向,來實現創新。
創新鏈將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所、用戶等組織或個體聯系起來,形成了一種網狀鏈條式的松散組織,這種松散組織在組織結構上形成了變革、在管理技術上有了升級,在組織戰略上也有了新變化。而且,創新鏈的形成也促進了這些組織和個體在自身組織結構、管理技術和組織戰略上的較大變化。由此,創新鏈本身就是一種組織創新,它將會隨著組織創新的演進而不斷演進。基于這樣的認識,創新鏈需要以組織創新為核心來達成其目標。
作為松散組織,創新鏈的高效運作需要做好兩方面的事情。一是開放,包括對內和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鏈內外創新主體的參與和退出以及信息與知識的交流,對內開放是鏈內信息、知識等資源的高度共享。二是協調,創新鏈是具有流動性的多主體松散組織,這就要求良好的協調機制。這種機制要能對創新鏈的自身演進,鏈內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鏈內成員的流動進行,鏈內資源的共享與流動,鏈外環境的變化等進行協調。由此,創新鏈要以開放協調為機制來保證其良好的運作。
創新鏈之所以產生,學術界將其歸結為知識分類視角的有利于創新的能力和效率提升、交易費用視角的有利于交易成本降低、競爭力視角的有利于競爭優勢的獲取、創新理論視角的有利于創新成功的概率提升。但無論哪一種視角,都可以認為創新鏈將有助于各類主體通過合作來形成知識等資源和優勢的共享,縮短創新周期,降低創新成本,提升創新能力與績效,從而獲取競爭優勢,以便在市場競爭中勝出。也即創新鏈以獲取競爭優勢為目標。
創新的概念最早由熊彼特提出,他認為,創新不僅是一個技術概念,還是一個經濟概念,它包含了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組織創新等領域,形成了一個系統的概念。其后,在索羅、伊諾思、曼斯菲爾德、弗里曼等學者的努力下,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創新理論體系。該理論體系一方面使得政府、企業、學者對創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也對國家、產業、企業等層面的創新管理與政策安排產生了直接而積極的影響。
之后,隨著經濟發展與創新復雜程度提升,創新開始從單個企業內部轉移到企業外部的網絡環境,形成創新網絡。創新網絡本質上是一種組織形式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系統性創新,表現為各創新參與主體之間的合作關系,這種合作關系也是創新網絡中的主要連接機制。由此,創新網絡是具有互補性資源的創新參與主體應對系統型技術創新中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通過非正式或正式合作創新關系連接形成的網絡組織。因此,創新網絡是創新的一種組織形式,它強調的是,多個組織特別是具有互補性資源的組織形成的一種合作創新的組織形式。
創新鏈的提出源自于學術界對創新過程的思考,國外研究多將創新鏈分為幾個階段:如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應用和部署又或者研究與開發、示范、擴散的三階段劃分;試探研究、工藝開發、試制、市場啟動、建立生產和銷售的五階段劃分。國內學者同樣認為創新鏈由多個階段和環節構成,只是在階段的數量和每一階段具體內容的界定上有所不同。由此,國內外學術界多認為創新鏈是由前端基礎研發到后端產業化擴散的全過程,而這一過程的核心卻在于科技成果的轉化。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創新鏈被提出和關注。如創新網絡一樣,創新鏈也是一種合作創新,但其側重點在于從基礎研究開始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全過程,其表現則是為產學研合作等形式。我國經濟發展中一直存在的“科技成果轉化不足”、“科技經濟兩張皮”等問題,其根源就在于創新鏈上的結構失衡。由此, 基于鏈理論視角,來思考我國的創新不足問題,構建和完善相應的創新鏈,對于促進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創新鏈本質上是縱橫向的合作創新,縱向體現為產學研合作,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供給能夠滿足企業的科技需求;橫向體現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的研發部門之間合作進行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設計開發,又或者企業乃至各類中介組織之間進行的合作生產、銷售以及產業化擴散。這種合作創新要求政府引導和構建較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這個服務體系可以表現為政府部門下屬的科技管理部門或科技信息的公共平臺;可以表現為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的協同創新中心;還可以表現為第三方組織又或者行業協會建立的技術服務機構或單位。通過這個服務體系,高校、科研院所能夠在第一時間知道企業的科技需求,并能夠根據這些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提升科技成果供給的有效性;而企業也能及時的了解到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產出,知道哪些科技成果產出可能對企業有用。通過這個服務體系,高校、科研院所能夠與企業進行通暢的交流與探討,從而加強產學研的合作創新。
由圖1可以看到,政府、金融中介的資金服務貫穿了創新鏈的整個環節,其主要作用是為創新鏈的各階段提供資金的支持與融通服務。這也就形成了創新鏈中的資金鏈,它包含了政府科學基金與科技專項、企業科學基金與科技專項、風險投資基金、銀行信貸以及資本市場等。打造并完善這一資金鏈,包含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要加大政府的科技資金投入,并改善相應資金管理辦法。研究與實踐證明,政府的科技投入無論是對上游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產出,還是中下游的成果轉化以及產業化等都有著較好的促進作用。從國內實際看,政府的科技項目資金投入多集中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而且近年來,政府的科技項目投入也逐年增加,但遺憾的是,政府科技投入的強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在相應的科技經費投入結構與管理體制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為此,需要進一步擴大政府科技投入的規模,特別是要加大對以政府作為唯一來源的公益性基礎研究等項目的投入。此外,在管理體制上,需要進一步的簡潔靈活,現有的各類科技項目資金管理體制,從事前規劃、事中監督到事后考核不斷細化與嚴格,但卻失去了靈活性,一筆經費的支出常常需要項目負責人、財務、科技、國有資產管理等多個部門的審批與同意,以致效率不高。
其次,要加強金融中介服務體系的建設。金融中介在創新鏈上的作用不容忽視,過去的實踐與研究證實,金融市場投入對科技創新的影響要低于政府科技投入以及企業自有資金投入,而這種低效率主要是因為金融對科技創新的總體投入規模不足以及金融市場機制的失靈與資本市場循環機制的阻塞。由此,一方面應該加大銀行信貸支持力度和多級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并引導創業風險投資對創新企業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中介服務體系的建設,促進銀行貸款、風險資本與資本市場等有效互動的創新融資體系,構建以信用平臺為基礎,投融資平臺、中介服務平臺和信用擔保平臺為主體的集成化金融服務平臺,形成循環暢通的金融中介服務體系,從體制和機制上保障金融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
作為一種合作創新,創新鏈之所以能夠形成并發展起來,其核心在于鏈內各主體之間能夠共享或分享利益。這種利益共享(或分享)本質是鏈內的各合作成員依據各自獨有的要素所有權,通過這些要素所有者之間的博弈,即通過市場競爭來獲取各自理所應得部分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利益共享(或分享)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平等與公平。平等指的是鏈內各主體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誰高誰低的現象,如果地位不平等,難以保證創新鏈的長期性與穩定性,不利于創新績效的提升。公平指的是利益共享(或分享)應該按公平的原則進行,要考慮到各成員所承擔的風險以及貢獻度,通過市場競爭的方式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