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鋼
丹麥籍,新能源領域國家級特聘專家。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常務理事。2015年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中美經貿摩擦以來科技領域屢遭“卡脖子”,正是體現出科技實力在大國競爭中的重要地位。盡管近年來,我們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國內引才用才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但是人才引得進卻留不住的情況時有發生。
未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比如,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追星,體現的就是資本至上、金錢至上、娛樂至上的價值觀,卻忽視了如今美好生活的背后是科學技術和科技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科學家的聲音也往往得不到媒體和公眾的重視。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科研工作者居功至偉。但是想要扭轉資本至上、金錢至上的局面,營造愛才敬才的社會風氣,仍舊需要時間。
社會對科技創新的包容不夠。國內外無數創新成功及失敗的事例表明,人才特別是尖子人才在原始性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一個研究所、一家高技術企業來說,尖子人才的水平決定了團隊的國際競爭水平。因此,重大科技項目和高科技產業的成功,關鍵在于尖子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尖子人才往往都是千里挑一甚至萬里挑一,因此,必須要形成允許試錯和容錯的環境,但目前看來社會上還是缺乏這種包容。在很多人眼中,真正的科研工作待遇低、沒有足夠的話語權,似乎只有“情商不夠”“人脈不廣”“干不了別的”的人才干科研。
科技界難以形成合力,國際領軍人才匱乏。一方面,國內科研機構條塊分割問題嚴重,“一畝三分”地思想較普遍,甚至彼此之間利益競爭多于合作創新,難以擰成一股繩、匯聚成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另一方面,既有評價機制和治學氛圍不利于科研人才“冒尖”。放眼全球,領軍科學家鮮有“偏科”,更多是博聞強識、多才多藝的跨界人才。相形之下,國內的一些科學家能力和視野相對狹隘,很多畢生攻于一業,主攻方向較少超越本身研究領域。一些來華外籍科學家認為,國內科研氛圍保守,或選擇被同化其中,或特立獨行遭到排斥,難有歸屬感。
外籍人才缺乏發聲渠道,“江湖地位低”。中國學術圈“關系”文化比較盛行,存在學術利益鏈與其他利益鏈條交織勾連的情況。與國內“專家通行”不同,很多外籍人才既“水土不服”,又缺乏公共參與和發聲渠道,感到“找不到娘家人”,難以施展拳腳。某些政府部門重引進輕留用,從長遠看將不利于國家引才“口碑”。很多海外人才懷著赤子之心回到祖國,樂見祖國越來越好,希望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他們認為,與其在國外“錦上添花”,不如回國建設“雪中送炭”。但一些人仍然因為遇“冷”而選擇離開。
深刻認識頂尖人才的培育源于社會人才體系。人才的社會結構是一個金字塔,國家和社會的巨大投入使大量受到基礎教育的一般人才構成金字塔的塔基,支撐著處于塔尖位置的尖子人才。尖子人才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不僅是個人才能和勤奮的產物,也是整個社會的產物,是國家科技教育巨大投入的結果,尖子人才的流失是國家和社會巨大投入的流失。所以對人才要格外珍惜。選好人才,用好人才,服務好人才,讓人才學有所用,是工作重點之一。
大力引進和穩定一批世界級的頂尖人才。當今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可以用關稅、非關稅壁壘等手段保護本國的產品,控制生產要素跨國界的流動,但人才流動是無法控制的。在人才問題上,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橫下心來,參與吸引人才的國際競爭,尤其要利用當前疫情控制、深化開放等有利形勢,下決心引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頂尖人才。此外,還要全力創造一個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尖子人才成長的環境,吸收全世界的優秀人才參與創新活動。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發展路徑。特別是拓展高層次人才的發展渠道,破解單一的人才遴選方式和晉升通道,避免少數群體操縱評價規則、形成學術“壟斷”,確?!坝⑿鄄粏柍錾怼?,人人機會均等,保證科研人員在自己的崗位上潛心研究、發揮專長、施展才能,通過干事創業的比拼,促進庸者下、能者上。建立專門渠道,鼓勵外籍專家參與部分公共事務,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抓住當前難得機會,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進一步確立在全球范圍內利用科技資源的戰略思想,和國外合作應該從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動利用全球科技資源轉變。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彰顯中國科學家責任擔當,提升國際地位。充分利用當前有利人才引進的全球大環境、利用現代通信技術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學習先進科技成就,分享研究開發資源和管理經驗。加快形成國際化研發體系,全面提升國際科技合作的層次和規模,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
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強化原始創新,就是通過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獲得更高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原始創新所形成的人才、知識、能力儲備,能確保我們在遭遇到“卡脖子”難題時,迅速形成關鍵技術、形成生產力。集成創新是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如果沒有集成,單向技術很難面向市場,如何把我們自己的和引進的單向技術集成起來,形成以產品為中心的技術同樣重要,它不是單純的科技內涵,而是產業發展、經濟發展的內涵。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和吸收,形成屬于自己的再創新能力。引進技術不等于引進技術創新能力。實踐證明,技術創新能力是內生的,需要通過有組織的學習和產品開發實踐才能夠獲得。我們的產業體系要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并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資產,就必須建立自主的開發平臺,培養鍛煉自己的技術開發隊伍,進行技術創新的實踐。
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力軍作用。技術創新首先是一個經濟活動過程,市場是科技與經濟之間結合的橋梁和紐帶。企業熟悉市場需求,有實現技術成果產業化的基礎條件,可以為持續的技術創新提供資金保證,能夠形成創新與產業化的良性循環。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必須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特別關注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還要建立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創新過程是一個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過程,不僅包括研究開發的創新,也包括產品的設計創新、制造創新、管理創新以及市場模式、市場開拓創新,所有這些環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產品技術創新鏈。在創新過程中,主要面臨技術突破的不確定性和市場多元化需求的不確定性。這兩種不確定性就決定了往往有多種的創新方案。技術突破的不確定性決定了當從事一項研究的時候,可能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做出想要的結果,甚至根本不知道能不能做出結果。
創新科研機制,打造自由寬松的創新環境。改革重要榮譽授予、重要學術頭銜評定等人才評價制度,推動學術頭銜回歸“榮譽”本位,解除附加其上的政治資源、經濟利益、社會關系等。統籌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等部門,解決條塊分割、單兵作戰等現象,減少資源浪費。破除迷信專家、迷信權威的學術現象,促進自由探索和自主創新,營造有利于尖子人才成長和“冒尖”的制度環境,使真正卓越的人才脫穎而出、引領國家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