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隨著最后一期訪談結束,WeDesign 2020春季可持續時尚大師訪談落下帷幕。WeDesign可持續時尚大師訪談,是靳羽西美基金 X WeDesign自3月16日在WeDesign全球藝術設計教育平臺啟動,由6位全球可持續時尚行業的領導者提供的6期時尚可持續領域的深度訪談。
在2019年寧波服裝節大會上,WeDesign平臺創始人Simon Collins在發言中表示:當前,全球諸多企業已開始處理行業過度生產問題。未來服裝品牌需要有新的思維,不要只追求“快”,因為“快”沒有未來,而是要關注不需要消耗新能源的循環型經濟,要使用可持續性能源,要有機循環使用。
2019年,“可持續”成為時尚行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2020年,“可持續時尚”更會成為行業的主流趨勢。去年秋天,2020春夏時裝周成為最環保的一季時裝周,環境友好時裝秀成為新趨勢,多家品牌強調發布會在環保方面的努力。比如Gucci秀場獲得了可持續活動國際管理標準ISO20121認證,其70%用于布景的材料為租用材料且可重復使用;連邀請函都全部采用符合全球森林認證體系的紙與紙板;此外,Gucci還為每位參與者在米蘭種植了一棵樹,以彌補時裝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進入21世紀,全球不再只關注經濟發展,氣候變化及環境污染被列為主要的關注目標。而時尚產業是僅次于石油的全球第二大環境污染產業,但并不廣為人知。有業內人士認為,時尚不僅代表人們的生活追求,更應該引導人們的思想,未來值得尊敬的時尚企業,一定是能夠兼顧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為此,2019年春季,靳羽西美基金與WeDesign首次合作推出了“可持續時尚高管大師班”項目后,于2020年春季,又再次推出了這個項目。該項目采用線上訪談與線下實地參訪的形式,將全球可持續時尚行業的最新趨勢及最成功的商業模式,帶到了中國。
據了解,作為全球時尚行業的最大生產商及市場,中國的可持續時尚雖然起步較晚,卻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去年10月,鄂爾多斯集團旗下品牌ERDOS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蔓衍CASHMEREPOWER”主題大秀,首次融入了可持續時尚概念,從服裝材質、搭配、設計以及舞臺元素等多個維度得以展現。自2017年開始,“鄂爾多斯”已經成為國內可持續時尚領域的領跑品牌。
“過去20年,鄂爾多斯從工廠管理、原料生產過程到公司管理體系,持續地在做可持續發展。每年超過億元投入于牧場保護、羊種保育和纖維研究,以及整個生產過程的改進,包括工廠提效、節能、清潔和安全。”鄂爾多斯控股集團副總裁王臻在采訪中表示。
去年8月23日,在巴黎愛麗舍宮《Fashion Pact》簽署現場,山東如意集團作為中國內地唯一受邀參與簽署該協議的企業,代表中國用行動踐行時尚羊毛綠色發展的承諾。據悉,已有47年歷史的山東如意集團,連續5年位居中國紡織服裝企業500強首位,目前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毛紡、棉紡服裝綠色產業鏈。另外,山東如意集團還儲備了很多綠色技術,比如乙醇染色技術,已經完全顛覆目前傳統染色技術,將能耗降低了30%。所以,在中國,鄂爾多斯和山東如意集團,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案例。
據聯合國2018年數字顯示:時尚產業每年排放廢水占全球總量的20%;釋放的二氧化碳占總量10%,超過了所有國際航班和遠洋海運排放量總和。全球每年在洗滌聚酯、尼龍和腈綸等合成材質衣物過程中,共有50萬噸微細塑料纖維被排入河流和海洋。而種植服裝生產主要原料之一的棉花,則需要消耗全球24%的殺蟲劑和11%的農藥。
在第五期《聯合國全球可持續時尚政策及其商業影響》的訪談中,聯合國“全球契約”企業合作部門高級經理Claire Kells認為,在時尚可持續理念逐漸被年輕消費者接受且推崇的今天,企業如果不想錯過新的增長機會,必須將“可持續發展”納入企業長期戰略中。這不僅是來自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呼吁,也事關企業在未來能否生存下去。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簡稱SDGs)在2015年提出,要求人們致力于確保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這不僅要求時尚行業重塑其供應鏈,減少不必要的過度生產和浪費,也要求消費者改變消費觀念及思維模式,減少對“快時尚”消費,購買更多可持續性品牌、二手服裝以及使用租賃服務,從需求上促進時尚行業生態系統的轉變。
Claire Kells介紹,為了應對“快時尚”引發的環境危機,聯合國在去年專門建立了“聯合國可持續時尚聯盟”,目前已有8個不同聯合國組織加入。該組織希望能協調聯合國各機構的行動,并集合各自力量,對推動時尚行業可持續發展采取統一行動。
作為全球最大的時尚生產國及消費國,中國也積極參與到了聯盟的各項倡議和行動中來。去年12月,聯盟秘書長Michael Stanley-Jones在參加上海“國際可持續時尚產業創新峰會”時談道,全球價值鏈正在斷裂中,本地生產和分銷正在不斷激增,消費者價值也在發生巨大變化,逐漸開始拒絕快時尚,從而轉向二手服裝消費。
此外,聯合國全球契約、世界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推出了“科學減碳倡議”將“科學目標”定義為企業采用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目標。據了解,目前已承諾或已按照該倡議確立了目標的時尚企業有香奈兒、開云集團、PVH Corp、耐克、彪馬、Zara、優衣庫等。
該組織在今年2月還發布了“可持續采購體面工作工具包”,旨在幫助企業采購團隊和供應商,改善處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勞動者的工作狀況,推動全球供應鏈可持續發展。該工具包也將幫助時尚企業采購團隊衡量合作商在勞動者福利方面是否符合標準,從而避免類似于2013年孟加拉國Rana Plaza倒塌事件的重演。
如今在歐美時尚界,“可持續性”已成為大多數設計師的首要考慮因素。Jonathan Cohen自品牌創立時起,就一直將可持續性材料運用到其極具顛覆性的設計中,他用上季碎布做成的連衣裙,竟然賣到了上千美元。
在第六期《奢侈品行業的“環保自覺”及高奢品牌創新》訪談中,Jonathan Cohen坦言,這些用碎布制成的連衣裙,成為Cohen最搶手的產品。而且因為每一件都獨一無二,不少都已售罄。
在談到碎布再利用的想法時,Jonathan Cohen稱,通常生產后會剩下幾碼布,從商業角度看,扔進垃圾填埋場是在浪費金錢,所以如果嘗試再次利用,用過季碎布制造新一季系列,顧客既可以享受到獨一無二的服裝,也使布料有了第二次生命。但最重要的是為品牌節約了成本。
2018年,Jonathan Cohen還與施華洛世奇合作,把生產過程中被丟棄后再回收的施華洛世奇水晶用在了他的每一季系列中。比如在2020年秋冬系列中,Cohen將17.4萬顆施華洛世奇再回收水晶,裝置在馬丁靴上;在2020紐約秋冬時裝周上,Jonathan Cohen 在其最新膠囊系列中采用了多種環保布料,如Econyl?再生尼龍紗線,以及通過回收塑料瓶制成的Repreve再生纖維,旨在推廣“零浪費”的設計概念。
在Jonathan Cohen看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公司,就是一個對自己的業務負責的公司,“我們對紡織品環境影響了解得越多,就越意識到我們有能力在織物供應鏈上做出選擇。作為設計師和創作者,有責任進行必要研究后做出最佳選擇,最大程度地減少產品對環境的影響。”
在服裝行業工作了35年后,Atelier & Repairs品牌創始人Maurizio Donadi開始注意服裝所引發的環保問題,“每年全球會生產1500億件衣物,但全球只有70億人口,這顯然不對。而且時尚正變得更易被拋棄,衣物的生命周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短。人們喜歡買,但很快就覺得無趣了。”在第四期《創意與可持續性如何完美結合》的訪談中, Maurizio Donadi講述了如何通過將創意與可持續性連接的方式,來引領時尚行業減少過度制造和過度浪費。
2015 年10 月,Maurizio Donadi和妻子在洛杉磯創立了品牌Atelier & Repairs,定位是“古著再造”。也就是將現有的古著衣物或是剩余庫存產品/布料進行修復、改善或再創造。品牌主打復古牛仔布、美式軍裝、法國工裝;單品類型從上衣、褲子到絲巾、背包都有,再加上撞色花卉拼布及刺繡細節,給顏色老舊暗淡的古著單品,增加了不少趣味。
Maurizio Donadi回憶,品牌創立之初,他調查過二手服裝市場,主要是老式軍裝庫存以及停產品牌,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每年居然有如此龐大數量的衣物被送到垃圾填埋場或被燒毀,還有些堆積在倉庫里。因此,如何解決時尚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成為Maurizio Donadi創立品牌的初衷。
在Atelier & Reparis品牌以往設計中,最經典的單品是被加上不同圖案布料細節的軍褲,每一條設計都獨一無二,雖然是軍裝改造,但仍傳達了正面積極的信息。“把軍用服裝去軍事化,將戰爭工具轉化為和平工具的想法,本身就很有趣。”Maurizio Donadi稱。
Atelier & Repairs不發布季節性單品,只做覺得有趣的衣服,但價格非常公道,是普通消費者也能負擔得起的品牌。他認為,那種獨一無二,用手一針一線做出來的東西才是特別的。雖然從制作過程和成本來說,制作每件不同的產品就是一場噩夢,但當顧客在店里發現了一條獨一無二的褲子,如獲至寶且會長久保存時,品牌的目的就達到了。
事實上,每件Atelier & Repairs單品改造的價格幾乎與制造新的一樣,甚至更高。但背后的意義完全不同,他認為,這是在支持零浪費也是手工藝的傳承。
在Marina Testino看來,太多人在時尚上人云亦云,看見別人穿什么,自己就要買什么,大量衣物在短時間內被丟棄,從未想過,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些衣服。在第三期《可持續時尚的“營銷”之路》的訪談中,出生在秘魯的可持續時尚活動家Marina Testino坦言,她因為身在第三世界國家,習慣了沒有這么多物質的生活,也不覺得節約有什么不好。因為如果已經有一件很好用的東西,為什么還要有100件類似的?她認為,某種程度上,一些時尚博主也助推了這種過度消費。
過去兩年,Marina Testino一直嘗試通過社交媒體,提高人們對時尚行業及人類生活對環境危害的認識。她曾嘗試連續30天都只穿同一套紅色西裝,以行動向人們證明,就算重復穿同一件衣服也可以很時尚。她想要證明,真正的時尚“一件衣服就能打動人心”。
“在什么都要求快的時代,服裝款式也又快又新,價格越來越便宜,穿過一次就可以被丟棄。整個時尚行業都奔向大量、高速、便宜的方向。如果作為消費者,能從自身做起,一點點改變消費習慣,時尚行業也會隨之改變。但這并不是說消費者需要放棄追求潮流、好的材料及奢侈品牌,只是要重新思考消費主義及制造模式,會讓時尚行業變成可循環。”Marina Testino說。
在第二期訪談中,一位來自中國的可持續時尚推動者,中國時尚傳媒先鋒葉曉薇,在第二期《可持續時尚:來自中國的全球視野》訪談中稱,可持續時尚的解決方案,很可能就來自中國。因為中國有非常出色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比如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打造共享經濟。所以中國可持續時尚的未來,更像是實際承諾。
2017年,葉曉薇成立了國內第一個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創意文化咨詢機構yehyehyeh,為國內品牌提供創意與價值兼顧的解決方案,并攜手本土時裝品牌鄂爾多斯和全球奢侈品巨頭Kering集團深度合作,推動中國品牌和設計師在這一領域的發展。在她看來,想要推進可持續時尚在中國的發展,改變消費者觀念雖然重要,但直接和大品牌及公司合作,才能加快時尚行業可持續發展,推動道德時尚在中國市場的進步。
“我想讓人們明白,設計師的價值就是運用創意能量,改變過去一個世紀都未曾改變的事物。在滿足顧客需求同時,創造出社會價值,并減少對環境危害。”Paul Dillinger在第一期《Levi's :如何讓牛仔褲更環保》訪談中談道。
2018年,Levi's發起了一項名為“面向未來行動”的項目,采用業內領先的激光技術,將牛仔制衣的設計與開發數字化,降低了制衣后期使用化學物質的劑量;2019年8月,Levi's公布了最新全球節水戰略,希望通過對供應鏈更加嚴格的管控,減緩分布在全球主要采購和生產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目前計劃在2025年前,將水資源緊張地區累計用水量減少50%。
Paul Dillinger介紹,該計劃自2011年推出以來,極大地減少了牛仔褲在最后成衣過程中的用水量;且在Levi's2018年所有產品制造過程中,節省了30億升水,并通過回收和再利用又節省了20億升水。
另外,在最新產品“大麻牛仔系列”所用的布料,是由混合的棉和大麻制成,所用大麻來自一種專門的雨養作物,不需要任何額外灌溉,用水量只有棉的30%。此外,再結合纖維技術專家開發的一種“軟化麻工藝”,使布料外觀和觸感幾乎與棉花一樣,沒任何區別。
在Paul Dillinger看來, Levi's 正在做的不僅僅是種幾棵樹來抵消二氧化碳,或是使用毒性較小的染料,減少對環境的危害,而是著重培養與消費者之間的長期關系,希望將Levi's的顧客影響成懂得欣賞持久性,懂得珍惜既有“舊物”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