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才
(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2019年12月,湖北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疫情,嚴重威脅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為做好疫情防控,2020年1月月底,教育部發布延期開學的通知,線下教學按下了“暫停鍵”,鼓勵院校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疫情很快得到了科學防控,4月月初至5月中旬,已經有多個省份陸續公布開學時間,大部分高職已經開學。高職師生有兩個月左右時間一邊同疫情“作斗爭”,在家網課與時間賽跑,收獲很多,但也有少量不足之處,需要師生返校后與以線下為主的在校教學融合彌補。
線上教學指的是一種基于網絡的學習行為,是信息技術和教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線上教學也隨之興起,至今已有二十多年[1]。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2018年4月,教育部出臺《教學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辦好網絡教學,積極推進“互聯網+教學”發展,加快教學現代化和教學強國建設。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發展“互聯網+教學”,促進優質資源共享。2019年9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出臺《關于促進線上教學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供線上教學服務,增加教學資源有效供給,創新教學組織形態。另外,艾媒咨詢預計2020年中國線上教學用戶規模將達3.09億人,市場規模將達4 538億元。綜上所述,線上教學在我國受重視程度高、發展速度快。
在兩個月“抗擊疫情”期間,線上教學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給教與學提供更多靈活性,促進優質資源共享,間接性地提高了師生信息素養,促進教學理念的更新,但同時也存在少量問題。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施行“2+1”教學模式,前兩年在校學習,后一年進入企業實踐實習,課程安排緊湊,一般每周有28節課左右。根據調查,高職75%以上學生通過手機線上學習,學生長時間盯著手機小屏幕學習,在缺乏有效監督情況下,坐姿不正、“躺課”等容易造成疲勞、近視弱視斜視、頭痛、頸椎病、腰椎盤突出等身體方面的疾病。另外,由于大學生心智還不夠成熟,長時間使用手機也容易對手機過度依賴,影響注意力集中,失眠多夢,焦躁,嚴重者甚至還有可能產生社交障礙等心理方面的疾病。
線上學習通過屏幕方式交流,缺乏面對面的真實溝通交流,不能還原塑造出真實、直觀的“你追我趕”學風場景氛圍。高職大部分課程以技術技能培養為主,網絡中,師生實時互動效果不理想,會引起一系列問題,如:學生提問不夠通暢,學生眼神、表情等隱性的教學反饋教師很難接收到,難以把握課堂中教和學的節奏進度,難以監督學生的技術技能操作情況,易產生教學盲區。
現在線上教學系統加入很多智能化元素,能通過數據挖掘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跟蹤,以精確數據記錄每一個學習者的每一次行為,自動查漏補缺,向學生推薦個性化學習資料。高職生因高中基礎不夠扎實,普遍對一些難點內容掌握進度慢,系統能實現哪里不會推送哪里,但不能從學情入手改變教學策略,無法像教師一樣選擇適合的個性化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難以教會的情況不時地重復出現,因此,線上教學在因材施教方面很難大規模實施。
高職學生開展近兩個月線上教學以來,從學生過程考核情況來看,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大部分學生線上教學表現良好,按照學校老師要求主動沉浸在線上學習中,針對重點、難點內容主動回看復習,和在校學習一樣收獲很多知識技能;有部分自制力強的學生反饋自學能力得到升華,認為線上教學比在校教學還好。但有少部分學生自制力不夠,容易走神分心,因為沒有老師在場的課堂壓力,有部分學生上課打卡“掛機”,走過場,敷衍式聽課,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僅靠某個教學平臺,仍然無法滿足線上教學各種需求,一般以“1+1”平臺進行授課,即:一個教學平臺(如云班課、雨課堂、課堂派、思源學堂等)提供簽到、投票問卷、頭腦風暴、作業、測試、資料共享、教與學行為跟蹤、數據統計等;另一個穩定的直播平臺(如騰訊課堂、釘釘直播、微信直播、抖音、快手等)提供實時互動溝通,需要具有錄播回放功能,以滿足網絡條件差和需要復習學生。利用“1+1”平臺進行線上教學,表面上實現了優勢互補,完善了不同平臺的缺陷,但多頭管理、多頭學習對教學統籌造成一些不便,學生利用手機切換平臺的過程中容易分散學習注意力,直接影響沉浸式手機學習效果。
“教書育人,愛心為先”。線上教學開展了近兩個月,遠遠超出了一個習慣養成21天的規律時長,很多學生在家學習缺乏監管,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給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響,也給線下教學帶來新的挑戰。
不良習慣最為突出的問題主要包含:學生很難擺脫對手機的依賴,長期不科學的生活作息、疫情產生焦慮恐慌情緒、長期缺乏課堂真實互動,導致略顯木訥、遲鈍和積極性不高等。“疫情無情,師愛無限”,處于特殊時期的學生非常需要老師們一些特別的關愛。因此,要發揮好線下教學的優勢,上好“有溫度”的課堂,開學初期,要多問候和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課堂中多滲透防疫知識,開展實時互動、分組討論練習、團隊競賽等活動,活躍上課氣氛,形成良師益友、融洽學習的氛圍。針對個別身心健康問題嚴重學生,及時轉告輔導員談心談話或去心理咨詢室進行進一步治療,讓每位學生快速恢復到以線下教學為主的良好學習狀態。
2019年2月,國務院出臺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高等職業教育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等關于質量的重要任務。由此可見,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性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在2020年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道路上,高職院校責無旁貸[2]。在史無前例的連續兩個月線上教學中,教學質量保障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教師們在“抗疫斗爭”中及時轉換“主播”角色,主動克服重重困難,力爭上好每一節網課。盡管一直以來師生們都響應國家號召,堅持教學質量不滑坡原則,但是以技能操作為主的高職課程在長期的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學質量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影響。面對新形勢下產生的新問題,要積極轉變新觀念、提前謀劃,充分發揮好返校線下教學的優勢,把教學質量放在重要位置,樹立“延學不降質”質量觀,鞏固和提高職業教育質量。
學情是教學的真正出發點,開學講新課前,一定要先組織開展線上教學質量評估。以學生學會了什么、學習效果如何、哪個知識點還不會、哪些學生還不會等問題為主線,充分利用線上教學平臺自動生成的數據分析,結合線下行為觀察、綜合測試、隨堂測試、上機操作和抽樣訪談反饋等多種方法,對學生線上教學學習質量進行綜合診斷評估。根據診斷評估結果,深入精準分析學情,為后期教學提供保障。
(1)根據學情分析,在原有教學計劃基礎上適當增加學時。針對線上已學的知識技能,在再次講解、鞏固練習、串講和點評改進等方面增加學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質量觀,在學生還沒有深入理解和消化前期線上教學所有內容前,不講授新的內容。
(2)教學融入幫扶計劃,確保一個學生都不落下。以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由于生源、線上教學條件和學習自覺性等方面的差異大,線上教學課程的知識掌握情況參差不齊[3],通過教師引導、制定分組教學幫扶計劃,精心搭配能兼顧包含各層次學生小組,每個小組指定幫扶搭配,在上課過程中,小組內采取互助的形式幫扶后進生。分組教學還能增強同學們的團隊合作意識,使得長期一個人宅家線上學習養成的木訥、寡言等不良習慣得到改善。極個別學習確實有困難的,教師可以在學生練習環節中多到學生旁邊進行個別指導,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疫情帶來了很多災難性的損失,線上教學發揮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把疫情之下的教學損失降至最低。線上教學實踐中,老師們收獲很多寶貴經驗,認識到線上教學重要性,不斷更新適合時代發展的教學理念,這就是疫情給老師發的“大福利”。
線上、線下教學各有利弊,返校后,教學不能單純地、報復性地全部回歸到線下模式,忽略“抗疫斗爭”中“利器”——線上教學。線上或線下單一模式教學,類似于“一條腿走路”,速度偏慢,通過優勢互補,充分用好“兩條腿”,開展混合式教學新生態(混合式教學是將線上教學與傳統線下教學結合)[4],才是更理性的明智選擇。
如何有效開展混合式教學,取得更完美教學效果,一直是信息化時代探索熱門課題。本次大規模、長時間的線上教學讓教師們受益匪淺,給開展混合式教學方面指明了更詳細、清晰的方向。比如,在“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中,線上教學模式擴展了教與學的時間與空間,豐富了教學形式。在考勤、問卷、課前預習、簡單基礎知識操作微課學習、任務發布、學習行為跟蹤、自學、復習等環節事半功倍,且都可以無縫對接到返校后的課堂中。線下教學在寓情于教、寓情于學、重點難點講解、因材施教、互動交流、引導學習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作用。線上線下相互有機融合,揚長避短,把課堂調制得“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