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吉祥
(福建省清流縣實驗小學,福建三明 365300)
小學語文的言語重構,是在教師創設語用情境的引導下,學生從寫作的視角進行揣摩,運用文本閱讀過程中習得的語言材料進行內化,重構符合文本語境、兒童語境的言語實踐。
學生閱讀某篇文章或某個片段時,對其產生了情感共鳴,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對文章或片段的理解。這種言語重構方式常常在預習環節使用,我們把它稱為“預習性寫作”。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往往以讀、思、議、品、劃、圈、批的學習方式,獲取對字、詞、句、段、篇等語文知識的理解、積累、發現、感悟。但對這種做法,學生的收獲往往是零散無序的。引導學生撰寫預習性寫作,有利于較好地將零散的語文知識通過個性語言、豐富的情感態度重構形成整體,讓學生的預習感悟與收獲得到較好的展現[1]。
例如,在預習《竊讀記》一課時,有學生這樣重構:“打開課本,翻到第一課,我跟隨著跳躍的文字精靈,在散發著墨香的第1段文字中,似乎聞到了飯店里傳出噴香的味兒,難道林海音要去飯店飽餐一頓?無怪乎林海音會看招牌,聞飯香,聽勺聲。沒想到,她并沒有去飯店,而是去鄰街的一家書店,真是飯香不如書香呀!看來林海音是一個愛看書的孩子。佩服、驚訝打開了我閱讀的心扉。我繼續閱讀,一口氣看完了第2~8段,原來,林海音是一個常常光顧但從不購買的顧客,老板不喜歡她,常常問她你到底買不買?林海音也很機智,她知趣地放下書,去另一家看;還有的時候,林海音會貼著一個大人,仿佛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兒。林海音最喜歡下雨天了,這樣她就可以假裝躲雨看書。串店游讀、貼身藏讀、趁雨樂讀,一幅幅畫面呈現出林海音竊讀的智慧,呈現出她對讀書的癡迷與讀書的辛酸。我不禁在想,現在有的人,有書卻不看,而林海音雖然經濟上是貧窮的,但她一定要讓自己精神富有,因為她永遠不會忘記國文老師說的‘人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向林海音學習。”
透過這樣的一段話,我們對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收獲、學習能力可以管窺一二。不難看出,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逐段閱讀的態度、邊讀邊思考的預習方法、對課文“竊讀”畫面的概括以及對林海音竊讀精神的認可,都展現了其良好的語言重構能力。
遷移是指學習者對文本學習中獲取的語用知識、方法、技能運用到與另一新的語境中,形成與之相似的表達文本。言語重構式“語用”教學的遷移式重構強調,不管是新的語境,還是新的知識、方法、技能都應基于文本,就地取材,而不是越出文本,舍近求遠,造成學習內化與遷移表達“兩張皮”的現象[2]。
例如,《天鵝的故事》的第5、6自然段,既描寫了“點”——老天鵝,又描寫了“面”——天鵝群的破冰場面。在指導學生理解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之后,教師往往以“運動會的比賽場面”讓學生進行遷移,運用內化寫法。殊不知,從一個感人的學習情境(課文情境)到緊張的表達情境(運動會情境),這樣的情感轉化會讓學生很不適應,況且還需要對運動會場面進行觀察審視,從儲備的言語庫里提取語言符號,在點面結合中思考表達形式。在有限的閱讀課堂時間里,這樣的實效性值得思考。那么,如果我們用課文中被濃縮的場景“互相呼喚”“捕食魚蝦”來創設情境:“在冰封的湖面上,天鵝們在互相呼喚著。你看________”;“一只天鵝縱身跳入水中,只見__________”,讓學生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寫出天鵝生活中的情趣。這樣的表達訓練,從《天鵝的故事》走進另一個“天鵝的故事”,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從“學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學生認識的不僅是“此天鵝”,更是“彼天鵝”,對天鵝的品質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與感悟,表達出自己心中的“天鵝故事”,這樣遠比“另起爐灶”的遷移訓練來得有實效、有價值。
語文課堂對于詞句、段落的品析欣賞,是落實核心素養中“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的前提和保障。面對教材選文,我們不難發現,有些詞句、段篇基于學生閱讀的適應性或文本單元表達主題的需要,編者或作者往往在某一表達內容上進行簡化。例如,《桂花雨》中“搖花樂”的事件——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啊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作者對“對桂花的摯愛”、對“桂花”獨有的情懷寫得如此簡略?不應僅僅是不足百字的敘述呀?然而,綜觀全文,作者將這種情感置于“小時候”與“念中學時”兩個時空,在時空的穿越中磨礪滋長,使之變得更加濃烈。面對文段“紛紛落下”“滿頭滿身”等如此平淡、高度濃縮的語言表現形式,對于語言敏感不太強烈的學生來說,很難品出作者深至透明的淡淡純情與淡淡憂傷。這時就需要教師在語言的單薄之處進行拓展,引導學生想象,形成厚重的語言色彩,滋長事件的情趣:“我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啊搖,搖啊搖,仿佛看到桂花像春天小雨點似的,像夏天那翩然起舞的蝴蝶,像秋天漫天飄飛的落葉,像冬天的雪花精靈似的,從空中紛紛揚揚地飄落。桂花落到我的頭上,像給我戴上了一頂金色的帽子;桂花落到我的脖子里,像一個個調皮的小精靈,在給我撓癢癢;桂花落到我的身上,就像給我披上一件金色的披風;桂花落到腳下的席子上,就像給席子鋪上一條厚厚的金絲毯。”通過“紛紛落下”的形態與“滿頭滿臉”的位置拓展,言語得到積累與構建,搖花之樂盡顯情趣,濃濃的思念之情獲得生長。
拓展式重構不僅可以著眼于段落的拓展,還可以進行詞語或篇章的拓展。例如,《巨人的花園》一課,課文將標題從原文“自私的巨人”改編為“巨人的花園”,重點從指向“巨人”轉向“花園”,加之全文敘述中花園、巨人的反復“變化”進行交替敘述,構成課文的兩大板塊——“神奇的花園”與“善變的巨人”,讓處在以具象思維為主的學生感到有些“文不對題”。這既影響學生閱讀童話,又影響閱讀童話時“受到真善美浸潤”的課程目標的達成。因此,在引導學生重構“巨人的花園”文本時,應實現文題一致,有效地利用課文的第1自然段描寫漂亮花園的語段:“從前,一個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園。那里,春天_____,夏天_____,秋天_____,冬天_____。村里的孩子_____”進行引導拓展表達,可以更好地進行言語重構實踐。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對文本進行巧妙重構,并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理解,運用新的思維,表達新的觀點,進而構建屬于他們的個性文本,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