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潤禾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學校,江蘇蘇州 215021)
繪本作為圖與文的融合載體,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探索欲望。因此,在開展學生教育教學工作時,繪本一直被學術界認為是理想的教育教材。尤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方面,通過生動有趣的繪本展現,深入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將原本抽象晦澀的道理教條表達出來,讓生活與社會經驗欠缺、理解能力薄弱的兒童能夠有效理解其中的道理,并內化為自身綜合能力素養的一部分。可以說,繪本資源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成效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結合傳統文化繪本資源,探究繪本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課堂導入環節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首要環節,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繪本對學生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利用繪本可以進一步提高課堂導入環節的成效,增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小學生能夠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實踐中,依托繪本進行課堂導入,對小學生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這時應該怎么辦》這一繪本故事時,繪本故事的主要場景是下雨與收國旗。小朋友正在升國旗的時候雨來了,此時此刻小朋友該怎么辦?在教學該課程之前,教師首先給學生布置了解國旗知識的任務,然后在課堂中跟著繪本中的場景探討下雨升國旗的問題,引導學生各抒己見,以此將靜態的繪本故事活化起來。通過為學生布置查找國旗知識的任務,學生的愛國情感得到有效深化。再如,在開展《家人的愛》授課過程中,教師嘗試為學生布置課前“小任務”——閱讀繪本《孟母三遷》,并賦予每位學生不同的角色,如孟母、孟子和鄰居,以此來表演孟母為了孟子的健康成長,不斷搬家換鄰居的過程。通過這樣的課前導入,小學生在繪本活動情境中感知到母愛的偉大和不易,從而增進對繪本的學習。
情境的創設,能夠給學生充分的代入感。學生進入情境后會產生角色定位,從自己的角度對教師所提供故事中主人翁的想法感同身受,增加對教師所提問題的思考程度,并深刻領悟繪本故事中的真諦。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有大量采用繪本的表現形式來開展教學活動。這些繪本中蘊含的道理對學生有著重要的教化作用。總體而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選取的大多數題材都是依托學生的生活實際,教材編撰與小學生認知實際情況比較契合[1]。加之小學生本身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和模仿力,因此通過小學道德與法治繪本教材能夠起到激發學生學習和提升綜合能力的效果。低年級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主要的單元框架涵蓋我愛我家、我愛學校、健康每一天、心中有規則等方面。這些主題都是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基礎。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立足繪本教材實際,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其中,從而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發揮熏陶與教育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傳統游戲我會玩”一課時,除為學生設計擊鼓傳花、夾黃豆等一系列的小活動外,教師還為學生融入了中華民族美德中禮貌謙讓、團結協作等品德教育。課后活動中,教師讓學生采訪家里的長輩,了解他們小時候玩過的游戲,下一節課介紹給大家,大家一起體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玩過的游戲。教師還可以邀請家長代表和孩子一起玩游戲。家長教孩子玩自己小時候玩的游戲,孩子教家長玩自己現在最喜歡玩的游戲。
在體驗游戲規則的過程中,學生真正明白團結協作、禮貌謙讓的真諦,內化于心,內化于行,使學生受到熏陶。當前教育極為關注學生課堂上的獲得程度。教師唯有通過合理的繪本資源開發,細化教學設計,才能引導學生主動開展實踐活動。教師枯燥的說教遠不如讓他們積極參與一些活動有效。除課堂教學活動外,教師還可以展示一些繪本故事,以激勵學生主動向繪本中具備懂得感恩、愿意分享、熱愛勞動、誠實守信、熱愛衛生等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主人翁學習,不斷優化自我的品德修養[2]。
為了讓學生樂于參與課堂活動,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中存在大量的繪本素材。這些繪本素材是開展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素養的極佳選擇。但客觀來看,這些繪本內容間存在密切的聯系,能夠分別從不同視角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塑造和分析。因此,筆者認為,在開展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要對繪本進行有效整合。一方面,整合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中的內容;另一方面,將傳統文化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繪本教材結合起來,將空洞晦澀的道理說教轉化為豐滿生動的知識,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吸收和轉化。
例如,在教學“我和我的家”一課時,教師可結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和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全家福,分組選代表為大家介紹家人,展示自己的幸福家庭,并引導學生演唱吉祥三寶的歌曲,進一步拓展《孔融讓梨》的繪本故事。《孔融讓梨》是傳統故事中的著名篇章。它通過講述孔融分梨的故事,展現出人要講求公序良俗,做到謙讓和友善,如此才能成為大家喜歡的對象,同時,在家庭中也能夠營造良好的氛圍,提高家庭的和諧與幸福指數。從這一角度來看,《孔融讓梨》的繪本故事能夠與“我和我的家”的課程內容教學有效整合。學生通過內容鏈接和拓展,更好地明白幸福家庭的真諦,感知尊卑有序、尊老愛幼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通過諸如此類的繪本內容的整合,使原本抽象的說教“活”了起來,讓學生更能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和內涵。在實際教學實踐中,這些整合方式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生生性好動,對陌生世界充滿好奇,依然以傳統的教學理念組織教學顯然難以讓學生主動融入課堂學習。教師通過系統化的教學安排,積極整合多個利于教學活動開展的資源,除可激活課堂外,更能讓學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在別的同學遇到類似問題時能夠現身說法。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因此悄然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恰當合理地利用教材中的繪本資源,通過拓展相關內容,能夠有效增進對小學生傳統文化的認知與領悟,能夠更好地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規范其行為,從而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上文主要通過課堂導入、指導實踐、繪本資源融合三個層面來開展關于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探討,旨在進一步促進小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養成和綜合能力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