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曄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寶塔小學,江蘇南京 21130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它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1]。符號“>”或“<”表述的是數量間的大小關系,學生在理解符號的含義并合理使用的過程中,有助于建立數感。建立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比較數的大小”是“數的認識”一課的基本內容之一,確定數的大小的依據主要是數的意義、組成和順序,因此,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應該是多樣的。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數學觀察力,是學生必備的一種重要的數學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開始。要使這一階段的培養達到較好的效果,不但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的訓練,同時要把握好時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即必須做到觀察內容的指導和觀察方法的訓練。
小學低年級數學教材中蘊含豐富的觀察內容,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主要依賴兩種經驗前提:一是已有的觀察方法;二是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數量間的相互關系,來進行數與算式的大小比較。
課題1: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二冊37頁第6小題“數與算式的大小比較”的練習片段
該練習是在教完比較100以內兩數的大小后,首次在練習課上將100以內的數與算式進行比較,針對這一特點,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
師:你能比較出20+5○5的大小嗎?
生1:可以先算出20+5的得數是25,25 >5。
(這是學生根據比較20 以內大小的經驗,教師預想學生能先想到的比較方法。)
接下來,教師提問:你有沒有其他比較的方法呢?
果然,學生在小組討論后,得出教師預先料到的方法。
生2:在20+5中,20已經比5大了,它們相加的得數會越來越大,所以不用計算就能看出20+5 >5。
(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順理成章地運用了觀察的方法,知道加法算式中的任一加數比該數大,算式就大于該數。)
算法有最優化,比較數的大小方法也有最優化。
于是,教師再提問:這兩種比較的方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學生當然更喜歡不用計算就能一眼看出大小的比較方法。)
接下來教學35-30○80。
(學生因有前一題的經驗,馬上就想到被減數本來就沒有80 大,再減一個數,只會更小。)
觀察方法,就低年級學生而言,用最簡單的一句話說,就是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
課題2: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二冊49頁第3小題“算式的大小比較”的練習片段
下面以課題2 為例,從三個方面進行說明。
(1)對比觀察,找出異同點。該練習是在教完比較100以內兩數的大小后,首次在練習課上將100 以內的算式與算式進行比較。針對這一特點,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
師:你能不計算就比較出47+2○47+20的大小嗎?
(學生立即利用原有經驗觀察出,這兩道算式中有一個加數是相同的,另一個加數大的算式自然就大,從中體會加法算式中加數變化引起算式大小變化的規律。)
(2)應用舊知,指導觀察。接下來,在教學4+75○75+4時,學生能根據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而和不變的關系,想出這兩道算式是相等關系。
可以說,以上兩處練習的教學設計,就是優化比較方法訓練最直接的體現,題目的要求就是“不計算”。
(3)利用變化規律,觸類旁通。
課題3: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二冊14頁第4小題“找出得數相同的算式”的練習片段
師:你能在減法表中找出和11-5 得數相同的算式嗎?應用減法表中的規律,能一組一組地找出與它得數相同的其他算式嗎?
生:可以先算出11-5的得數是6,再在表格中找出得數是6的算式。
接下來,教師可以提問:得數相同的算式,在表中的位置有什么共同點?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發現這些算式是斜著排列的。
教師趁熱打鐵,繼續提問:斜著排列的算式,為什么得數會相同?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找到了這些算式得數相同的原因。
接下來,教師可安排“比較12-5○13-6的大小”這一題,學生自然利用“被減數、減數同時加上或減去一個相同的數,差相等”的變化規律,從而聯想到這兩道算式是相等關系。
可見,在低年級數學課堂上比較兩數(算式)的大小,從先計算結果上把握數的大小關系,到直接通過觀察比較兩數(算式)的大小,這就是方法優化的過程,體現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個性化。
課程標準對估算教學提出明確的目標:“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估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釋,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并結合估算的過程,在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教材越來越重視對學生估計能力的培養,我們必須培養他們驗算和估計的能力。估算已是當前世界各國十分重視的一項數學能力。在比較兩數或算式的大小時,也可以運用估算策略進行比較。
教師將多樣化的估算方法進行整理后,在教學過程中,只要善于進行方法的傳授,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嘗試、交流、比較、分析、推斷等多種方式,自主探索用估算方法比較兩數或算式的大小,就能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與感受,然后學會運用多樣化的估算方法進行大小比較,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題4: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二冊76頁第5小題“數與算式的大小比較”的練習片段
師:你能比較出60+23○92的大小關系嗎?
生1:我只能先計算60+23的得數,再比較大小。
(這是學生根據觀察經驗已經不能直接比較出大小關系時,能先想到的比較方法。)
接下來,教師提問:你還有沒有其他比較的方法呢?
果然,學生在小組討論后,得出教師預先能料到的方法。
生2:可以估算出算式的得數是80多,因此60+23 <92。
(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順理成章地運用了估算的策略,非常簡單地解決了大小關系問題,感受到了估算對比較兩數或算式的大小的趣味性。)
估算比較方法的多樣化,既有趣味性,也給學生估算比較帶來思維的靈活性。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和學生的思維活動密切相關。在比較大小的過程中,對于用什么方法進行估算,未做定性,可憑借自己的思維,靈活采用有關知識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這體現了估算是一種開放性、創造性活動的特點,為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造了有利條件。學生在學習中自然會有一種輕松感,因為可以不受束縛,自由地進行估算。
例如,在教學58+4○62時,學生根據剛才的經驗,發現估算比較并不能比較它們的大小關系,這時只能先計算出算式的得數,再比較它們的大小關系了。
可見,并非所有的大小比較問題都能運用估算的方法,關鍵是要靈活運用,優化比較才是最終目的。
估算和學生的思維活動密切相關,這是估算意識的重要性之一。估算比較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感,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程標準指出,估算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和數學價值,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
課題5: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二冊76頁第4小題“圈出正確答案”的練習片段
師:36+8 應該圈出哪個答案?
此題就可以運用估算的方法,選擇正確答案。在估算方法最優化已經深入人心的基礎上,學生已經意識到只要估算出它的得數是40多就知道應該選擇44 這個答案了。
經過長期的優化訓練,你會驚喜地發現:現在做比較大小的題目時,不必像以前一樣先得計算結果再比較大小,而是可以靈活選擇比較的方法,大大提高比較大小題目的正確率和答題速度。
學習觀察比較方法、培養估算比較能力并不難,難的是培養比較策略優化的習慣。習慣是一種動作定型,是一種自動化行為。要想達到這一目的,需要長期的訓練。好習慣的形成重在平時的積累,良好的比較習慣必須在有意識的訓練中形成。因此,從一年級開始,我們要按教學目標,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比較策略優化習慣,持之以恒、循序漸進,最終讓其養成主動優化比較策略的習慣。
總之,要想提高低年級數學比較大小課的教學效率,需要學生的熱情參與及教師的適時點撥、引導。只有這樣,比較策略的優化學習活動才能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走向多樣,由沉悶走向活躍,數學課堂才有可能因此變得多姿多彩,充滿個性與活力,深受學生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