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李虹
(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福建漳州 363000)
識字、寫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師在課堂上花大量的時間進行識字、寫字教學,但往往因教學方法不得當,不清楚要讓學生明白漢字音、形、意之間的內在聯系,就形教形,以形寫形,導致識寫字教學中花的時間較多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學生缺乏對漢字的理解而機械地記憶就容易出現記不住生字、生字回生、寫錯別字等問題。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祖謨曾說:“我們理解漢字時,應當看到它的形和意義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這是漢字一個根本的性質。不了解這個漢字的根本性質,所以總覺得漢字難學難認。”
例如,有些生字學生寫出來時容易缺橫少點,或者是形近字區(qū)別不清,這時教師可以用上漢字學的知識,對兩個易混字追根溯源、還原對比,進而得以辨清。又如,“飽、泡、炮、抱、袍”這幾個字,都是由共同的母體字“包”作聲旁的形聲字,充分展示了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構字規(guī)律。再如,“請、晴、清、情、蜻、睛”這組字,母體字是青。在教學《小青蛙》一課時,教師可以展示青字搭配偏旁組成的其他漢字,告訴學生:“青”是聲旁,偏旁是形旁,一部分表示讀音而另一部分表示意思的字,我們叫它“形聲字”。這樣,教師就可以通過有趣的兒歌,將這幾個字串聯起來講解。
有些教師會告訴學生有“灬”的字與水有關,有“阝”的字與耳朵有關等,或者通過歌謠、口令的形式強化學生記憶。雖然對短期記憶能夠起到作用,但缺乏理解基礎上的機械記憶,不利于學生掌握文字識寫規(guī)律,從而嚴重影響識寫字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過度使用是指教師在課堂上追求新的教學理念,過度或不當地通過漢字學知識進行講解。有的生字字形結構簡單,在生活中常見,學生可以輕而易舉地就認識,但一些教師在課堂上仍然對所有的字都用同一種方法進行講解,字字講字理,字字溯源,把簡單的生字復雜化,或是對漢字的講解過于系統,甚至占用學習其他內容的時間。雖然學生學得比較深入,但學習效率低下,并且過于學術化的教學不適合小學生,反而會給學生造成學習負擔[1]。
學校可以自主研發(fā),也可以集約資源,跨校、跨區(qū)協調開發(fā)制作相關微課,使小學生由口語轉向書面語,利用工具和系統方法識字,在課堂上能夠借助字典等工具獨立學習,同時根據漢字組合學習詞語。因此,教師可以在識字上花更多的時間來打好基礎,這樣學生進入小學二年級學習詞匯時會容易很多。微課可以采用動畫的形式呈現:分拆漢字結構,讓學生學習漢字。微課形式豐富,展現內容多元有趣,時長較短,比較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征,能夠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必須進行科學的識字教學,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一是堅持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以識字為重點;二是遵循和利用漢字特點,具有中國特色;三是體現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自主識字;四是適應時代需要,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
教師開展識字教學活動時,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起點以及生活經驗。有些獨體字學生已掌握,分析合體字時,可以在此基礎上增加漢字學內容,或引導學生從原有知識、原有能力結合漢字學進行新的生字的音、形、義的推測等。例如,“明”字由日、月組成,學生知道太陽、月亮在一起出現時代表一天的開始,很容易理解“明”的概念。
自1956年我國推廣應用簡化漢字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義務教育階段所學的漢字都是簡體字。簡體字書寫方便,文字處理效率高,但也為學生識字造成認知障礙。很多漢字簡化后,與之前的形態(tài)相比變化較大,難以以形辨意,只能機械記憶,缺點比較明顯,即需要大量重復記憶,而且無法很好地運用和理解漢字。因此,從漢字學角度正確認識漢字,教師要給學生展現文字的繁體形式,要求他們認識繁體字即可,無須會寫。例如,“婦”這個字的繁體字是“婦”,可以理解為古代婦女大多在家里會拿著掃帚掃地,這代表不同性別的社會分工。這樣具有畫面感的解讀,符合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心理特點,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2]。
識字教學中,教師應秉持“遵循規(guī)律,系統識字”的教學理念。但由于不少教師缺少“漢字學”的基本理論素養(yǎng),在教學生識字時牽強附會、生搬硬套,歪曲了字詞原意,造成“形”與“音”“義”的分離,形成錯位示范。例如,“碧”這個字,有些教師會編造兒歌——“王老頭、白老頭,坐上大石頭”,這雖朗朗上口,但是字、形、義之間并無關聯。實際上,“碧”屬于會意形聲字,意思是像琥珀那樣顏色的石頭,學生一聽就能夠理解。教師在教授漢字時應不厭其煩,將一個字說全講透,要求學生課前進行漢字辨形的學習,即會讀寫,懂得區(qū)分,課堂上通過詳細講解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掌握。
學生掌握科學的識字方法,也能提高自主識字能力。以漢字學為基礎的識寫字教學,能改善識寫字教學耗時低效的現狀。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教師應掌握漢字的字音、字源、演繹方式,部件、偏旁、部首的含義,漢字的構形規(guī)律和系統,不斷總結漢字識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經驗方法,帶著問題參加教師職業(yè)技能培訓,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學校也可以鼓勵教師申報漢字教學研究方面的科研項目,賦予教學實踐理論化,以形成示范效應。
從學生實際和課堂設計需要出發(fā),漢字學在每個生字教學中的方法不盡相同。例如,學生可以通過寓言故事、兒歌等形式進行學習,《戰(zhàn)國策》中有狐假虎威的故事,在教學這個成語時,就可結合里面的漢字,通過講寓言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文章語境推測該字的含義,培養(yǎng)學生質疑、探究、互助學習的能力。再如,對于有偏旁部首的漢字,教師可利用具象事物幫助學生加強理解。學習“頁”字旁的字,通過板書示范請學生先觀察,利用身體來認知與探索漢字,如額頭、頭頂、胡須等,同時要求學生多書寫,練習筆畫構成。用漢字學知識指導書寫,教師講清楚“頁”字下面的“人”的捺要寫成點的原因,讓學生了解筆畫筆形的關系。這既能有效預防錯別字,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又能達到漢字文化教育的目的[3]。
小學語文識寫字教學過程中,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如利用動畫展示,加強學生理解;契合認知規(guī)律,了解繁體字結構;結合造字原理、形意結合;根據課堂教學實際,變換引入策略等,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