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聶樹斌案為研究對象"/>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疑罪從無類刑事錯案的責任追究
——以聶樹斌案為研究對象

2020-11-25 22:20:13閔豐錦
犯罪研究 2020年1期

閔豐錦

一、引言

2018年7月24日,中央政法委書記郭聲琨在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會上明確指出,“要堅持問責和免責相結合,構建科學合理的司法責任追究制度,研究出臺錯案責任追究具體辦法,完善法官檢察官懲戒機制,防止制度空轉。”[1]王夢遙:《中央政法委:研究出臺錯案追責辦法》,載《新京報》2018年7月25日,第A14版。無獨有偶,2018年1月23日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亦提出,“將出臺錯案責任追究具體辦法,對符合問責條件的,依法依規嚴肅問責。”[2]程姝雯:《錯案責任追究具體辦法將出臺》,載《南方都市報》2018年1月24日,第A01版。時隔半年,從年初到年中,中央層面兩次強調對錯案的責任追究進行研究,力求從制度上解決錯案追責“無章可循”的局面,足見對建立健全包括問責與免責在內的司法責任追究制度之高度重視。

“我們評價一個制度,無論如何不能僅僅以個別事件的實質性對錯為標準,而是要對一個制度作出總體上的利害權衡,而這種權衡是公眾在歷史中選擇的產物。”[3]朱蘇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關于馬歇爾訴麥迪遜案的故事》,載《比較法研究》1998年第1期。司法責任追究制度也不例外。作為與我國法治建設相伴長達22年、社會公眾關注度最大的刑事錯案——聶樹斌案,自2016年12月2日被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再審判決無罪至今,相關人員的責任追究工作仍無聲音。期間,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在2017年3月12日全國人大的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聶樹斌案的平反,及由此對冤假錯案的反思;[4]時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在報告中指出,要“深刻反省檢察環節自身把關不嚴的沉痛教訓”;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也在報告中痛陳,冤假錯案的發生“讓正義蒙羞,教訓十分深刻”。原辦案機關的表態不多,如在平反后的第一時間,即使在各大媒體“嚴肅問責”的呼聲下,只有平反當日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其官方微博上“將汲取此案的深刻教訓,并就是否存在違法審判問題及時展開調查”的道歉表態,不僅河北省政法委、檢察院、公安廳沒有相應表態,而且實質動作更少,僅由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2017年3月30日對聶樹斌案作出了總計268萬余元的國家賠償——此時距離平反已經過了近4個月,有媒體甚至提醒“河北高院曾表態調查聶案審判是否違法”,發出“國家賠償金額達成協議后,聶樹斌案是否了結?備受關注的案件追責問題,又將如何啟動”[1]王夢遙:《聶樹斌家人獲國家賠償268萬 后續追責怎么辦?》,來源: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7/03/30/438421.html,2018年7月28日訪問。的連續追問。

時至今日,對當年導致聶樹斌被錯判有罪的公檢法人員是否追責、如何追責,既關系到設計中的錯案責任追究具體辦法是否科學合理、是否運行有力,又關系到社會公眾對刑事錯案糾正、預防與追責等制度的認可程度與選擇取向。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公檢法最高機關也出臺了相應的執法與司法責任規定。聶樹斌案的平反已經是個事實,從責任追究的角度,聶樹斌案是否屬于應當追究原辦案人員責任的錯案?聶樹斌案的辦案人員是否需要對聶樹斌案的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包括例行表態的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內,河北省相關公安司法機關是否真正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應負的責任、承擔的必要?在2005年王書金被抓后“自認真兇”至今,是否需要追究背后阻礙聶樹斌案平反的相關人員責任?王書金案的最終判決,與聶樹斌案的責任追究是否有所關聯?聶樹斌案的責任倒查,是否會走入冤假錯案責任追究“雷聲大雨點小,開始轟轟烈烈、逐漸悄然無息”的“爛尾”怪圈?本文以聶樹斌案的司法責任追究為分析對象,以最高人民法院再審判決書為依據,通過梳理聶樹斌案平反后關于責任追究的官方、專家、媒體、網民等不同觀點,直面聶樹斌案平反近兩年來責任追究情況不明的現狀,在明確聶樹斌案追責時機、追責范圍、追責機制的基礎上,提出對以聶樹斌案為典型代表的疑罪從無類刑事錯案責任追究之個人展望:謹慎的樂觀。

二、撕裂的聲音:追責與否,多方角力

聶樹斌案平反后,是否應當對原辦案人員追究責任、追究責任的范圍多大、應當如何追究責任等有關善后、追責的問題已經開始見諸話端。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是“嚴肅追責”的觀點,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有“追責無望”的悲觀,也有學者提出“制度完善比責任追究更為重要”的看法。近兩年來,在官方啟動追責尚無明確期限的情況下,仔細撥開表態叢生的迷霧,梳理、分析各方觀點,試圖找到追責之爭背后潛藏的聲音。

(一)聲音之一:必須嚴肅追責

包括官方表態在內,“必須嚴肅追責”的聲音是冤假錯案糾正之后的主流聲音,聶樹斌案也不例外。在聶樹斌案平反后的第一時間內,不少學者隨即呼吁追責。陳光中先生指出,“首先應追究原公安辦案人員的責任,至少是瀆職罪”;丁慧教授認為,“追責對象不能只有法院,還應追究公安和檢察機關的責任”;宋英輝教授分析,“如果當時的公安、檢察、法院辦案人員確實違法,就應當交給檢察機關偵辦,但如果不存在違法,就是內部總結教訓,不需要檢察機關介入”;莫洪憲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聶樹斌案“前5天筆錄的缺失,前50天證人證言的缺失,這些問題一定要查明”。[2]商西:《河北高院已道歉,誰該為冤魂負責》,載《南方都市報》2016年12月3日,第AA08版。

在媒體層面,有評論從我國法治進程的角度,指出要樹立聶樹斌案在我國法治進程中的標桿地位,就必須謹記“聶樹斌案也不可斷尾”的警示,“若能將該案追責做成踐行‘有責必究,有錯必罰’的法治標本,則不啻為最有力的亡羊補牢之舉”。[1]侃人:《聶樹斌無罪了,該追責了》,載《新京報》2016年12月3日,第A03版。這是傳統媒體在冤假錯案后普遍的良好期待,即將冤假錯案的責任追究打造成一個依法治國、依法追責的標桿。問題在于,媒體的良好愿望總被現實的殘酷無情打敗,而每當有錯案平反,善良的媒體總是再次提出嚴肅追責的期望,希望這次聶樹斌案的責任追究打破這種略顯尷尬的不對等循環。正如金澤剛教授以聶樹斌案被平反后網上流傳出的一份“聶樹斌冤案制造者名單”為例,警惕“倘若官方追責程序不盡快啟動,民間就會開始自行‘人肉搜索’、自行‘道德審判’。這對司法權威可能又會構成一定程度的損傷”。[2]金澤剛:《聶樹斌案追責,不要變成一筆糊涂賬》,載《新京報》2016年12月5日,第A02版。

(二)聲音之二:小心謹慎問責

有觀點將刑事錯案的責任追究放在制度完善的位階之后,表達出對責任追究“小心謹慎”的態度。如季衛東教授認為,“面對冤死者親屬悲欣交集的涕淚,問責和國家賠償固然必不可少,但比呼吁問責更重要的倒是呼吁制度反思。對制度的反思不徹底,因錯判而屈死的冤魂就始終不會散去。”[3]季衛東:《告慰聶樹斌冤魂,比問責更重要的是制度反思》,來源:https://www.yicai.com/news/5174753.html,2 018年8月2日訪問。筆者以為,制度是由一個個具體的部分組成,以每個人對制度的不同理解提出完善舉措固然有建設性意義,但對制度的反思、拷問如果不落實到具體的一個個細節、環節、角度上,必然只是務虛、無法務實。正如聶樹斌母親張煥枝在平反后所言,“追責的問題也一定會繼續,不會放棄”,[4]李興麗:《聶樹斌母親:追責問題一定會繼續,不會放棄》,來源: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6/12/02/425742.html,2016年12月2日訪問。眼下之際,對問責的呼吁當然是最重要的,只有在依法問責后才是對制度的最好反思時機——責任都沒有追究,或者僅僅內部追究不予公開,何談進一步預防?正如胡銘教授對中國式司法迷信的總結,“每次發生重大的錯案,公安司法機關自上而下就會進行一系列的學習、總結,但痛定思痛之后,類似的案件卻再次發生。”[5]胡銘:《錯案是如何發生的——轉型期中國式錯案的程序邏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31頁。可想而知,如果對聶樹斌案責任追究敷衍了事,只是進行制度性反思,那將是一堂注定無法上完的法治課程,另一個聶樹斌的悲劇注定上演。

在2015年4月30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上進行了傾向性表態的洪道德教授,從聶樹斌案再審判決書中分析“最高法的態度:該案是個錯案,但不是有人故意弄錯的錯案”,“只是在當時從重從快從嚴的打擊犯罪的情況下,以及命案必破的刑事政策要求下,產生的一個疑罪作為有罪處理的案件”,并個人判斷“追責更像是表明一個態度,到最后是很難追到每個人頭上有什么具體責任。吸取教訓的成份要比追責的成份要大一些”。[6]梁超:《聶樹斌案再審判決書信號:無責可追?》,來源:http://news.qq.com/a/20161203/009409.htm,2016年1 2月3日訪問。筆者以為,聶樹斌案所處時代固然法制不健全,但也絕非處于“從重從快從嚴打擊犯罪”的嚴打時期,不可以處于嚴打時期的大背景作為辦案人員應負責任的開脫條件。從時間上看,“1996年4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嚴厲打擊各種嚴重刑事犯罪的英明決策”,[7]胡立強:《狂飆起三湘——湖南嚴打斗爭紀實》,載《人民公安》1996年第19期。即20世紀90年代我國嚴打的時間開始于1996年4月,而聶樹斌案發生在1994年8月,聶樹斌在1995年4月27日被執行死刑,何談聶樹斌案與嚴打有關?因此,用“嚴打時期辦案人員身不由己”“當時社會大環境使然”等空泛、空洞、空乏的社會性、體制性條件為責任追究開脫,是不恰當的;換言之,即使處于嚴打時期,也應當秉持心中的正義理念,至少作出“槍口抬高一寸”的死緩判決,這是司法人員的良心和操守所決定的,也是時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沈德詠所稱的“在防止錯殺上,法院是有功的”。[1]沈德詠強調,“現在我們看到的一些案件,包括河南趙作海殺人案、浙江張氏叔侄強奸案,審判法院在當時是立了功的,至少可以說是功大于過的,否則人頭早已落地了。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干預和壓力,法院對這類案件能夠堅持作出留有余地的判決,已屬不易。”參見沈德詠:《我們應當如何防范冤假錯案》,載《人民法院報》2013年5月6日,第2版。

筆者認為,嚴肅追責并不一定意味著對原有辦案人員的苛責,糾錯需要實事求是,依法進行,對是否存在違法偵查、違法起訴、違法審判問題嚴肅調查;同時,必須理性看待認識上的局限性,堅持依法問責與依法免責相結合,讓人民群眾和領導干部盡早接受疑罪從無的司法理念,完善糾錯制度建設,這才是真正保護公民的權利、減少錯案、及時糾正錯案的良策。

(三)聲音之三:問責態度悲觀

代理聶樹斌案申訴工作十余年的李樹亭律師在再審無罪判決后,卻悲觀地指出“聶案至今沒有認定刑訊逼供,追責恐怕很難”。[2]滑璇、孫茜茜:《“這個‘無罪’太不容易了”:聶樹斌案再審改判追記》,載《南方周末》2016年12月8日,第A6版。有媒體人針對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是否存在審判違法問題及時展開調查”的表態,指出“河北高院對最高院這個判決口一定服,心未必服”,在“歷史宜粗不宜細,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傳統思維下,加上王書金案由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裁定與聶樹斌案無關,“聶案追責的概率不會樂觀”。[3]石扉客:《如果只要一個結論,下一個聶樹斌案就在明天》,來源:http://view.inews.qq.com/a/20161206A01ZBW 00,2016年12月6日訪問。筆者以為,對聶樹斌案刑訊逼供的證據不足可能對本案的責任追究埋下潛在的伏筆,但并未完全阻礙責任追究的道路,最多也是排除了辦案人員涉嫌刑訊逼供罪的可能;換言之,除去犯罪層面的因素,依照當年的法律、紀律規定,辦案人員是否有違法、違紀的情況,依舊需要進行深入的、無死角的倒查。

何家弘教授指出,“聶樹斌案中究竟有沒有刑訊逼供,已然成為一個很難查明的事實。但是從相關的案件材料中,人們可以略見端倪,也可以做出自己的推斷。”[4]何家弘:《聶樹斌案或可促生新機構》,來源:http://www.rmfz.org.cn/contents/13/54911.html,2016年12月9日訪問。筆者認為通過何家弘教授在聶樹斌案復查聽證會、再審無罪后兩次應邀前往電視臺作評論又在臨行前被叫停等事件,可以看出在聶樹斌案背后力量的角逐之況,想必聶樹斌案再審無罪的判決在背后肯定有著諸多不同的聲音——要知道,在2015年4月28日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召開的聶樹斌案復查聽證會上,河北省公檢法代表“承認聶案辦理有程序上的瑕疵,但認為只屬于一般的辦案質量問題,不影響聶樹斌犯罪事實的證據證明體系”,[5]周喜豐:《聶樹斌案律師與河北辦案方“空”戰》,載《瀟湘晨報》2015年4月29日,第A12版。在一年半后、沒有任何新證據的情況下,河北省公檢法的觀點就改變了嗎?想必包括原辦案人員在內的一些人對這個無罪判決“口服心不服”,在“法律無罪不等于事實無罪”的認識下,對聶樹斌案的責任追究有可能淪落為“認識分歧”,以未發現辦案人員有主觀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為由,不予追究錯案責任。

馬懷德教授曾對聶樹斌案的追責進行了展望,“現行《國家賠償法》的追償制度并不足以約束辦案人員,使其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應當建立更加嚴密準確科學的追責體系”。[6]薊門決策:《所有的道口,我們都要守住》,來源:https://weibo.com/1865729250/ElifKdz9j,2018年8月2日訪問。

根據《國家賠償法》第31條規定,只有實施“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在處理案件中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之一的工作人員,賠償義務機關賠償后才應當向其追償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并由有關機關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再審判決書認定的“無證據證實辦案機關故意銷毀、隱匿訊問筆錄、制造假案”“無證據證實偵查機關存在刑訊逼供”,從《國家賠償法》的角度來說,對聶樹斌案辦案人員的責任追究的確可能出現無果而終的結局。

有學者指出,“當發現需要糾正的錯案時,為了維護法院的形象和法官們自身的利益,同事之間往往會相互庇護以使人際關系融洽,使錯案被內部消化,進而形成‘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司法亞文化’”。[1]鄒易材:《刑事錯案無辜者回歸社會問題研究——從我國當代40個典型刑事錯案談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頁。從歷年來冤假錯案的責任追究結果來看,筆者不得不相信“雷聲大雨點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追責規律,但要看到的是,聶樹斌案是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歷史條件下得以平反的,由于“聯合辦案、內部請示、先定后審等司法潛規則往往是冤假錯案的重要誘因,是影響司法公正的不可小覷的負能量”,[2]劉武俊:《祛除司法潛規則》,載《大眾日報》2013年5月19日,第6版。必須在冤假錯案平反之后的責任追究中,以雷霆萬鈞之勢破除影響司法公正的潛規則,讓人民群眾在冤假錯案的責任追究之中也能感受到、看得見公平正義。

三、對歷史負責:個案特辦,機制創新

(一)追責時機:在王書金案判決生效之后

拉里·勞丹教授對法律中的錯誤進行了區分,指出“實質上是清白的(material innocence)與被證明是清白的(probatory innocence),前者是指他事實上沒有實施犯罪,后者是指他被司法系統宣告無罪或釋放”。[3][美]拉里·勞丹:《錯案的哲學——刑事訴訟認識論》,李昌盛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頁。可以看到,有“內蒙古聶樹斌案”之稱的呼格吉勒圖案也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存疑無罪判決,但正是之后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認定趙志紅是呼格吉勒圖案真兇的判決,使呼格吉勒圖案成為了“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絕對無罪案件,即應當追究原公檢法三機關辦案人員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實事求是審理真兇案件、依法確認無罪判決案件的真兇身份以及對疑罪從無式無罪判決所糾正的錯案進行責任追究的必要條件。否則,就會像念斌案、陳滿案等以疑罪從無被判無罪的案件那樣,落入責任追究遙遙無期的無言結局。由于王書金案至今仍處于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復核期間,因此,筆者以為,對于聶樹斌案的責任追究有必要在時間上進行等待。

劉計劃教授指出,“一旦王書金被核準并被執行死刑,康某被害案將永遠失去真相大白的可能”。[4]劉計劃:《刑事冤錯案件的程序法分析:以聶樹斌案為例》,載《比較法研究》2017年第3期。雖然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已經認定王書金并非聶樹斌案的真兇,但由于處于死刑復核期間的緣故,該二審判決并未生效,王書金是否系聶樹斌案的真兇有待最終的生效判決揭曉。具體而言,如果法院最終認定王書金系聶樹斌案的真兇,即從客觀事實角度排除了聶樹斌的作案可能,聶樹斌案就不再是疑罪從無的疑案,而是絕對無罪的錯案,用王書金案2005年第一個報道記者馬云龍的話,“如果重審的話,能從現有的證據證明是王書金做的,那聶樹斌就徹底脫罪,不是所謂的疑罪從無”,[1]張璇:《聶樹斌案首報記者:應追溯錯殺決策人》,來源:http://www.sohu.com/a/285430241_120078003,2018年8月2日訪問。對聶樹斌案的責任追究必將阻力消減、甚至一往無前,至少會達到與呼格吉勒圖案責任追究相當的程度;相反,如果法院最終認定王書金并非聶樹斌案的真兇,由于聶樹斌案原判認定聶樹斌有罪的證據,“同樣的有罪供述、同樣的在案其他證據,在再審合議庭審查之后,卻成了再審改判無罪的依據”,[2]李敏、荊龍:《讓正義不再遲到——聶樹斌再審案紀實》,載《人民法院報》2016年12月3日,第1版。即相同證據河北高院認為有罪、最高法院認為無罪,這就是一種對相同證據的理解不同所造成的“認識分歧”,聶樹斌案就不是冤案、不是假案,只是因為當時公安司法機關辦案人員的認識錯誤所致。以過錯責任制為原則,由于無證據證實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有罪判決的主觀過錯,那么最終責任倒查的結果很可能就是一個:案件質量有瑕疵,是認識分歧,不是應當追責的錯案,原辦案人員最多也就承擔因辦案程序不規范的相應黨紀、行政責任。

(二)追責范圍:從原辦案人員到幕后人員

有學者指出追責與擔責存在的“內部性”特征,即“在我國司法責任的落實過程中,包括是否擔責、責任的大小程度和具體方式,主要取決于包括司法機關系統內部,還有各司法機關之間,以及司法機關與其他機關之間,司法機關與社會輿論等各種力量之間的博弈狀況,最終的結果依據通過博弈所取得的平衡點來定”。[3]劉文會:《刑事錯案的法文化透視——一種法理學的視角》,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12頁。筆者贊同這種“博弈論”的觀點,正如聶樹斌案發22年后才平反的曲折歷程一般,對聶樹斌案的倒查、追責顯然不會一帆風順,而內部追責的隱秘性、涉及領導的敏感性,表面風平浪靜的追責幕后必定是看不見的波濤洶涌,責任追究的效果如何,可能存在各種看不見的角力,尤其是高層的決心與力度。在某種程度上,對幕后人士的責任追究,才是錯案追究的重頭戲、關鍵點,否則,“名義上的辦案法官卻成了實際上的責任承擔者,左右法官審判的院長、庭長的責任往往一筆帶過,甚至只字不提,違背了權力與責任相統一的原則”。[4]魏勝強:《錯案追究何去何從——關于我國法官責任追究制度的思考》,載《法學》2012年第9期。時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在2013年浙江張氏叔侄案平反后也指出,“法官故意制造冤假錯案是極為罕見的,在我國現實情況下,冤假錯案往往是奉命行事、放棄原則或者是工作馬虎失職的結果”。[5]沈德詠:《我們應當如何防范冤假錯案》,載《人民法院報》2013年5月6日,第2版。何家弘教授更在反思聶樹斌案后,直言“追究責任的對象還應該包括那些惡意阻礙糾錯的人”。[6]何家弘:《痛定思痛,亡羊補牢——聶樹斌案反思》,載《理論視野》2017年第1期。筆者以為,雖然法定國家賠償機關是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但需要進行責任倒查的相關人員絕非最終落在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判決書末尾的幾個名字,應當以權責統一為原則,充分考慮原辦案人員所具有的權責之大小,如果僅僅以判決書、起訴書上所載明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名單為據,對辦案時內部提出諸多不同意見的辦案人員加以苛責,就是為幕后的實際操控者“頂罪”,是錯案之中的錯案。

事實上,在聶樹斌案平反后,對于有媒體指名道姓、廣泛報道的聶樹斌案辦理期間有過快速處理批示的某官員、申訴期間被指干擾復查甚至對王書金有過教唆更改口供的某官員,官方既未承認、也未否認,但未否認、未辟謠本身就是一種態度。也正如此,對于聶樹斌案而言,應當進行責任倒查的人員包括:①從外部法律流程上,包括案偵民警、批捕檢察官、一審公訴檢察官、一審法官、二審公訴檢察官、二審法官、死刑執行命令的簽發人;②從內部操作規程上,包括出席公安專案組、檢察委員會、審判委員會、公檢法聯席會議、政法委協調會等相關研討聶樹斌案會議的人員,作出相關口頭指示、書面批示的領導干部們等對聶樹斌案產生實際影響的人員;③從內部復查流程上,包括2005年后河北省政法機關成立的相應復查組成員,在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舉辦的聶樹斌案復查聽證會上代表原辦案單位出席、發表“不是錯案”意見的河北省公檢法三機關代表,以及背后阻礙聶樹斌案平反、阻止聶樹斌家人申訴的人員。只有將責任倒查的范圍從原辦案人員擴大到幕后人員,才能夠全面審視、反思聶樹斌案被錯殺后延宕22年的司法悲哀。

(三)追責機制:異地調查,統籌追責

陳興良教授指出,“涉及死刑案件的冤假錯案,省高院往往是冤假錯案的制造者,因此,其自查自糾是很困難的,如果省高院在糾錯上不作為,這些冤假錯案就將石沉大海”,[1]徐雋:《省級法院糾正錯案應更給力》,載《人民日報》2015年12月9日,第17版。這充分體現了自己改正自己錯誤的難度之大。李建明教授從錯案責任追究屬于司法行政業務的基本屬性出發,認為“由司法行政機關行使一定范圍內的司法責任追究權力,有利于保證這種責任追究的獨立性和公正性”。[2]李建明:《刑事司法錯誤——以刑事錯案為中心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19頁。筆者以為,在責任倒查、追究的程序設計上,必須堅持回避原則,由原來的辦案機關自我倒查、自我追責、自我反省、自我剖析當然可以,但這僅僅是辦案單位事后的認錯態度,與“不能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的回避原則有所違背,即使內部負責倒查、追責的部門不同,但“左手倒查右手”,主體角色難免混亂。類似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執法過錯責任追究規定》第22條規定“追究執法過錯責任,由發生執法過錯的公安機關負責查處”,難免給人一種追責主體錯位的感覺。

在刑事錯案責任倒查、追究的機構主體上,筆者設想以下三種方式:一是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主要適用于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刑事錯案;二是異地政法機關,主要適用于由省級司法機關作出最終裁判的刑事錯案;三是案發地省級法官、檢察官懲戒委員會,主要適用于省級以下司法機關作出最終裁判的刑事錯案。三種方式的位序依次排列,即能用前一種方式就不用后一種。

其一,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國家監察委員會為主體,成立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進行責任倒查、追究。由于聶樹斌案已經成為二十年來我國法治建設進程中的標志性事件,可以嘗試激活《憲法》第71條規定,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的時候,可以組織關于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并且根據調查委員會的報告,作出相應的決議”,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成立“關于聶樹斌案責任追究的調查委員會”,吸收最高人民法院聶樹斌案再審合議庭成員、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聶樹斌案復查合議庭成員、最高人民檢察院在聶樹斌案再審中履行職務的檢察人員、法學專家等作為專門調查委員會成員,通過最高權力機關介入的方式,代表人民對聶樹斌案的原辦理、原復查過程進行詳細調查。這種由最高權力機關代表全國人民或由最高監察機關對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冤假錯案進行個案監督的方式,雖然對所有的冤假錯案因資源有限無法復制,但對具有法治標桿意義的聶樹斌案不妨一試,想必會產生不錯的政治、法律和社會效果。

其二,以政法機關為主體,采取異地調查的方式進行責任倒查、追究。如果說異地復查成為聶樹斌案的關鍵轉折,那么將異地追責作為聶樹斌案的最終一擊,就可以在冤假錯案的糾正、追責等系列過程中形成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因此,有必要借鑒聶樹斌案由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異地復查的成功經驗,由原審地之外的其他省份對聶樹斌案“偵查—起訴—審判—執行—申訴—內部復查”等各個環節進行全過程、無死角的責任倒查。而出于節約司法資源的緣故,由于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山東省人民檢察院在聶樹斌案件復查和復查法律監督工作中對案件已經吃透,可以考慮經中央政法委特別授權后,由山東省政法委統籌公檢法三機關聯合成立“專門調查小組”,在尊重偵查、檢察、審判等政法工作規律的基礎上,由山東省公檢法機關對河北省原辦案公檢法機關進行分類對口、分工協作的責任倒查,即公安倒查公安、檢察倒查檢察、法院倒查法院,倒查內容包括對2005年王書金自認真兇曝光后對聶樹斌案的復查工作,并在各自倒查之后由山東省政法委統籌公檢法的倒查意見、統一責任追究的尺度,在形成初步追責意見之后,報中央政法委最終決定,以突破地方主義的束縛、部門主義的制約、利益集團的桎梏。

其三,由河北省法官、檢察官懲戒委員會進行倒查、追責。作為河北省司法體制改革取得實質進展的標志性事件,河北省法官、檢察官遴選(懲戒)委員會于2016年4月8日成立,統一負責全省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法官、檢察官遴選、懲戒工作。如果沒有采用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或者異地追責的機制,那么以司法責任制改革的成果之一——省級法官、檢察官懲戒委員會作為聶樹斌案責任追究的主導機構,會起到相當程度的敲山震虎之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司法懲戒委員會的規定,如法官、檢察官違反審判、檢察職責的行為屬實,懲戒委員會認為構成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案件錯誤并造成嚴重后果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當依照有關規定作出懲戒決定,應當給予停職、延期晉升、免職、責令辭職、辭退等處理,應當給予紀律處分的,依照有關規定和程序辦理,涉嫌犯罪的,應當將違法線索移送有關司法機關處理。[1]羅書臻:《兩高出臺法官檢察官懲戒制度意見》,載《人民法院報》2016年11月8日,第1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者地位,筆者以為,對公安機關的懲戒工作也有必要由檢察官懲戒委員會進行。

四、難言的預測:紀律處分,適度公開

(一)依法追責,依法免責

2016年12月征求意見的《人民警察法》(修訂草案稿)第93條對執法責任的追究進行了規定,“公安機關應當建立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2015年9月發布的《關于完善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第32條規定:“檢察人員應當對其履行檢察職責的行為承擔司法責任,在職責范圍內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2015年9月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第25條規定:“法官應當對其履行審判職責的行為承擔責任,在職責范圍內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可見,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時期,公檢法的最高機關都提出了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對責任追究下了大力氣、使出真功夫,這為刑事錯案的倒查、追責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司法環境與內部制度規范。

聶樹斌案平反后,時任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許前飛質問,“如果在聶樹斌案中我們能夠慎用權力,認真查明案件的事實、證據,諸如作案時間、偵查程序、物證等重要環節的問題怎么會被忽視?合議庭、審委會以及一、二審法院所有參加案件審理的法官怎么可能只憑當時在案的證據就判處聶樹斌死刑?”[1]顧元森、沈高法:《省高院院長談聶樹斌案:要慎用權力心存敬畏》,載《現代快報》2016年12月5日,第F3版。言下之意,對于并未慎用、甚至濫用權力的法官,必須追究責任。標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法律知識宣講標簽”的權威性宣講教材,以河南陜縣法院“眼花”法官判錯案件為例,指出“從對判錯案負責的角度說,不管法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錯案,都必須追究‘眼花’法官的責任,還錯案一個公道”。[2]羅書平:《冤錯案件的防范與糾正》,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71頁。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原辦案機關人員不進行責任追究,顯然說不過去,畢竟在證據不變情況下的認識分歧也是有度的。對當年遺失或隱匿訊問筆錄、關鍵證據等可能有利于辯方的辦案人員,對辦案不規范、有程序違法的檢察人員、審判人員,應當予以責任倒查、追究。

聶樹斌案再審合議庭審判長胡云騰大法官指出,“錯案責任的承擔應堅持誰出錯,誰負責的原則,保障責任落實到人”,而從原因區分,“因為法律規定的模糊或缺失、證據本身的滅失、技術手段落后或者刑事鑒定技術的低下,沒有足夠的證據或者沒有做出正確的鑒定結論等原因產生的”客觀性錯案一般不能追究相關人員責任。[3]參見胡云騰:《錯案防范與司法問責芻議》,載《人民司法》2014年第13期。最高人民檢察院原副檢察長朱孝清則認為“對無故意或重大過失所造成的錯案予以責任豁免”。[4]朱孝清:《錯案責任追究與豁免》,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2期。李建明教授認為要以主觀過錯大小為錯案追究的依據,“對沒有過錯或僅有很難完全避免的輕微過失的人追究錯案責任,不僅是不公正的,而且是弊多利少的”。[5]李建明:《錯案追究中的形而上學錯誤》,載《法學研究》2000年第3期。有法官從刑事責任的訴訟時效規定出發,認為應區隔出“責任豁免”的情形,“只有當一個法官的具體的外在行為表現出對法官所必備的公信力、公正性的背離時,才能啟動追究法官責任的程序”。[6]沈楊、殷勤:《實施錯案“終身追責”應注意區隔“責任豁免”》,載《人民法院報》2015年4月1日,第8版。

筆者以為,對于刑事錯案原辦案人員的免責事由,必須極其謹慎、依法公開、充分說理,以免被誤解為消極應對、不予追責,被扣上包庇縱容的帽子,損害難得修復的司法公信力。偵查、起訴、審判等文書都是蓋了單位公章,但法官在審判中是遵循獨立原則、檢察官在辦案中是遵循檢察長負責制,法官是以個人身份辦案、檢察官是在檢察長一案一授權的“特別授權”下辦案,是不是案子錯了就是法官個人承擔責任,而檢察長對所領導的檢察機關所辦所有錯誤案件都要負領導責任?換言之,辦案之時公檢法三機關內部必然存在不同聲音,重大案件尤其是死刑案件往往都經歷了檢察委員會、審判委員會的集體研究甚至上級匯報,對內部案件討論時表達了“不構成犯罪、罪不至死”等反對觀點的人員,是否也需要追究責任,是否可以因此免責?畢竟,問責與免責都是司法責任追究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偏頗。筆者以為,在聶樹斌案的責任倒查、追究過程中,應當依據“從舊兼從輕”的原則,依照法律、法規等有關規定,追究每個人應當承擔的責任。回歸到聶樹斌案發的1994年,雖然個人認知能力、科技發展水平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但由于聶樹斌案中存在不少的瑕疵甚至違法行為,只要這些行為最終影響了案件結論的正確性,就要追究司法責任。類似邱興隆教授所言聶樹斌案一審法官之一是“一位我心目中的好法官,女法官,竟然是聶樹斌被司法錯殺的參與者”[7]邱興隆:《憲法日,邱興隆對聶樹斌案一審女法官如此說》,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NoiJ0FD8UZ5n9h 56NZqXFA?,2016年12月4日訪問。的情況,如果經查明該女法官在案件合議時提出不構成犯罪或者證據不足等不同意見、沒有其他不當違規行為,只是出于履行職責的需要在判決書中署名,那么就應當依法免責。

(二)結果公開,有限回應

在疑罪從無的無罪案件中,既存在一審法院判決無罪、檢察院抗訴后二審法院改判有罪的部分現象,也存在再審判決無罪后、公安機關依舊以“發現了新證據”為由將無罪之人再次列為犯罪嫌疑人并限制其出境的個別現象(如念斌案),甚至存在最高人民法院再審判決無罪案件中,檢察員與審判員的觀點依舊有部分出入的現象,[1]以再審判決無罪的張文中案為例,代表最高人民檢察院出席法庭的檢察員依舊在個別事實中發表了有罪意見,“張文中與陳某1、田某1共謀從泰康公司挪用4000萬元炒股謀利,并非單位行為,張文中的行為構成挪用資金罪,但已超過追訴期限”。對此,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最高人民檢察院出庭檢察員所提張文中從泰康公司挪用4000萬元炒股為個人謀利構成挪用資金罪,但已過追訴期限的意見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納。”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刑再3號刑事判決書。這充分說明了對同一案件的相同證據,原辦案的公檢法三機關以及一二審法院甚至最高司法機關之間都存在不同認識。一般認為,在辦案人員并無主觀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情況下,這種不同認識屬于法律這門社會科學的正常范疇之內,是一種在人類認知發展有限程度下的認識分歧。更何況,在刑事錯案的糾正過程中,偵查機關不與審判機關直接接觸、檢察機關出席再審法庭的是刑事申訴檢察官而非公訴檢察官,作出有罪認定的原偵查人員、原檢察人員、原審判人員并不參與案件再審工作,這三類人員對再審作出的無罪判決是否認可擁護、心服口服并以此為據反思自己為何作出相反決定,不僅直接關系到個案無罪判決后的責任追究工作,更直接關系到這三類人員今后在辦理其他案件時的主觀負責態度。

2014年12月,有媒體對10起刑事錯案的責任追究情況進行了跟蹤,3起案件進行了責任追究,其余7起沒有回應,具體而言:趙作海案中6名刑訊逼供的警察獲刑;浙江張氏叔侄案已進行組織內部追責;蕭山五青年搶劫殺人案“追責詳情不便提供”;佘祥林殺妻案“追責過程中,參與辦理該案的一個警察自殺了,此后追責積極性也沒了”;李懷亮案中河南省高院和政法委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對追責事宜“不了解”;趙艷錦案未對外公開追責情況;于英生案“已按程序啟動追責”;王本余案“若沒問題可能不追責”;念斌案未處理;徐輝強奸殺人案珠海中院未回應。[2]賈世煜、張婷、邢世偉:《冤案追責:10起案件3起已處理》,載《新京報》2014年12月18日,第A18版。時任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齊奇曾表示,由于“張氏叔侄案”和“蕭山5青年案”兩個案件中,沒有發現故意制造冤案的情況,“都是在組織內部,按照黨紀政紀來問責。”[3]朱艷麗:《錯案追責究竟該咋“追”?》,來源: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503/20150313/news_2015 0313_2510726.shtml,2015年3月13日訪問。可以看到,實踐中多數冤假錯案不會追責,少數停留在“內部問責”,極少數因涉刑訊逼供被判刑,更罕見的是公開問責——目前只有呼格吉勒圖案一例。

就連對責任追究詳細公開的呼格吉勒圖案,由于對原專案組負責人馮志明的判刑中未評價其在呼格吉勒圖案中的行為,也被公眾認為存在一定程度的追責“爛尾”之嫌。直到2016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令狐安還在追問呼格吉勒圖案的責任追究問題,“內蒙古的呼格案平反后全國反響很好,但檢察機關偵辦沒有談到呼格案的責任問題,群眾反映很大。誰搞的刑訊逼供?應承擔什么責任?也沒有下文”,[4]沙雪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冤假錯案應明確責任追究》,來源:http://news.sina.com.cn/c/nd/2016-11-07/doc-ifxxnety7516408.shtml,2016年11月7日訪問。言下之意是責任追究的程序過于封閉。有評論指出,“問責的信息和程序不公開,責任倒查制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警示性功能,其他辦案人員不能從中感受到問責的力度”,對現任領導干部的問責,“就難保不會出現官官相護”。[5]兵臨:《以公開促“錯案責任倒查制”落地》,來源: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1219/c1003-262383 87.html,2014年12月19日訪問。

筆者以為,對于呼格吉勒圖案的追責結果,有批評之聲總比沒有批評對象要好,能對外公開追責結果就是一種進步,是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冤假錯案的責任追究有了新要求后,內蒙古政法系統的積極應對,應當予以肯定。從法治進步的角度來說,在呼格吉勒圖案追責之后,對聶樹斌案的追責只能更加依法、更加嚴格、更加公開,這需要辯證看待。一方面,由于王書金案尚處于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復核階段,王書金是否系聶樹斌案的真兇尚無最終定論,因此,以疑罪從無方式判決無罪的聶樹斌案,有可能陷入“法律事實上因證據不足而無罪,客觀事實上是否真的有罪則無定論”的另一種認識之中。加上聶樹斌在公檢法三階段曾有包括對自己律師在內多達13次的認罪供述,在“認罪就是排除合理懷疑”的刑事訴訟潛規則下,聶樹斌案的原辦案人員可能以“主觀上無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為由,不追究司法責任,僅僅追究黨紀與行政責任。但另一方面,如果只是像呼格吉勒圖案對原辦案人員進行黨紀行政處分,甚至對原專案組組長馮志明貪腐案件中只字未提呼格吉勒圖案,且對媒體、網民的質疑沒有回應,想必會進一步損害無罪判決修復的司法公信力,蒙冤一方的近親屬很可能會繼續不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逼迫”持有“聶樹斌案公檢法辦案人員都連坐”等極端報復心態的網民自行人肉搜索、網絡審判,公平正義的司法理念必然遭到損傷。

五、結語:謹慎的樂觀

就聶樹斌案而言,正如胡云騰大法官坦陳,“錯案的責任追究客觀上比錯案的糾正更加復雜”,“由于錯案往往年代久遠、時過境遷,像在聶樹斌案中,辦案人員有的早都退休了,有的已經去世了,甚至有的證人都不在了,追究起來難度更大。”[1]參見《專訪胡云騰大法官:深刻汲取聶樹斌案教訓,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載《中國法律評論》2017年第2期。但借用江平先生的一句話,面對法治中國的歷史與未來,“‘依然謹慎的樂觀’依然還是我現在的態度”。[2]江平:《依然謹慎的樂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2頁。對以聶樹斌案為代表的疑罪從無類刑事錯案責任追究,“謹慎的樂觀”也正是筆者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聶樹斌案的平反是十八大以來中央強力推進反腐與全面依法治國取得巨大成就的成果之一。在無罪推定司法理念越發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對以聶樹斌案為代表的疑罪從無類刑事錯案責任追究,有必要秉持依然謹慎的樂觀態度——即使以最壞的惡意揣測,因為種種原因,曾經的責任無法追究、現在的法律無法審判、作出的決定無法公開,刑事錯案的締造者和平反的阻礙者,也必將在人民的心中,在歷史的面前接受另一場“審判”。“聶樹斌案再審判決向各類、各級司法機關傳遞了嚴格司法、規范辦案的要求”,[3]胡云騰:《聶樹斌案再審:由來、問題與意義》,載《中國法學》2017年第4期。對聶樹斌案的責任追究亦應如此。需要指出的是,對聶樹斌案的倒查、追責只是查殺隱藏在司法系統內的頑固病毒,并非包治司法系統的百病;通過殺毒可以解決部分、關鍵的系統問題,而對于根本的系統問題,殺病毒是沒用的,因為殺毒軟件是裝在系統上的。在聶樹斌案的倒查、追責工作完成之后,對于制約冤假錯案尤其是疑罪從無類刑事錯案責任追究的機制性、體制性問題,還要在進一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偉大工程中逐步解決,不可一蹴而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日韩在线2020专区| 91精品人妻互换|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伊人久久婷婷|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毛片免费试看|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九色最新网址|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日韩黄色在线|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日本午夜影院|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国产后式a一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欧美性天天| 欧美精品导航| 91国内在线观看|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色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午夜三级在线| 欧美啪啪一区|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91麻豆国产视频|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午夜在线不卡|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美女免费黄网站| 操美女免费网站|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91视频国产高清|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亚洲精品另类|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毛片久久久| 日韩欧美网址|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亚洲三级影院|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在线看|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欧美亚洲欧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