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倩
(北京市東城區職業大學 北京 100020)
宋代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散文方面,“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在宋;詩歌方面,宋詩在唐詩基礎上辟出了美學新境,而宋詞在詞史上的巔峰地位更是眾所共識。若將這些進行重疊,我們會發現,一個名字經歷千年依舊泛著歷久彌新的光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詞宗,是宋四家之首。所以當后人說到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時,會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蘇軾身上。[2]成人高校因為課時有限和學生基礎不一的客觀條件,要得到比較充分的教學效果其實并不容易。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中得知,在文學閱讀上,我們要將文本還于作者之手、浸潤于時代之中,要陪他走一段人生,這樣才能真切領會到文本的精髓。具體到蘇軾作品的教學,基于成人高校的情況,則可以選擇細讀蘇軾在元豐五年的詞作,即公元1082年、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
宋朝是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高峰,商品經濟繁榮。宋代人的生活中,有辭賦酎酒,有絲弦佐茶,有桃李為友,有歌舞為朋。各門類的物質文明史,宋代都是無法繞過的環節。[3]宋朝的歷史以公元1127年為界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從960年至1127年為北宋,1127年至1279年為南宋。北宋的歷史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960年到998年,包括宋太祖和宋太宗兩朝。這是統一封建國家的建立并加強封建皇權專制統治的階段,宋遼之間的戰爭直接影響政治與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第二階段從998年到1085年,包括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這一階段為了緩和社會矛盾與危機,有各種改革和變法,重要的有仁宗朝的慶歷新政與神宗朝的王安石變法,社會變革進入高潮。北宋與遼的斗爭緩和下來,和西夏的矛盾又突出出來。第三個階段從1085年到1127年北宋的滅亡,包括哲宗、徽宗、欽宗三朝。女真興起建立金國,很快成為北宋主要的敵人,宋金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王安石變法失敗導致社會矛盾進一步發展。金人兩次南下,北宋滅亡。[4]
蘇軾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中間歷經英宗、神宗、哲宗,最終逝世于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蘇軾生活的時代,橫跨北宋第二、三階段,那是一個充滿了變革,經濟和文化十分繁盛的時代。與之相比,蘇軾的一生并不順遂,甚至可以說十分坎坷,但所謂逆境也恰是時代對這位文學天才的玉成。他的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把宋詩發展到高峰;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京合稱北宋四大家;他又善于繪畫,所畫墨竹,后人稱為玉局法,其作古槎、枯木、叢篠、斷山,筆力跌蕩,為世所稱。而他之于詞,則具有一個偉大作家和一個偉大詞派的開創者的崇高地位。[5]這位近乎全能的文學藝術大家,憑著文人的驕傲和滿腔熱忱、借助翰墨丹青,讓無論與他同時代還是往后千余年的人們,都想跨越空間或者時間,去走近他、感受他。
烏臺詩案堪稱蘇軾一生的轉折點,黃州則是蘇軾在烏臺詩案完結后的落腳點。對文學家的蘇軾來說,他的蓋世功業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雖說蘇軾早就名震文壇,貶至黃州后且因畏禍而不敢多寫詩文,但黃州時期仍是他創作中的一個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賦》,詩如《寒食雨》二首,詞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等名篇都創作于此時。[6]抓住轉折點,既可以前溯早年的蘇軾,也可以掌握后來流變的源頭,便于學生在品讀作品時更加準確、系統地進行理解體悟。
2.1 橫看一年新作。宋神宗元豐五年,即公元1082年,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年頭,這一年他四十五歲。創于這一年的詞作,有兩首最為人所熟知:《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念奴嬌》(大江東去)。僅憑借這兩首詞無法全面了解蘇軾,更遑論從其作品中得到感悟和啟發。所以在教學時,就需要利用有限課時、針對學生特點,先帶領學生會橫看一年的詞作,再鼓勵學生以此為基礎,縱覽蘇詞始終,獲得進一步感悟。
按《蘇軾詞編年校注(典藏本)》(鄒同慶,王宗堂 北京:中華書局,2016.10),共錄確定為元豐五年詞作38首:
正月:《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
二月:《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
三月:《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浣溪沙》(山下蘭芽短侵溪)、《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南歌子》三首(日出西山雨、雨暗初疑夜、帶酒橫山裕)、《浣溪沙》(西塞山邊白鷺飛)、《漁父》四首(漁父飲、漁父醉、漁父醒、漁父笑)、《調笑令》二首(漁父、歸雁)、《滿江紅》(憂喜相尋)、《南歌子》(日薄花房綻)
五月:《哨徧》 (為米折腰)
六月:《漁家傲》(些小白須何用染)
七月:《定風波》(雨洗娟娟嫩葉光)、《念奴嬌》(大江東去)
九月:《醉蓬萊》(笑勞生一夢)、《西江月》(點點樓頭細雨)
十月:《定風波》(兩兩輕紅半暈腮)
十二月:《減字木蘭花》五首(嬌多媚煞、雙鬟綠墜、天真雅麗、柔和性氣、天然宅院)、《西江月》(龍焙今年絕品)、《菩薩蠻》(碧紗微露纖纖玉)
月分不清:《漁家傲》(臨水縱橫回晚鞚)、《洞仙歌》(冰肌玉骨)、《水龍吟》(小溝東接長江)、《念奴嬌》(憑高眺遠)、《醉翁操》(瑯然)、《滿庭芳》(蝸角虛名)、《定風波》(好睡慵開莫厭遲)
除去月份不清的詞作,按照時間順序讀下來,可以從詞作中看到作者情感的變化:從最初明顯的起落,到之間的緩有波動,再到最后的曠達平淡、恬然自安;但對入世的責任和對生活的熱愛讓蘇軾在曠達超脫中依舊積極樂觀,最終這看似相互對立的兩種情緒在此消彼長的過程中造就了一代豪放詞宗。
蘇軾最初是糾結的,他在心情抑郁中努力自我排遣。作于正月間的《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夢境現實交相輝映,一句“推枕惘然不見,但空江、月明千里”就直接從夢里的盛大歡歌扭轉到醒后現實中的悵惘。這樣的心情起落躍然紙上,無需深度思量便能直觀看到。之后的作品中能看到蘇軾的“曠達”逐漸壓過“抑郁”,更稍有“豪放”的展露。如《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和《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前首表達了對陶淵明的仰慕,同時抒發了一種隨遇而安的襟懷,平淡中稍見豪放,后首的豪放意味更為明顯,那種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隨風雨來卻并沒有跟風雨去,最終留在了作者的靈魂深處,積淀下來。除此之外,還偶能見到作者情感的小爆發,比如“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這種不服衰老的宣言,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催人自強,體現出作者于平淡生活中那股執著、樂觀的性格態度,而這也是積淀中的向上突破。
此后的蘇軾從心情的起伏中漸漸沉穩下來,開始帶著一種經歷洗滌后的全新的眼光著眼身邊的生活。“照野彌彌淺浪,橫空曖曖微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瓊瑤。解鞍敧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這種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境界,已是拋下世俗煩雜、以順處逆的疏闊初成。三月至六月間的《南歌子》三首、《浣溪沙》(西塞山邊白鷺飛)、《漁父》四首,一直到《漁家傲》(些小白須何用染),無不充滿了一種隨處逆境,卻超然物外、悠閑自得的生活情調,同時那種疏闊淡然、超脫的意味愈發明顯。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作者內心淡然超脫,但是并沒有舍棄入世的責任和對世俗生活的熱愛,這些可以說都是之后形成“豪放”的必備因素。當然這個“豪放”來得挺快,七月六日蘇軾作《定風波》(雨洗娟娟嫩葉光),這首集句詞以竹在風中枝葉參差、搖曳不定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追求清瘦靈魂和神韻,更表現出了狂放自適的人生態度。既望之后便有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寥寥數筆遒勁,月夜江上壯美景色有了,對古代戰場的憑吊和對那千古風流人物的追念有了,同時還有的是自己懷才不遇、功業未就的憂憤,但這一絲憂憤轉瞬即被歷史磅礴和曠達之心所沖破,雄渾蒼涼,古今絕唱。
之后的詞作,在豪邁沖天后,又于遞減的情感波動中逐漸回歸了恬然自得的疏朗淡然,從九月到十二月間的《醉蓬萊》(笑勞生一夢)、《西江月》(點點樓頭細雨)、《定風波》(兩兩輕紅半暈腮)、《減字木蘭花》五首、《西江月》(龍焙今年絕品)以及《菩薩蠻》(碧紗微露纖纖玉)中均得以展現。
2.2 縱覽蘇詞始終。蘇軾在黃州看似無所事事,因身為團練副使,毫無實權,然而只憑元豐五年這一年的詞作,我們只知道他因烏臺詩案貶到黃州而無法施展抱負,在此期間的情緒從糾結波動逐漸平復繼而境界攀升,心懷天下、坦蕩豁達,掌握了這一轉變,當然也無法真正了解蘇軾。所以在品讀這一年的詞作、在了解蘇軾這一年心路的基礎上,可以用相同的思路“上通下達”,以詞作為線索,覽其一生、抓其流變,更加立體全面地感受蘇軾。
掌握了元豐五年這個關鍵點的詞作之后,可以依照《中國文學史》的劃分在已有的構架上進行深度研讀。比如“詩詞一體的詞學觀”、“擴大功能與開拓詞境”、“以詩為詞的手法”和“豪邁奔放的風格”,這些劃分,元豐五年的詞作中都均已有展現,當熟悉了這些框架和具體的詞作,以后再遇到蘇軾的詞作,就可以熟練地先確定創作時間、依照彼時的蘇軾狀態、參考蘇軾的一生來進行對文本的深度感悟了。
當然,對蘇軾詞的品讀感悟,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層面,我們需要的,是從蘇軾留下的文本中,獲得他的人生感悟,最終作用到自己身上。
蘇軾生活的北宋,雖然矛盾危機與變革一直延續,但社會生產力、商品經濟、精神生活在整個古代中國階段都堪稱高峰。這個時代孕育出的蘇東坡,用耀眼又曲折一生,搭建出來一條溫暖平和的道路,帶領著懵懂的我們一路在豁達的心境中走下去。
蘇軾有才華。他年少成名,才華橫溢。歐陽修在嘉佑二年寫給梅堯臣的信中曾明確表示:“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他肯定了蘇軾的才華,并明確表示把將來領導文壇的責任交給蘇軾。[7]蘇軾有才能。蘇堤春曉、六橋煙柳、三潭印月,這些人們熟悉的景點都有蘇軾的身影。這位文壇天才不僅筆墨驚人,在滅蝗蟲、浚河湖、興教育上也是揮灑自如、大刀闊斧,更不消說那些秉公斷案、改法救人的事,不勝枚舉。蘇軾有性格。他心直口快、正直善良,又有文人的小傲嬌。他有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入世責任和擔當;有道家“道法自然”的恬適自安、超然物外;有釋家的崇尚靜悟。所以我們能看到他的不拘泥得罪程頤,也能看到他“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率真,更能看到他“自喜漸為人不知”的豁達超脫。
北宋成就了蘇軾,造就了蘇東坡;蘇東坡給予了北宋文人風骨與藝術典范;而北宋和蘇東坡,留給現代的我們不僅僅是藝術的享受、文學的暢快灑脫,更是驕傲、是自信,是我之所以成為我的歷史沉淀和民族傳承。
在文學課堂中,對待任何一個文學家不能停留在誦得幾首詩詞、讀得幾段文章上,我們希望可以從一個點入手,牽出一條線,用這些經緯編織出一個面,再用不同的方面搭建出一個立體的、即使身處現代我們依然可以進入的歷史空間,讓這些歷史人物來到眼前,與他們交流,讓那些傳承了千年的精神真正融入到骨血中,成為滋養我們靈魂的養分,形成發自內心的自信與自豪,并最終將其繼續傳遞下去。
注釋:
[1]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2]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4.
[3] 祝勇.在故宮尋找蘇東坡[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5-6.
[4] 寧欣.中國古代史 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58-159.
[5] 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 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6.10:11.
[6]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
[7]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