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逢源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第五中學 福建 永春 362600)
化學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而初中化學卻是這門科學的啟蒙課。如何過好這啟蒙關,為今后的化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認識事物的過程,就學習化學的過程來說,大體可分成三個階段:一是由疑到懂;二是由懂到會;三是由會到熟。在懂、會、熟的各階段中都要通過“用”去增長學生的才智。學生對知識要“懂”,就必須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經過自己認真思考;要“會”就必須經過親自動手;要“熟”就必須反復的多方面的練習。只有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地參與動腦動手的勞動,才能不斷增長才智。這一切的成敗與否,要看教師能否正確地發揮出自己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外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內因,外因是學好知識的條件,內因是學好知識的依據。只有“條件”適合,才能充分發揮“依據”的作用。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才能甚至包括教師的意志和感情都無不對學生發生作用。因此教師要通過備課、講課使用自己的言行給學生以良好的影響。
在備課中要做到以下4點:(一)心中要有書。首先要鉆研大綱,弄清大綱對教材各章節的要求。因為大綱是教學的標尺。其次教材是教學的依據。要吃透教材,弄通教材內容,掌握全書的系統,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它們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才能保證教師的主導作用沿著主線圍繞重點去正確發揮。(二)目中要有人。學生是教育的對象,要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就必須了解他們的知識水平,抓準他們的特征進行分析,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使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的放矢。(三)講其當講。抓住新舊知識聯系,承上啟下,主次分明,重點突出。講課不在“多少”,而在于“準”。所謂“準”,就是初中要害,激起學生的思維。在關鍵之處“講”,要起到前導的作用;在難點之處“講”要起到恰當旁扶作用。做到教師帶進門,學生自修行。(四)練其當練。要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的認真篩選例題和習題。講和練的題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所謂“精”,就是要體現目的明確,循序漸進,能起以例及類,促類旁通的作用。
授課是備課在課堂上的實現,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用武之地。
在授課中要重視以下4點:(一)要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自己的語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使自己的思想、情緒與學生相通,使課堂呈現出既嚴肅又生動既緊張又愉快的氣氛。(二)語言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重要工具。一個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水平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準確”和“精練”的語言體現著教師的化學修養,在教學中會起到身教、言教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經受規范語言的熏陶和訓練,不僅能獲得清晰正確的知識,而且能學會嚴密而科學的表達能力。“準確”是明白的基礎,“精練”是邏輯推理的需要。課堂上切忌“長篇大論”、“滔滔不絕”,也不要“平鋪直敘”;要不斷設疑,還要鼓勵學生有“逢山開路”的勇氣,使學生的思維不僅能經受“山窮水盡疑無路”的鍛煉,又能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學生只有經過攀登、前進,再攀登再前進的訓練,才能提高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講課要“精”,板書比講課還要“精”。一堂課留下的板書不僅是內容的重點,而且從板書的安排上還能看出知識的系統與聯系。板書還要力求形象,便于記憶。良好的板書在學生記憶的熒屏上會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因此,板書也是提高講課效果重要的一環。(四)對例題的講解,重點應該放在培養學生分析題意、尋求思路上,然后是合理表達。即應著重從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等方面入手。
下面就以教學“一氧化碳”為例,談談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發揮作用。
這一節課大綱要求學生掌握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毒性及其對環境的污染,加強環保意識。這一節的重點是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難點是氧化碳跟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在講課時,教師先請一位學生上臺書寫出碳單質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燒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從一氧化碳分子比二氧化碳分子少一個氧原子,這種分子組成上的差異給一氧化碳性質帶來什么影響?這一問題給學生帶來“?”號,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趁這個機會,教師提出本書課題:本節課就來學習“一氧化碳”。一個自覺而主動的學習局面就開始了。
在學習“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時,教師要求學生閱讀課本“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并出示收集在集氣瓶中“一氧化碳”讓學生觀察,然后要求學生從色、味、態、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與C進行比較。學生通過自己動腦解決問題,就會更高興了。這里教師應強調一氧化碳是沒有氣味的氣體,不要錯誤地認為一氧化碳具有像煤氣一樣的特殊氣味。
在講“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時,通過邊演示[實驗5-10]邊講解,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并與的可燃性的實驗相對照,使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思維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為了彌補學生在觀察與思考過程中的缺點與不足,教師還要提出問題:①上面實驗說明一氧化碳是什么性質?根據實驗寫出化學方程式。②一氧化碳氣體和氧氣(或空氣)混合后點燃,會發生什么現象?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后,教師進行講解與小結:一氧化碳氣體與H2相似,它與氧氣(或空氣)混合后點燃,也會發生爆炸,希望大家注意點燃一氧化碳時一定要檢驗純度。這樣講,學生自然會感到新舊分明,重點突出,既得到了充分運用舊知識的機會,又獲得了清晰正確的新知識。自覺而主動的學習局面又深入發展了。
總之,在教學的全過程中都要充分地科學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主導作用的根本效應是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這種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去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形成善于思考的良好學風,具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