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黎明
(廣東省徐聞縣徐城鎮第三小學 廣東 湛江 524100)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新一輩人必須要學習、傳承、發揚。語文教學材料中蘊含著文化信息,肩負著傳遞文化的沉重責任。教師必須設計出有效方法,完成這一使命。從節日文化的角度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滲透。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各類文章,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其中不乏有部分作品帶有傳統節日文化的信息,教師要充分利用起來,深入挖掘文章內涵,與學生一同展開深入的探究。比如,六年級下冊中的《北京的春節》,文章向我們介紹了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我國地域遼闊,民族文化豐富,不同地區過春節的習俗有所不同,師生在解讀課文的同時,可以說一說本地過春節還有哪些不一樣的習俗,這些習俗分別代表了什么,自己還知道哪些其它地區的春節習俗,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補充。比如,在我國閩南地區,過春節時會在房門兩側放置兩根貼紅紙的甘蔗,這是因為該地區的方言中,“蔗”字與“佳”字的發音相近,這一習俗正是為了寓意“進入佳境”。而在云南地區,過春節貼的春聯是用紅紙剪出來的各式圖案,與傳統春聯不同,人們會拿著這樣的春聯唱《祝年歌》,這體現出了云南地區人民能歌善舞的特點,也表達出了他們對新一年的憧憬[1]。在師生共同分享有關春節的節日習俗后,學生們深深感受到了我國文化的豐富性及多樣性,相信在下一個春節到來時,他們會對風俗習慣格外關注,民族文化意識油然而生。
教學過程中,在利用教材資料的同時,教師也要補充豐富的課外資料,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在重陽節之日思念親人和家鄉的濃濃情感,并未就節日進行過多的介紹。當代小學生知道端午節,植樹節,中秋節,甚至熟悉國外的圣誕節、萬圣節,但對于傳統節日重陽節卻知之甚少,以至于他們對于王維為什么會在重陽節如此思念親人不能理解。基于此,教師搜集有關重陽節以及王維的背景資料,向學生們介紹:重陽節是民間傳統節日,古代人們認為重陽節是吉祥的日子,會在這一天登高、祈福、祭拜祖先,在頭上插茱萸,出游賞菊。本詩的作者王維,少年時便離家,去到了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而在外漂泊的他經常接觸上層社會的生活,了解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世態的炎涼,在九月九日這一天,達官貴人們紛紛召開家宴,王維的思鄉之情涌上心頭,在十七歲就創作出了這樣一首千古絕唱[2]。通過教師的介紹學生了解到,重陽節本就是祭祖、團圓的日子,作者之身漂泊在外,必定會產生思鄉情感,對本詩的理解更進一步了。最后教師為學生播放歌曲《九月九的酒》,讓學生在濃濃的氛圍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樣的教學,既突破了難點,也滲透了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了我國傳統文化,使他們從對國外節日的盲目崇拜,到對本國傳統節日的深深好奇,增強了學生的民族歸屬感。
想要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和文化,僅僅依賴教材中的有限內容是不夠的,教師應該設計豐富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對文化的理解由淺及深,對節日文化的感悟不斷加重。比如,教師要求學生在課下針對某一傳統節日搜集資料,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視頻,課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詳細的介紹節日的由來、習俗以及相關的文學作品等[3]。比如,學生搜集有關中秋節的資料,介紹中秋節吃月餅,賞月,拜月,玩花燈的習俗,播放“嫦娥奔月”的動畫視頻,背誦與“月”字有關的古詩。以這樣的形式來擴充學生的知識量。另外,還可以在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利用活動展開對學生的集中教育。比如在清明節前夕,教師召開“不忘初心,緬懷先烈”的活動,與學生一同清掃烈士墓,瞻仰革命先烈,牢記歷史使命。在活動中,學生對傳統節日所具有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現有資源,同時搜集豐富的課外資源,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向學生介紹我國傳統節日。通過活動,增強教育的實踐性,加深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未來,我們還需將弘揚中華文化作為使命,繼續行動,培養文化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