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秀琴
(安徽省宿松第二中學 安徽 宿松 246500)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應該做到的。而高中生作為將來國家的基石,更應該義不容辭。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核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的傳統文化處處透露著智慧的閃光點,將傳統文化糅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能讓高中生提升民族自豪感,感受先人“以天下為己任,”“位卑不敢忘國憂”的家國情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添磚加瓦。
首先,高中語文教材對于傳承傳統文化的內容過于單薄和單一,之前的教學模式,為了迎合應試教育,提高學生的分數是主要目的,教師在教授學生的時候,因為課時的問題,并不會過多的為學生講解傳統文化,只以把教材內的考試重點進行充分講解,讓學生死記硬背,以此來讓學生能在考試拿高分。
其次,有一些教師也并不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授課模式過于單調,使得學生無法對課程內容激發興趣。這樣學生連課程內容都無法學明白,更不要提傳承傳統文化了。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在授課方法上要下功夫,通過改進創新授課方式,來讓學生對語文課程和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愿意且認真的去接觸知識和文化,達到傳承傳統文化之目的。
2.1 讓傳統文化在高中教學變得觸手可得。高中語文教師在制作課件的時候,應該為教學內容增加,更多的傳統文化內容。把教材中的文章詩詞剖析透徹,將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掰開了揉碎了的擺在學生面前,語文教材中就有許多之前被教師們忽視的傳統文化知識內容,那些節日、風俗、飲食、建筑、精神,由于不是考試重點,往往就被教師一筆帶過,甚至是提也不提,這就白白的浪費了學生們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使得現在的學生不但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沒有歸屬感,還有甚者會去攻擊傳統文化,視其為糟粕,反而去崇尚一起國外的入侵文化。這是教師的失職,師者,傳道受業解惑,如果今后的高中生只知圣誕節、復活節、感恩節,卻不知道重陽節、乞巧節,這難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嗎?所以我們要傳承傳統文化,尤其是語文,語文作為學生和傳統文化的重要樞紐,一定要讓學生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接觸、了解、喜愛、傳承傳統文化。
例如,在講解《離騷》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屈原的故事和生平介紹給同學,由此引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這個傳說,并未學生們講解端午節的由來,以及端午節的時候的風俗習慣,和古時候人們是如何過端午節的,這樣不但向學生們傳播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增加了學生們的知識面,更能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增加學習興趣。
2.2 改變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傳統文化。教師要想讓學生能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首先教師自己就應該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增強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傳承意識,這樣才能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們交接傳統文化知識,也不會出現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提出的問題,教師一頭霧水的情況。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也應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傳統文化的傳承可以體現在教學過程中,不至于讓學生感到突兀。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包含了那些優秀的古詩文,這是古文古詩中,不但飽含了作者的情懷,也包含了文化的傳承氣息,教師在教授古詩文的時候,不但可以更輕松的向高中生傳承傳統文化,也是讓今天的高中生們與古代先賢們的一暢談,一次跨越時光的交友和激勵。
例如,在學到《鴻門宴》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提起去查閱當時的習俗文化,動作禮儀,然后在讓同學們演出課文中的情節,這不但能幫助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內容,更能起到寓教于樂的性質,讓學生更熱愛語文課堂,同時學生在查閱和理解課文的同時,也不經意間了解了傳統文化。不但如此,教師還可以,在為學生講解古詩詞之后,鼓勵學生去仿寫一首詩詞,然后老師和同學一起進行鑒賞,其中,教師一定不能否定學生,要多多激勵學生,以免打擊學生的熱情,學生也能在古詩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
2.3 將課堂的傳統文化滲透,延續到學生的生活中。語文教學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教育中,不單單可以是在課堂上,也可以將其滲透學生的生活中去,讓學生在生活中也能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課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們推薦一些經典的書籍,讓學生們去讀。然后在課堂上,讓同學們交流分享書中的傳統文化和古代大家的文學風骨,家國情懷。還可以讓學生們搜集自己身邊的文化傳統,或者是風俗習慣,看看有哪些是傳承依舊的,又有哪些在歲月的長河里已經不見了蹤影,然后同學和老師一起分享探討。這能讓學生們都積極的去了解傳統文化,然后喜歡上傳統文化,主動的去傳承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先人們傳承了千百年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靈魂,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少不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我們應該在先人的智慧結晶中尋找智慧的閃光點,虛心的學習先人的理念,然后用在今天的生活。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傳承,需要各位高中教師的創新和努力,讓傳統文化的魅力氣息能縈繞在每一個高中語文課堂上。傳統文化能讓高中生們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向心凝聚力,讓這些今后的國家中流砥柱們明白,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