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剛
(義烏天祥醫療東方醫院急診科 浙江 義烏 322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四肢創傷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狀,主要是由于神經下肢深靜脈管腔中血液發生不正常凝結,進而導致深靜脈管腔堵塞,使靜脈網出現回流障礙,最終導致患者不同程度上的深靜脈功能不全[1]。下文針對急癥四肢創傷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詳細如下。
從我院隨機挑選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166 例急癥四肢創傷患者,并分為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組和未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組。在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組中有50 例,其中有20例女性患者,30 例男性患者,年齡23 ~68 歲;在未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組中,有116 例,其中有60 例女性患者,56 例男性患者,年齡22 ~69 歲。
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結合隨訪期間患者是否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把患者分為兩組,一組為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另一組為未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對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進行研究。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存在顯著差異。
從單因素分析結構可以看出,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和未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在年齡、術后有活動能力、合并腫瘤、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病史、有醫源性置入裝置有關(P<0.05),詳見表1。

表1 急癥四肢創傷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單因素分析
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把是否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作為因變量,多因素回歸分析急癥四肢創傷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通過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超出60 歲、術后有否活動能力、合并腫瘤、有醫源性置入裝置、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病史是獨立危險因素(P<0.05),詳見表2。

表2 急癥四肢創傷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本文研究顯示,年齡超出60 歲、術后無活動能力、合并腫瘤、有醫院性置入裝置、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病史,這幾個因素是急癥四肢創傷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隨著患者年齡增長,其機體各方面功能出現下降的現象,血管彈性減弱、血液粘稠度上升、纖溶功能降低等等,因此高齡患者四肢創傷后,血管受損很難恢復,以至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并且,通常情況下,四肢創傷患者需要快速補液輸血,靜脈內置管屬于常用的治療手段,而進行靜脈內置管為醫源性置入裝置,會損傷患者血管壁和血管內膜,影響血液流動[2]。患者因為神經和血管已經被損害,而通過對醫源性裝置進行置入,會加重損傷血管程度,導致患者血液為高凝狀態,堵塞靜脈,大幅度提升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患者四肢創傷嚴重,治療后無法自由行動,長時間臥床四肢無法活動,加之血管被長時間擠壓,也非常容易致使血管堵塞,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3]。此外,具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病史的患者,其靜脈血管內皮損傷、靜脈瓣功能缺失等,也會增加其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概率[4-5]。
綜上所述,年齡、術后有否活動能力、合并腫瘤、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病史、有醫源性置入裝置,這幾個因素是急癥四肢創傷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