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從華
(西昌市人民醫院急診科 四川 西昌 615000)
腦卒中急診科常見病,死亡率極高,我國是全球腦卒中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1]。怎樣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的難題,患者發病到救治的時間越短,獲得良好預后的機會也就越大[2]。因此如何減少評估和轉運時間,以便患者盡快到達醫院,于時間窗口內接受有效治療是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研究的重點[3]。基于以上觀點,我院于2017 年1 月建立了腦卒中中心,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急診科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80 例急性腦卒中患者,經影像學檢查確診,均存在不同程度意識、活動、語言障礙,根據不同急診流程分為兩組,對照組(n=40)接受標準流程,其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47 ~73 歲,平均(58.54±3.54)歲;基礎疾病:25 例心血管疾病,3 例糖尿病,9 例腦血管疾病;觀察組(n=40)接受腦卒中中心流程,其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齡47 ~78 歲,平均(58.43±3.58)歲;基礎疾病:22 例心血管疾病,3 例糖尿病,8 例腦血管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接受常規急診流程:(1)診療模式:影像科、神經內外科、急診科不同學科各自獨立作戰,完成腦卒中診療工作。(2)流程:急診科醫生先行診斷患者病情,完成影像學檢查通知神經內外科住院總進行總會診,根據患者病情確定治療方案。存在意識改變或生命體征不平穩者,立即送往搶救區,實施先搶救后掛號。意識清楚且生命體征平穩者,由分診護士指導掛號,于普通診斷區進行診斷。觀察組接受腦卒中中心流程:(1)診療模式:影像科、神經內外科、急診科不同學共同作戰,并實現多學科無縫隙對接協作,打破常規急診流程的分科治療壁壘。(2)流程:①于分診處掛號,由分診護士通知神經內外科住院總;②在患者床旁掛上標識牌“急性腦卒中”,開啟綠色通道,送至搶救區腦卒中中心就診;③神經內外科住院總于10min 內到達,急診醫生于10min 內開具血液、CT 檢查醫囑;④影像科于45min內完成CT檢查和判讀;⑤出血患者根據重點病種流程處理,未出血患者送至專科治療。兩組患者治療方法一致。
對比兩組患者診治效率和預后情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評分:包括10 項內容,分值0 ~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選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計量資料以n(%)、(±s)表示,分別采用χ2、t檢驗,設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急診滯留時間和病死率無顯著差異(P>0.05);住院時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診治效率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診治效率對比(±s)
組別 例 急診滯留時間(min) 住院時間(d) 住院病死率(%)觀察組 40 47.25±15.25 8.24±1.66 2.50(1/40)對照組 40 54.57±18.47 9.84±1.58 5.00(2/40)χ2/t - 1.9328 4.4156 0.8658 P - 0.0284 <0.0001 0.3521
兩組患者1 年病死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出院1 年ADL 評分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
急診科是急性腦卒中患者的就診窗口,可為其提供最快的治療,成立腦卒中中心后,開啟綠色通道,打通掛號首診--檢查--多科會診等環節,有效縮短急救時間[4]。結果顯示也顯示,觀察組急診滯留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分析如下:(1)腦卒中中心流程是由分診護士掛號,將患者通過綠色通道送至腦卒中中心,有效節省了常規急救流程的填寫信息、排隊掛號、候診等時間,提前了治療時間;(2)影像科在急性腦卒中治療臨床中具有重要意義,成立腦卒中中心后,可聯合急診科,共同開通CT 通道,由急診醫生、會診醫生及、影像科醫生一起判讀檢查結果[5]。有效節省了影像檢查、結果判斷時間,且共同判斷也有助于診斷結果準確性提升;(3)成立腦卒中中心后,分診護士可第一時間通知內外科住院總,盡早到達急診,明確診療,有效節省了會診等待和手續辦理時間。
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病死率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但兩組患者出院后1 年病ADL 評分對比差異顯著(P<0.05),提示成立腦卒中中心后有助于患者預后改善。分析是腦卒中中心不僅開啟了綠色通道,還優化了急診流程,使患者在時間窗內得到治療,因此康復更好。傳統的急診流程為各種獨立方法,腦卒中中心則能使多學科進行無縫隙對接,并能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和康復方案,所以自理能力的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