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龍
(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南安中學 江西 大余 341500)
閱讀是初中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但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師沒有整合閱讀教學的內容,導致學生對閱讀知識理解不深刻,很難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新課改指出了閱讀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教師缺乏教學創新的意識,沒有優化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學生很難在單一的教學模式中提高閱讀興趣。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閱讀教學,有針對性的促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首先,目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內容單一的問題,大部分教師都會將課文分解,把全部的考點給學生總結出來讓學生記憶,導致學生沒有從整體上閱讀課文,無法體會課文真正的內涵,也理解不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例如在一篇散文教學中,教師只帶領學生探索作者的寫作方法、課文的結構等基礎知識,沒有使學生深刻領悟課文含義,也沒有從整體上理解課文,導致學生對閱讀知識理解的散碎,認為閱讀教學枯燥無趣。其次,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應改革教學方法,用信息化教學替代板書教學,認識到信息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優勢。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運用陳舊的教學模式,不愿學習和更新教學方式,只是運用多媒體出示課件,并沒有靈活展示閱讀資源,更沒有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無法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
2.1 鼓勵課前預習,培養閱讀習慣。鼓勵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能保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增強學生對閱讀教學的積極性。但大部分初中生都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認為課前預習沒有多大的作用,在課下沒有好好預習下節課的內容,在課上時出現跟不上教師節奏,不僅影響了教學效率,還不利于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開展課前閱讀,為學生提供導學案,保證學生的預習質量。例如在《三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查閱《三峽》的創作背景,了解《水經注》這本地理專著,將導學案分成基礎知識、文本解讀、預習總結三個部分,在基礎知識中讓學生利用字典學習中闕、嶂、曦、巘、屬引、哀轉等字詞的讀音和意思,并用鉛筆畫出課文閱讀的停頓,在課下熟練閱讀課文;在文本閱讀中,讓學生翻譯課文意思,讓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三峽的,突出了三峽的哪些特點,為什么只用寥寥幾筆勾勒三峽山勢,打亂春夏秋冬,先描寫夏季的江水,將春冬合為一體有什么作用。通過這種方式給予學生預習指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2.2 創新教學模式,增強閱讀效果。在以往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會將教學中心放在課文字詞、語句分析上,將自己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沒有讓學生獨立體會課文的意思和情感,導致學生對課文理解地不夠深入。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抓住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活動,以此來保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大自然語言的案例創設教學情境,出示幾張大自然中的圖片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出教學主題《大自然中的語言》。接著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與組員分段朗讀課文,討論課文的哪些地方詳細描寫了帶自然的語言,告訴了我們哪些大自然的奧秘,找出課文中結構相似的自然段,課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都有哪些作用,應該用怎樣的語氣閱讀。這樣能使學生在組員的激勵下積極投入語文閱讀中,最后再共同總結課文的主旨,歸納作者的寫作情感,以此來增強學生的閱讀印象。
2.3 結合課外閱讀,提高閱讀興趣。單靠課內閱讀滿足不了學生的閱讀需求,不利于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需要通過課內外結合的方式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但有些教師受到應試教育影響,一味地增加學生的學習任務,留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較少。因此,教師應貫徹輕負高效的理念,減輕學生課下的作業量,每周為學生布置課外閱讀任務,在課上抽出一小部分時間分享閱讀內容,以此來激勵學生自主閱讀。例如在《藤野先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魯迅的其他作品,如《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范愛農》等,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在課上分享自己對《朝花夕拾》的理解,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促進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性的提升。
總而言之,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對學生閱讀能力、語文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考慮學生的閱讀問題,利用課前預習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在課上要創設閱讀情境,鼓勵學生合作閱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閱讀印象,還要采用課內外閱讀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此來保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