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進飛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第四中學 云南 蒙自 661101)
《教育大辭典》里將課外閱讀解釋為“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一種,它相對于課堂閱讀而言,是指學生課外通過閱讀書報、影視、網(wǎng)絡等進行學習的方式。課外閱讀具有課堂教學和學科活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擴大、鞏固和加深課內(nèi)所學知識,增強求知欲望,豐富精神生活,培養(yǎng)高尚情操,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1]
《閱讀辭典》里則言簡意賅地概括為“語文課的課外閱讀指課堂閱讀訓練之外的各種閱讀活動,其本質(zhì)是非語文教材性閱讀。”[2]
綜上,本篇論文里所指的課外閱讀所針對的群體是在校高中生,大概可以概括為課堂以外,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主選擇非語文教材性質(zhì)的視覺材料的相對獨立的閱讀過程。對于現(xiàn)在的高中生,課內(nèi)閱讀往往在時間、空間及文本選擇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取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課外閱讀往往和課內(nèi)閱讀有機結合,共同構成了一個學生的完整的閱讀體驗。
語文是語言、文化的統(tǒng)一體,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性。正如于漪所說,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的同時,又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載體。”語文博大精深,需要我們的學生在不斷的實踐和積累中去探其精華,培養(yǎng)起較好的語文素養(yǎng)。這些,光靠對語文課本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基于此,我們可以看到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擬投入使用的“部編本”高中語文教材都在不斷強調(diào)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課程結構中明確提出了“整本書閱讀與研討”、“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寫作”、“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研習”等學習任務群,指出“高中階段要求學生在課內(nèi)外加強閱讀,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提升閱讀品味,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拓寬視野,領略人類社會氣象與文化,體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思想文化修養(yǎng),豐富精神世界。”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必修階段各類文本的閱讀量不低于150萬字。”[3]
2016年9月,全國數(shù)百萬小學生和初中生開始正式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高中也擬于2019年9月開始投入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2016年在《新京報》的采訪中指出“語文課怎樣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在溫儒敏看來,“現(xiàn)在語文教學普遍是兩多一少,精讀精講太多,反復操練太多,學生讀書太少。”[4]擴大閱讀量是各學段語文學科都在努力的方向。“部編本”語文教材力圖構建“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讓語文課往課外延伸,與學生的生活接軌。
即使近幾年的教育一直在強調(diào)課程改革、素質(zhì)教育,但是很多地方的中學語文教育依然存在很明顯的應試傾向,致使高中語文學科教育難以深化,和傳統(tǒng)文化、生活實踐、學生的情感體驗割裂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那么,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將是對處在應試教育高壓下的高中語文學科教育的一個有效的補充。
語文教育一直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如果把語文的廣闊天地一再擠壓到教室這一狹小的角落,一再禁錮在考試的圈子里,那么,以上能力將如何培養(yǎng)?課外閱讀以其獨立自主、廣泛多樣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縱觀近幾年全國各省市的高考語文試卷,閱讀和寫作占據(jù)著大部分分值。以全國卷為例,150分的滿分,其中閱讀占70分,分現(xiàn)代文閱讀和古詩文閱讀,閱讀文本涉及文學類、論述類等多種形式;作文占60分,要求學生有明確的觀點、深刻的立意。學生只有將課內(nèi)外閱讀統(tǒng)一起來,不斷改進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高考。現(xiàn)在很多高中生的作文,絕大多數(shù)喜歡按照老師們總結的套路去寫作,虛假、空洞,鮮少見功底深厚、思想深邃、富有生活氣息又別具一格的文章。課外閱讀可以以讀促寫,進一步充實他們的文章,使其在寫作上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舉中國文學的例子: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有“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另,中國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涉及讀書、處事、治國,塑造了中國社會樸實而完美的理想人格;唐詩宋詞中常出現(xiàn)“蓮”“梅”等意象,平平仄仄的文字里透著的是中國文人對高潔堅韌的品格的追求;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千古傳誦,鍛造的是中華子孫不屈的民族骨骼……閱讀這些經(jīng)典文學,學生不僅可以從中學習文字的運用,還可以從中獲得豐富的人生體驗、深邃的哲學思考,這些對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幫助。
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歷來重視對經(jīng)典著作的閱讀,重視平時的積累與感悟。我們曾聽過“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國外的語文教育也同樣高度肯定了閱讀對教育教學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中,有38篇是有關閱讀教育的。他曾寫道:“我認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務,就在于使讀書成為每個孩子最強烈的、精神上不可壓抑的欲望,使人終身都有入迷地想同書中的思想、美、人的偉大精神,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打交道,這是一條最基本的教育規(guī)律。”小原國芳也曾說:“國語教學不只是簡單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或句讀的問題,除此之外,更需要的是內(nèi)容問題,國語不是訓詁之學,而是活的思想問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5]可見,當代高中生只有在課外大量地閱讀經(jīng)典書籍,才能在日常的積累中提高語言的感受及應用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