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致文
(安徽省機電排灌總站,安徽 合肥 230022)
排澇抗旱流動應急設備由于其靈活性和機動性在水旱災害防御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往往在一些受地形及其他條件限制無法建設大型泵站的地點,或者城市積水、低洼農田等地利用流動排灌設備進行應急排澇是最佳選擇。為了在關鍵時刻能充分發揮出流動設備的作用,平時的設備管理成為一項重要工作,需要從設備的存放、維護、調運等多方面同步進行,同時對設備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安徽省機電排灌總站合肥防汛抗旱設備庫現有庫房三座,承擔著安徽省內排澇抗旱流動應急設備管理維護的任務。目前設備庫中存放有潛水電泵、混流泵組、離心泵組、柴油機泵組、汽油便攜泵、移動泵車等流動設備及開關柜、電纜、鋼板管、閘閥等各類配套設備。
1) 人員培訓較少,庫區管理制度不夠完善:隨著當前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對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人員的知識更新速度不能及時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加之對培訓重視程度不夠、人員培訓較少,缺乏與行業先進管理單位的經驗交流,相關配套管理制度也不夠完善,因此加強培訓提升人員業務水平并完善各項管理制度以適應新的管理模式尤為重要。2) 設備管理及設備調運不夠規范:由于庫區存放設備種類數量較多,生產廠家、生產批次及設備型號等各不相同,且出庫使用及入庫歸還的時間都比較分散。目前主要是設備入庫時將其堆放在較為空置的庫房,設備擺放缺乏歸類。由此往往存在同一類型設備分散擺放及設備與其配套設備不在同一個庫房等問題,當設備需要維修保養或者使用時,查找起來比較費時費力,造成了工作的不便。在設備調運過程中也存在不足的地方,例如安全意識不夠,吊裝過程缺乏標準化等問題。3) 缺少信息化管理方式:目前庫區設備的出入庫采用的是紙質開單記錄方式,設備型號及數量等信息是由管理人員在出入庫單上填寫記錄,由于有的設備調出使用時間久,出入庫間隔時間長,往往在設備歸還時核對起來不是很方便。同時對于每臺設備基本信息、設備狀況、使用情況、維修保養情況等查找核對起來比較繁瑣,在每年檢修和調運之前查找設備并與記錄信息對應耗費時間較多。
良好的設備管理是設備能夠充分發揮出效益的關鍵,好的管理往往直接影響著工作效能的發揮,因此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設備保養維護顯得尤為重要。
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到排澇抗旱流動設備管理的質量。因此,管理人員需明確其管理職責,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及工作經驗,提升在遇到突發狀況時的應變和緊急處理能力。針對以上要求,可以每年制定相應培訓計劃,進行業務知識培訓,并將其常態化、規范化,如對技術人員進行設備管理,設備檢測,水泵安裝使用,用電接入等知識的培訓,定期參加各類應急演練,熟悉庫內不同設備的安裝操作方法,提升操作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在新設備新軟件引進、庫房更新改造期間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業務培訓,全面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和技術水平,進而提升倉庫管理、設備調運的規范性和高效性,同時明確各管理人員的責任與義務,為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規范庫內設備擺放,對潛水電泵、離心泵、柴油機、汽油機等設備及鋼板管、彎頭等材料進行分類,科學選擇各類設備堆放位置進行分區域擺放,并根據設備信息進行統計分析,按年限及使用情況對設備進行分類管理。此外,根據設備使用狀況和折舊情況,每年有針對性地制定檢測計劃,對使用頻繁及年限較久設備優先安排檢測,將有限的資金優先利用在老舊設備及問題設備檢測保養上。對于發現的問題及時記錄,并于設備檢修中予以安排處理,以確保每臺設備都能達到可靠的運行和有效的利用。
現場的安全管理是保障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管理人員需要強化安全管理意識。對庫內行車按時請專業人員進行保養維護,確保運行安全可靠。與此同時,在吊裝準備階段,管理人員需對行車性能進行詳細檢查,確保其能夠穩定運行,避免吊裝過程中發生故障。對吊裝使用的吊繩定期進行檢測并明確各吊繩的最大載重量和可以吊運設備的類型,根據吊裝設備的實際情況和吊繩的載重量進行合理選擇。吊運前看外觀是否有破損,是否存在斷絲和磨損等,存在隱患應及時更換。
原有的設備管理及出入庫工作采用傳統紙質記錄方式,隨著電腦軟件的普及,計劃將倉庫流動應急設備管理工作逐步推向智能化、信息化。利用信息化系統,可將每一臺潛水電泵、柴油機組等流動設備及每一個開關柜、閘閥等配套設備通過唯一的二維碼進行編碼,并在電腦數據庫中錄入各設備信息包括出廠日期、設備參數、設備出入庫情況、設備狀態等。
流動設備管理在排澇抗旱應急工作中處于重要的地位。隨著當前社會大數據、信息化的發展和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庫區設備管理工作也在實際進行中不斷地改進、借鑒和提高。通過提升管理人員業務水平,引入科學、規范的管理模式和經驗,提高設備調運的安全性,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等手段,對于改變原有管理的不足之處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