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寶山 張杰秀
(1.如皋博愛醫院,江蘇南通 226503;2.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南京 210029)
腎實質的結石較為少見,多發生在腎盂、腎盞以及腎盂與輸尿管連接的部位。腎結石的本質是一種晶體物質在腎臟內沉積,主要是由于雜質在腎臟內濃度增高,或是合并感染出現的異常物質沉積,臨床上較為多見的結石成分是胱氨酸鹽結石、草酸鹽結石、尿酸鹽結石等[1]。腎結石的主要臨床癥狀有疼痛、血尿、排石及感染。疼痛是較為常見的癥狀之一,主要部位是患者的脊肋角、腰部、上腹部,呈陣發性疼痛或持續性疼痛;血尿是上尿路結石的常見癥狀,呈現出肉眼可見血尿和鏡下血尿,常伴有疼痛,且以鏡下血尿較為多見;排石是腎結石患者排尿常見現象,在疼痛和血尿發作時,尿液中混有砂粒或小結石;感染是尿結石常見的伴隨癥狀。碎石手術能有效治療腎結石,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輸尿管軟鏡等輔助設備也有著較大的進步,電子輸尿管軟鏡碎石術和微創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的適應癥也在不斷拓展[2]。本研究對兩種不同手術治療腎結石的療效進行分析,為臨床提供參?考。
選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如皋博愛醫院收治的60例腎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1~63歲,平均年齡(42.36±5.64)歲;結石直徑 1.2~ 5.3?cm,平均直徑(3.21±0.14)?cm。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 14例;年齡26~61歲,平均年齡(41.65±5.42)?歲;結石直徑 1.2~ 5.2?cm,平均直徑(3.16±0.15)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如皋博愛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經臨床問診均符合腎結石癥狀,經B超、靜脈腎盂造影、平片或CT等檢查,確診為腎結石[3];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史或存在精神障礙患者;②患有凝血功能障礙者;③有手術禁忌癥者;④伴有腎盂與輸尿管連接部位畸形、狹窄者;⑤臨床資料不完善者。
對照組行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患者行全身麻醉,先取截石位,在腎鏡置入輸尿管導管后調整為俯臥位。在B超顯示下根據結石部位選擇目標,在第11肋間和腋后線的交叉處穿刺并建立碎石通道,插入腎鏡后觀察腎盂、腎盞情況并尋找結石,進行碎石操作。術后留置雙J管及腎造瘺管,術后5~7?d檢查腹部平片,若結石全部取出則拔除腎造瘺管后出院。1個月后復診拔除雙J管[4]。
觀察組接受電子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患者先行局部麻醉,使用膀胱鏡置入雙J管,兩周后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調整臥位至半斜臥截石位,在導絲引導下置入輸尿管軟鏡鞘和輸尿管軟鏡,對患者的腎盂、腎盞的結石分布情況進行觀察,確認結石部位后,行輸尿管軟鏡下鈥激光碎石術,術中盡量使結石粉末化,并用套石籃取出較大的碎石,必要時術中行B超檢查確認有無較大的殘石,如存在需進一步碎石。術中留置雙J管,術后4~7?d檢查腹部平片,術后1周出院,術后1~2個月根據碎石排出情況,決定拔除雙J管時間[5]。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結石清除率。
患者手術時間計算標準:行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以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消毒、鋪巾時間至碎石取石完成并留置腎造瘺管時間為標準;電子輸尿管軟鏡碎石術以消毒、鋪巾時間至碎石完成后留置導尿管時間為標準。
患者術中出血量計算標準:患者手術過程中需要沖洗液,計量較難,因此以術前和術后患者的血紅蛋白、紅細胞比積的變化做估計。
患者結石清除率比較標準:以患者術后1個月的腹部平片檢查結果為準,無余留結石視為完全清除,比較兩組患者的結石清除率。
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患者術后出血、感染等情況。
使用SPSS?21.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結石清除率等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臨床指標等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結石清除率93.33%,高于對照組90.00%,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3.33%,低于對照組20.00%(P < 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例(%)]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
腎結石是泌尿外科常見的泌尿疾病,屬于全球性多發病、常見病。目前針對腎結石的治療方式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要原則,根據患者結石的大小、部位及性質予以碎、溶、排、防治療[6-7]。其中開放手術、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體外沖擊波碎石術以及經輸尿管鏡取石術是目前治療腎結石的主要手術方式。經皮腎鏡技術在腎結石疾病的治療中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能夠多次手術的優勢,在腎結石的治療中占有首選地位,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手術風險,因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需要特殊體位,會對患者的呼吸循環造成一定影響,在進行腎臟穿刺、建立通道行碎石取石術的過程中可能會引發鄰近臟器損傷、術中出血、胸膜損傷等不良反應,對預后產生一定影響[8]。加之腎結石患者經常合并有感染現象,在手術過程中進行大量的液體沖洗,會造成患者腎盂壓力高等情況,較容易出現感染癥狀,對手術的順利實施和患者的術后恢復造成不利影響[9]。近年來隨著電子輸尿管軟鏡技術以及相關輔助設備和技術的發展,相對于經皮腎鏡技術,其更符合人體的特征,在手術中利用人體的“自然通道”聯合鈥激光光纖進行碎石、取石手術,在腎結石手術中更好地發揮出了無創、安全的優勢,特別是針對一些馬蹄腎、脊柱側彎等特殊情況的腎結石患者,具有較好的療效,安全性高、可重復進行,在腎結石治療中具有極大優勢[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數據,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3.33%,低于對照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電子輸尿管軟鏡碎石術的觀察組患者療效較好。其原因主要是電子輸尿管軟鏡在治療腎結石過程中,不需要進行腎臟穿刺和擴張,對患者的創傷小,減少了對腎臟的損傷,繼而減少了術中的出血量;電子輸尿管軟鏡碎石術也通過預先留置輸尿管內支架和引導鞘,降低了軟鏡置入的難度,提升了碎石成功率。吳愛斌等[11]研究結果表明,行電子輸尿管軟鏡碎石術的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10.85±3.05)mL、住院時間(4.00±0.25)d,均小于行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的對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10.85±3.05)mL、住院時間(10.45±2.50)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電子輸尿管軟鏡技術是借助于計算機技術,進行數字化成像,在手術過程中能夠起到清晰術野,增加光寬的效果,相比微創經皮腎鏡技術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優化了手術步驟,提升了手術的安全性,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同時也對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節省醫療費用有著積極的影響,對提高患者的就醫滿意度,樹立醫院良好的社會形象有著遠期的現實意義[12]。
綜上所述,在腎結石的治療中采用電子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效果較好,相比微創經皮腎鏡碎石術對患者的創傷性更小,能大大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