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姣 李權麟 劉 輝
(1.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大連康復療養中心濱海醫院,遼寧大連 116000;2.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67醫院,遼寧大連 116011)
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腦梗死治療后的并發癥,指的是急性腦梗死發作之后所引起的一種出血性疾病,主要發生在梗死遠隔部位或梗死范圍內,還有蛛網膜下腔[1]。目前臨床中關于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有兩大類,一種是腦血腫形成型,另一種則是出血性梗死?型[2]。
選取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67醫院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大連康復療養中心濱海醫院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齡36~94歲,平均年齡(66.5±14.4)歲。根據影像學初次發現的出血時間,將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發生時間<7?d,則視為早發組(59例),若是發生時間超過7?d及以上,則視為晚發組(41例)。根據影像學檢查資料,將100例急性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患者劃分成兩組,腦血腫形成組(32例)和出血性梗死組(68例)。納入標準:①腦梗死診斷標準參照2018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3];②通過MRI或者CT等影像學檢查,證實為出血性轉化;③患者發病到入院時間<2?h;④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顱內出血性疾病,比如腦出血、腦外傷;②心肝腎功能嚴重障礙;③凝血機制紊亂。
①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CT發現遠隔位置或是原有低密度部位出現局限性、散在高密度影。②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MRI發現梗死病灶血流信號明顯改變,出血<24?h顯示為T1、T2長信號;出血2~7?d內顯示為T2短信號、T1等信號;出血8~30?d內顯示為T2長信號、T1短信號;出血30?d以上顯示為T2長信號、T1長信號。③出血性梗死型出血性轉化:梗死部位存在較多的點狀出血。④腦血腫形成型出血性轉化:梗死部位存在血腫,占位效應突出,或者是遠隔部位出血。
在征得患者同意下收集其病歷資料,包括患者既往病史、飲酒史、吸煙史、血脂水平、入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分、影像學檢查資料、出血性轉化發生時間、臨床治療情況以及預后。比較不同組別之間的臨床特點。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出血性梗死組與腦血腫形成組心房纖顫、出血時間、抗溶栓所占比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性別、年齡、飲酒史、吸煙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其他心臟病、入院NIHSS評分、血脂異常、抗凝以及預后優良率等結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患者影像學特征對比
深入分析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患者的臨床特征,結果早發組只有心房纖顫、腦血腫形成所占比例顯著高于晚發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早發組更容易心房纖顫以及腦血腫,見表2。

表2 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患者臨床特征對比
現階段,關于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的發病率研究,諸多研究報道各有不同,有可能與頭顱MRI或CT復查時間、臨床治療措施、出血性轉化分類依據不同有關,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的發病率為10%~15%[4]。本研究經過影像學發現,腦血腫形成型出血性轉化占比32.00%,較上述相關報道結果偏高,這可能與本研究剔除了未復查頭顱MRI或CT的患者有關。
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36?h之內容易引起癥狀性出血。諸多臨床報道認為[5],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高危因素與腦栓塞、腦梗死面積過大有關,而關于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的腦血腫形成型高危因素的報道較少。本研究發現,合并心房纖顫的腦梗死患者,發生腦血腫形成型出血性轉化的風險更大,且出血時間更早;而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其他心臟病以及既往存在喝酒抽煙史的患者,在出血性轉化方面無差異,分析其原因:①心房纖顫誘發的栓子缺乏穩定性,極易再通,在血流沖擊作用下,極易導致穩定性欠佳的栓子被溶解[6];②遠端血管麻痹擴張導致栓子向動脈遠端轉移,原來栓塞位置因為血供中斷而使得血管壁壞死,此時再灌注,血液便會從破碎的血管壁之內滲出,最終誘發腦血腫形成型出血性轉化。
本研究還發現,經抗溶栓治療后的腦梗死患者,極易引起出血性梗死型出血性轉化,而抗凝治療對腦血腫形成型出血性轉化卻并未產生較大的影響,這有可能與本研究的樣本量過少有關。抗溶栓治療腦梗死患者所用的藥物,主要以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為主,此種藥物屬于絲氨酸蛋白酶,能夠將纖溶酶原激活,進而促使纖溶酶原轉為纖溶酶,而纖溶酶具有極強的催化活性,可促使血栓溶解,進而再疏通梗死的血管,恢復血流灌注,達到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7]。在激活纖溶酶原的同時對于基質金屬蛋白酶也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而基質金屬蛋白酶會因為介導細胞外基質降解而損壞血腦保護屏障,進而誘發出血性轉化[8]。關于腦血腫形成型出血性轉化過程中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的作用,尚需臨床進一步深入探索。
由于本研究觀察樣本量偏少,尚未發現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發生時間、出血類型的影響,無醫學證據支持出血性轉化時間、類型對腦梗死患者預后恢復的影響,未來需要進行臨床前瞻性研究,同時納入更多的樣本量予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