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微微
(內蒙古自治區精神衛生中心,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牙列缺失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上頜或下頜牙列全部缺失,牙列缺失后的頜骨又稱為無牙頜,是一種常見病與多發病[1]。該病好發人群為中老年,主要病因為牙周病導致的牙齒松動,以及老年人生理退行性改變導致的牙齒脫落等。牙齒對食物具有咀嚼和研磨的作用,若患者這一功能缺失,會影響胃對食物的消化,使腸胃消化的負擔加重。牙齒還對正確發音具有積極作用,若牙列缺失,會影響患者的標準發音,特別是唇齒音與齒音的發音會受到影響。因此牙列缺失會嚴重影響牙齒原有的咀嚼、輔助發音、生理刺激等功能,對患者身心與生活質量帶來很大影響。患者由于牙列缺失可能出現自卑的心理,變得不愛與人交談,且長期性的牙列缺失,可以使牙齒周圍的神經及肌肉發生萎縮,從而導致患者臉部肌膚下垂或周圍肌膚變多而影響患者面部的美觀度[2]。本研究以內蒙古自治區精神衛生中心收治并進行牙列缺失治療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索口腔種植修復治療牙列缺失的療效,結果如下。
選取內蒙古自治區精神衛生中心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并進行牙列缺失治療的60例患者進行研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3~47歲,平均年齡(36.47±2.36)歲;其中由于齲齒導致牙列缺失的12例,由于意外傷害或外力撞擊導致牙列缺失9例,由于先天性造成的牙列缺失2例,其它原因導致的牙列缺失7例。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22~49歲,平均年齡(37.91±3.17)歲;其中患者由于齲齒導致牙列缺失10例,由于意外傷害或外力撞擊導致牙列缺失11例,由于先天性造成的牙列缺失1例,其它原因導致出現牙列缺失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內蒙古自治區精神衛生中心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或患者家屬簽有知情同意書;②其病情符合《實用臨床口腔診療及護理》[3]中關于牙列缺失的診斷標準,并且經過醫生和X線的確診;③患者無過敏?史。
排除標準:①患者有血液病;女性患者在經期、孕期或哺乳期;②患者患有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疾病;③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以及如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
對照組治療前首先對牙齒、口腔部位進行消毒,采取局部麻醉后,對牙齒進行清潔,牙齦、牙窩處愈合好后進行常規備牙,讓患者佩戴換牙模型。觀察組手術前以血常規檢查和X光檢查患者口腔內部的狀況,制定一個合適的方案,讓患者在治療前對口腔進行清潔,清理好牙周位置的雜質,先進行消毒與局麻,為了使牙槽暴露出來,要從牙槽嵴頂部切開患處,將黏骨膜瓣翻開,接著按照預定的方案使用先鋒鉆進行擴孔鉆,將種植牙植入進去入并使用封閉螺絲或愈合基臺進行固定,縫合。
①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咀嚼功能、美觀度、舒適度以及牙齒固定程度;②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③兩組患者治療后出現的不良反應;④給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功能狀態(Karnofsky,KPS)評分,分數為0~100分,KPS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與水平的升高;若KPS評分越低,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的不斷降低。
顯效:牙列缺失完全修復,功能與美觀度正常,術后無不良反應的出現;有效:牙列缺失有好轉,功能與美觀度與正常牙齒無較大差異,術后輕微不良反應發生;無效:牙列缺失未恢復,功能與美觀程度與正常牙齒有較大的差距且術后不良反應發生較多或更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咀嚼功能、美觀度、舒適度以及牙齒固定程度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1。
觀察組患者中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總有療效對比[例(%)]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3.33%,低于對照組的2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對比[例(%)]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牙列缺失可能是由齲病、牙周病、外傷、不良修復體以及發育異常引起的。例如牙周病患者可能會出現牙齒脫落或松動的情況。治療牙列缺失的常規方法有全口義齒修復、種植固定義齒修復和種植覆蓋義齒修復。隨著人們生活及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牙列缺失的口腔修復的要求和預期都比原來大大提高了,除了咀嚼功能,人們對美觀、生物相容性能、口頜系統穩定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往常規的口腔種植修復,雖然治療效果較好,但是術后容易出現不良反應,且美觀度達不到患者的要求,口腔種植牙是治療牙列缺失的一種臨床美容新方式,這種方式利用與人體能夠產生相容性的材料作為牙根,植入患者缺損處牙床,形成牢固的基樁,與骨結合緊密。有研究表明,因口腔種植修復能使患者的種植牙逼真、美觀、穩定并且衛生,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健康牙齒[4]。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咀嚼功能、美觀度、舒適度以及牙齒固定程度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咀嚼功能、美觀度、舒適度以及牙齒固定程度對比(,分)
組別 n 咀嚼功能 美觀度 舒適度 牙齒固定程度對照組 30 79.54±2.67 72.03±4.34 73.63±3.11 77.41±3.14觀察組 30 94.12±2.98 93.49±2.21 90.51±2.03 95.29±1.24 t 19.959 24.134 24.895 29.009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的對比(,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的對比(,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n 社交功能 心理狀態 身體狀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73.21±1.67 84..41±2.17* 74.31±1.26 86.19±2.31* 72.94±1.73 84.03±2.33*觀察組 30 73.34±1.58 90.16±2.21* 73.91±1.47 93.71±2.64* 72.61±1.44 92.67±2.48*t 0.310 10.168 1.132 11.742 0.803 13.907 P 0.758 0.000 0.263 0.000 0.425 0.000
在治療中,患者缺失牙齒的數量、自身情況各不相同,因此對每個患者的治療方案也有所不同,常規修復治療是以人工制造的修復材料對牙列缺失進行修復,同樣對牙齒的功能有著恢復的作用。患者出現牙列缺失時,會伴隨著牙槽嵴吸收,而牙槽嵴的吸收度與牙齒脫落的時間以及患者自身骨密度和該位置的受力情況均存在一定相關性。骨質疏松、營養不良、糖尿病以及有全身性重大疾病等患者牙槽嵴的吸收比一般正常人更快。而口腔種植修復有著更廣泛的臨床適應證范圍,不需要預備鄰牙,大大降低了修復失敗的可能,避免了齲齒、根尖周病及牙髓病的風險[5]。另外,口腔種植修復較常規口腔修復治療,還具有良好的舒適度,減少常規修復需做的基牙預備及其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常規口腔修復后,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復發率,其次該修復方式的適用范圍具有局限性,對于治療牙齒缺損顆數較多的患者、以及牙周合并其它疾病患者的效果不理想。口腔種植修復可以彌補常規修復的缺點和不足,提高患者的牙列的治療率和持久度,因此口腔種植修復牙列的適用人群多,患者滿意度高[6]。口腔種植修復這種技術手術方案能夠有效清除患者口腔內的病理性因素,有助于調整患者牙齒排列狀況,提高其整齊度、美觀度,使種植體不容易松動和脫落,延長患者對種植體的使用壽命[7]。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牙齒美觀度、咀嚼功能、舒適度以及牙齒固定程度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口腔種植修復能提高患者的面部美觀,提高對種植體的適應、恢復咀嚼功能,降低腸胃消化功能的負擔,延長種植體的使用壽命。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73.33%;觀察組不良反應率3.33%低于對照組2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患者在進行口腔種植修復后,牙列缺損的治療比常規修復治療療效好,不良反應發生相對較少[8],減少了患者牙列缺失的復發率,從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進行牙列修復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更高,患者的各項功能均恢復得較好,有助于患者自信地與他人進行社交,使患者內心不再感到自卑。
綜上所述,口腔種植修復對牙齒缺失治療后的患者美觀度和舒適度有所提高,使牙齒結構穩定,提升患者咀嚼功能,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