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福智 張 強 劉 洋 于夢雅 劉 壘
(1.德州學院職業教育學院,山東德州 253000;2.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濟南 250012)
三叉神經痛是腦神經疾病,屬于臨床較常見的疾病之一,疼痛劇烈,呈陣發性反復發作,患者極度痛苦,病程遷延幾個月甚至幾年,藥物治療雖然有效,但是長期服用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不良影響[1]。脈沖射頻(PRF)作為一種新型的疼痛治療手段,因其創傷小、并發癥少且作用顯著的特點,在國內外被廣泛用于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治療。目前,PRF的作用參數多采用Sluijter提出的 2?Hz、42?℃、120?s的參數值,但其療效和有效維持時間并不理想。近來報道[2],PRF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療效與術中輸出電壓呈正相關。本研究旨在通過不同電壓模式PRF作用半月神經節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探討PRF的輸出電壓與療效的相關性,為PRF提供操作參數,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結果如下。
選取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標準電壓組和高電壓組,各50?例。高電壓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42~61?歲,平均年齡(51.29±5.24)歲;病程1~4周,平均病程(2.54±0.23)周;患病部位:左側22例,右側20例,雙側8?例。標準電壓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41~ 62?歲,平均年齡(51.37±5.32)歲;病程 1~ 4周,平均病程(2.47±0.25)周;患病部位:左側20例,右側21例,雙側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全面檢查及做顱腦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及腦電圖等特殊檢查,符合頑固性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診斷標準[3];②年老體弱不適合微血管減壓術患者;③微血管減壓術后復發患者;④長期用大劑量卡馬西平或苯妥英鈉患者;⑤不愿意接受微血管減壓術治療的患者;⑥控制性射頻熱凝術后復發患者。
排除標準:①治療過程中病情突然變化或惡化,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嚴重并發癥或不能耐受者;②顱內膽脂瘤引起的繼發性三叉神經痛者;③在觀察期間加用其他方法治療的予以剔除;④治療期間患者因非本方案治療方法的影響而出現病情突然變化等情況的予以剔除。
所有入組患者,均應用CT引導,在CT立體定向輔助下給予穿刺方向確定,選用Hartel前入路方法,穿刺卵圓孔半月神經節成功后,同時經過射頻電刺激試驗和阻抗試驗確證穿刺靶點無誤。標準電壓組采用射頻疼痛治療發生器(北京北琪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R-2000B)的自動 PRF 模式,設定標準參數:42?℃、2?Hz、120?S 兩次。高電壓組采用手動PRF模式,設定上限溫度42?℃,開啟PRF治療后緩慢旋轉疼痛治療發生器的升壓旋鈕逐漸升高儀器的輸出電壓,直至清醒患者能夠忍受、不引起疼痛的最高電壓,治療 2 次,120?s/次。
①采用McGill疼痛問卷評定患者疼痛程度[4],包括視覺模擬評分(VAS,0~10分)、疼痛分級指數(PRI,0~3分)、現時疼痛程度(PPI,0~5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②療效判定標準[5]:術后疼痛消失完全,緩解率為100%判定為痊愈;術后疼痛基本消失,緩解率在90%以上,偶爾用藥判定為顯效;用藥量或疼痛減輕在50%以上,多支疼痛消失,僅單支疼痛判定為有效;術后疼痛與用藥量均未減少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③對比兩組咀嚼肌癱瘓、角膜反射消失、面部感覺喪失等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對全文數據進行計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PRI及PP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PRI及PP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高電壓組各項評分均顯著低于標準電壓組(P < 0.05),見表 1。
高電壓組患者總有效率98.00%顯著高于標準電壓組8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與標準電壓組患者相比,高電壓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三叉神經痛由于在發作時其疼痛多較為劇烈,很多患者難以忍受,對其生活和工作都有不良影響,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部分患者出現心理異常,發生自殺等嚴重后?果[6]。
射頻技術應用于臨床各種慢性疼痛的治療已有30余年的歷史。目前臨床上射頻治療已廣泛應用于治療三叉神經痛、頸源性頭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頸椎及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引起的疼痛等,療效確切[7]。武小崗等[8]對不同方法治療三叉神經痛患者進行統計,比較其治療效果后認為,射頻溫控熱凝術和微血管減壓術的初期疼痛緩解率和遠期滿意率最高。溫控射頻熱凝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作用機制是三叉神經細小,無髓鞘的痛覺纖維A和C纖維在55~70℃時會發生不可逆的毀損,而觸覺及運動纖維功能卻不受影響,利用射頻產生的熱效應對疼痛神經進行熱凝,達到治療效果[9]。該方法操作簡單、費用低,連續射頻的工作原理是由射頻發生器發射出連續的交流電,通過電極針到達局部組織后形成回路,使組織中的電解質離子在電場的作用下快速移動,離子流在組織內的摩擦使組織產熱,高熱使組織蛋白凝固變性,破壞神經,從而阻止疼痛信號的傳導。目前PRF的治療參數尚無金標準,但是隨著對PRF研究的逐漸深入,臨床發現電壓參數與療效存在聯系。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研究對象在McGill疼痛問卷評分上無顯著差異,治療后高電壓組在McGill疼痛問卷評分上顯著比標準電壓組低(P<0.05);與標準電壓組相比,高電壓組總有效率顯著較高(P<0.05),并發癥發生率顯著較低(P<0.05)。分析原因:常規射頻治療包括42?℃標準PRF治療和標準連續射頻治療。42?℃時,標準PRF場強度固定,治療效果較差。連續的射頻主要是為了增加熱效應,60?℃以上的高溫會引起運動纖維損傷和高并發癥。
表1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對比(,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n VAS PRI PP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高電壓組 50 6.74±0.67 2.63±0.22* 27.52±2.65 13.54±1.74* 3.94±0.28 1.02±0.14*標準電壓組 50 6.75±0.65 3.41±0.36* 28.01±2.49 17.52±1.63* 3.95±0.27 1.69±0.12*t 0.076 13.073 0.953 11.804 0.182 25.693 P 0.940 0.001 0.343 0.001 0.856 0.001

表2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例(%)]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有學者首次將60V的高電壓用于腰椎間盤源性疼痛患者并取得滿意療效,并提出以下結論[10]:PRF的治療效果是由于電極產生的電場對神經的影響,而不是由于熱效應。雖然已有研究表明PRF輸出電壓與治療效果有顯著相關性,適當地提高PRF的輸出電壓可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然而其鎮痛作用可能存在一個輸出電壓的飽和,但當效果達到一定程度時,療效不會因為提高輸出電壓而變化,還可能會增加神經損傷。在高壓PRF模式下,輸出電壓可提高到80~100?V,因電場強度等于電壓除以電阻的平方,所以當電阻不變時,電壓越高,電場強度越大。高壓可產生高電場效應,進一步減少炎癥因子的產生,且會增加內源性阿片肽的釋放,從而提高PRF的鎮痛作用,使其受到更大電場的刺激而不損傷神經。
綜上所述,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采取高電壓PRF治療后,可顯著提升療效,減輕疼痛,且并發癥少,安全性較高,此方法可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