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尚浩
(盱眙縣人民醫院,江蘇淮安 211700)
兒童四肢長骨干骨折是指患兒脛骨、股骨、尺骨、橈骨等長骨干出現骨折現象,在臨床治療中,主要采用石膏固定、牽引固定等方式治療,通過骨折復位,在外固定的限制下完成骨折部位的愈合過程。近些年來,醫學材料、醫學理念的發展使得長骨干骨折的治療有著更高的效率[1-2]。本研究基于彈性髓內釘內固定的干預手段,探析兒童四肢長骨干骨折接受彈性髓內釘內固定的臨床干預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盱眙縣人民醫院收治的77例兒童四肢長骨干骨折患者,按照不同骨折固定術式分為常規組和治療組,常規組(34例)行常規鋼板內固定,治療組(43例)行彈性髓內釘內固定。常規組男患兒15?例,女患兒19例;年齡6~10歲,平均年齡(8.65±0.82)?歲;體質量 40~ 60?kg,平均體質 量(51.35±5.25)kg;身 高 110~ 130?cm,平 均 身 高(125.35±3.35)cm;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2例、高空墜落10例、其他原因12例;骨折類型:脛骨骨折12例、尺骨骨折4例、橈骨骨折5例、尺橈骨2例、股骨9例、脛腓骨2例。治療組男患兒23例,女患兒20例;年齡5~11?歲,平均年齡(8.49±0.68)歲;體質量 42~ 66?kg,平均體質 量(50.25±5.35)kg;身 高 108~ 132?cm,平 均 身 高(124.51±5.15)cm;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8例、高空墜落11例、其他原因14例;骨折類型:脛骨骨折5例、尺骨骨折5例、橈骨骨折3例、尺橈骨14例、肱骨干骨折6例、股骨骨折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臨床確診為脛骨骨折、尺骨骨折、股骨骨折、肱骨骨折、撓骨骨折、尺橈骨骨折等病例類型;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不適合手術的禁忌癥者;拒絕手術采用石膏外固定者。
常規組接受常規鋼板固定術,患兒保持仰臥位,行全身麻醉、建立靜脈回路,常規消毒、鋪設方巾后,準備手術。手術過程保持在無菌狀態下進行,結合骨折病型,打開骨折部位的手術切口,逐層分離皮膚,暴露骨折端,保持良好視野,復位骨折,根據骨折長度選擇合適長度的鋼板固定骨折端,固定時需要保證螺釘避開骨骺,固定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術區,逐層縫合包扎。術后給予抗生素藥物進行抗感染、抗炎癥干預[3-4]。
治療組接受彈性髓內釘內固定術,術前準備與常規組相同,使用鉛板防護患兒重要部位,借助C形臂X光機透視定位骨折部位,與骨骺遠或近端2?cm處打開手術切口,根據骨折范圍選擇尺寸合適的鈦合金彈性髓內釘,將其打入骨折端后,閉合或斷端小切口輔助復位,股骨、脛骨、肱骨使用2枚彈性釘骨折區域交叉固定法完成骨折固定,尺骨、橈骨則分別1枚順髓腔完成固定,常規縫合手術傷口,術后使用護具保護患肢,影像學檢查出現少量骨痂后拆除護具,進行早期功能鍛煉[5]。
①評價患兒骨折愈合情況,分為優秀(骨折部位完全愈合)、良好(骨折部位愈合不徹底,需要延續治療)、一般(骨折部位未完全愈合、生理功能影響大)。優良率=(優秀+良好)例數/總例數×100%。
②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
③比較兩組患兒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
④比較兩組患兒骨骼愈合時間、肢體功能恢復時間。
⑤比較兩組患兒肢體功能評分,采用肢體功能評分量表(FMA)完成評價,上肢功能評分66分,下肢功能評分34分,評分項目涉及肢體運動功能評分、肢體活動范圍、肢體康復程度評分,分值越高表示恢復的越好。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兒骨折愈合優良率95.35%,顯著高于常規組7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骨折愈合優良率比較[例(%)]
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4.67%,顯著低于常規組20.59%,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組患兒手術耗時、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組,切口長度短于常規組,兩組患兒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治療組患兒骨骼愈合時間、肢體功能恢復時間均短于常規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患兒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表3 兩組患兒手術相關指標數據比較()

表3 兩組患兒手術相關指標數據比較()
組別 n 手術耗時(min) 住院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切口長度(cm)常規組 34 86.25±8.25 88.51±8.65 158.35±15.35 4.65±0.65治療組 43 60.15±6.51 65.35±6.15 82.32±8.15 2.15±0.52 t 15.522 13.720 27.912 18.756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4 兩組患兒治療數據比較(,d)

表4 兩組患兒治療數據比較(,d)
組別 n 骨骼愈合時間 功能恢復時長常規組 34 121.25±13.35 18.58±3.34治療組 43 95.34±10.16 11.41±3.25 t 9.715 9.496 P 0.000 0.000
治療前,兩組患兒肢體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兒肢體功能評分均有效提升,且治療組肢體功能評分高于常規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兒童階段的四肢長骨干骨折癥狀的干預治療需要考慮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因素,常規的鋼板固定術在實施后,有可能會導致患兒骨折部位愈合后的發育速度低于健側患肢,導致出現長短手、長短腿的不良預后事件發生[6-?7]。本研究中用到的彈性髓內釘內固定術是基于材料學與醫學理論開發出來的新型骨折愈合固定技術,其優勢主要體現在:①具有彈性:彈性髓內釘在進入骨折斷腔前,可進行預彎,打入骨骼斷腔后期定點處于骨折端,髓內釘頂點與釘頭部髓腔壁形成的彈力能夠幫助患兒斷面更好的吻合,從而在骨折愈合期間保證骨折的愈合度[8]。②微創:由于手術期間,只需要打開足夠髓內釘進入的手術切口,故在手術創傷方面有著微創優勢,更好地促進患兒的生理功能改善,且在術后預后方面降低創口感染的發生率。③促進愈合:彈性髓內釘微小的彈力使得骨折斷面的愈合有著更好的效率,同時骨折斷面的吻合度也進一步提升,最大限度還原骨骼骨折前的形態與功能[9]。
本研究結果表明,彈性髓內釘在兒童四肢長骨干骨折的愈合干預中應用效果顯著,且對患兒的生理功能影響較低,對正常的生長發育影響更低。同時在患兒后續的骨折肢體功能恢復方面,均可明確發現治療組患兒臨床治療優勢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在兒童長骨干骨折的治療固定方面,彈性髓內釘內固定的臨床應用價值更高,固定效果好,骨折愈合恢復效果好,有著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表5 兩組患兒肢體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患兒肢體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上肢功能評分 下肢功能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組 34 35.24±1.54 47.71±1.58* 20.36±1.16 28.73±1.24*治療組 43 35.19±1.52 55.68±1.24* 20.74±1.21 30.65±1.25*t 0.142 24.809 1.393 6.716 P 0.887 0.000 0.167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