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春
(大安市中醫院,吉林大安 131399)
不穩定型心絞痛(UAP)是冠心病的一種常見類型,病因常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主動脈瓣狹窄等,該病的致殘率及致死率非常高,既往臨床常采取西醫治療UAP,但因個體間差異較大,使得治療效果不佳,部分患者存在給藥后癥狀改善不明顯的情況,因此臨床中積極探討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1]。隨著臨床中對UAP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中醫理念的推廣,目前也廣泛提倡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在對UAP的中醫治療上,主要使用通心絡膠囊,該藥物屬于一種中藥制劑,具有改善內皮細胞功能、促進冠狀動脈微循環及抑制炎癥細胞聚集的作用,將其同常規西醫治療聯合可取得滿意效果。本研究對收治的74例UAP患者進行分組試驗,探討通心絡膠囊的臨床療效,結果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12月大安市中醫院收治的74例UAP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7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齡51~75歲,平均年齡(62.3±2.1)歲;病程7個月~8年,平均病程(4.5±0.6)年;心絞痛類型:靜息型15例,初發型13例,惡化型9例。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齡50~76歲,平均年齡(61.9±1.9)歲;病程8個月~8年,平均病程(4.6±0.6)年;靜息型14例,初發型14例,惡化型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大安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不穩定性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2]的標準,主要以心絞痛發作是心電圖ST段抬高及壓低的動態變化診斷,若ST段水平型后下斜型壓低≥1?mm或ST段抬高可確診。用藥前5?d內出現突然加重的心絞痛,且用藥前24?h至少發作2次,臨床表現為胸痛,性質與典型穩定性心絞痛類似但是程度更加嚴重,發作時伴出汗、惡心嘔吐與呼吸困難等表現。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關于胸痹心痛的標準,中醫表現膻中或心前區憋悶疼痛,呈持續性發作,常伴心悸氣短,胸悶胸痛一般在幾秒到幾十分鐘可緩解。
納入標準:滿足中醫與西醫診斷標準的患者;初發或靜息心絞痛的患者;患者無認知障礙;未合并其他心臟器質性疾病。排除標準:合并急性感染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嚴重肝、腎等器質性疾病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或者交流溝通障礙的患者;對研究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反應的患者;病情加重而中途退出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主要囑咐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予以低鹽飲食及吸氧支持,服用藥物:辛伐他汀片(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07,規格:20?mg×7 片),口服 40?mg/次,1 次 /d;阿司匹林腸溶片(沈陽奧吉娜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051,規格:100?mg×30?片),口服 100?mg/次,1 次 /d;單硝酸異山梨酯(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039,規格:20?mg),口服 20?mg/次,1 次 /d;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意大利阿爾法韋士曼制藥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46,規格0.3?mL ∶ 3?200?AXaIU),皮下注射,5?000?IU/次,1 次 /d。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9980015,規格:0.26?g×30?粒)治療,口服 2 ~ 4粒 /次,3 次 /d,在三餐前后服用。
兩組患者均持續給藥1個月,期間不使用其他影響治療效果的藥物如氯吡格雷、二甲雙胍等,并且指導患者需嚴格做到遵醫囑按時按量用藥,確保治療效果。
①根據患者治療后癥狀表現與ECG變化情況評價治療效果。顯效:患者胸痛與伴隨癥狀均消失,心電圖檢查ST-T段降低,具體是ST段壓低、T波低平或倒置≥90%;有效:胸痛與伴隨癥狀有所改善,ST-T段降低50%~89%;無效:未達到有效的療效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治療前后比較兩組心絞痛發作次數、每次持續疼痛時間,主要通過心電圖觀察記錄。③治療前后均采取患者5?mL的空腹肘靜脈血液,經3?000?r/min的離心機持續離心10?min分離血清,采取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及P選擇素指標水平變化情況。④對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統計,評價臨床治療的安全性。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1.89%,高于對照組72.9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ECG療效比較[例(%)]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指標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心絞痛指標變化比較()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心絞痛指標變化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心絞痛發作次數(次/w) 心絞痛持續時間(min/次)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7 10.21±1.23 2.51±0.42* 7.84±1.21 2.03±0.36*對照組 37 10.15±1.21 4.21±0.51* 7.82±1.23 3.56±0.44*t 0.213 15.652 0.071 16.370 P 0.833 0.000 0.944 0.000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MMP-9、P選擇素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各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出現不良反應,其中對照組發生1例腹痛、1例胃痛及1例腹瀉,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11%(3/37)。觀察組在治療期間發生2例腹痛、1例胃痛及1例腹瀉,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81%(4/3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58,P=0.691)。
UAP是一種以胸痛為典型癥狀的心內科疾病,主要是由血管內皮痙攣、斑塊破裂以及冠狀動脈狹窄等所致,若未能及時治療,還容易進展為心源性猝死,危及生命健康[4]。相關研究[5]表明,UAP的發生同血清MMP-9、P選擇素存在很大聯系,MMP-9屬于MMP家族中的主要成員,血清MMP-9水平的升高常容易引起斑塊纖維棉的破裂,導致心絞痛的發生及進一步發展。P選擇素則是具備多種效能的細胞因子,在血小板活化過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引起炎癥浸潤反應并引起斑塊破裂,促進心絞痛進一步發展。因此對UAP的治療,采取合理方法降低血清MMP-9及P選擇素水平至關重要[6]。
在對UAP的治療上,西醫通常是采取抗血小板聚集及低分子肝素藥物治療,但有研究顯示,常規西醫治療效果不佳,停藥后容易復發[7]。中醫將不穩定型心絞痛納入“胸痹心痛”范疇,認為該病的病機特征主要為本虛標實,其中本虛以氣、血、陰、陽虧虛為主,標實以氣滯、血瘀、痰濁為主,所以治療上應做到標本兼治[8]。中醫選擇通心絡膠囊治療具有滿意效果,該藥包含人參、水蛭、全蝎等多位藥材,其中人參為君藥,起到補益氣血、氣旺血行的功效;水蛭、全蝎共為臣藥,具有活血、通絡與解痙的功效;土鱉蟲有逐淤通絡功效;蜈蚣有解痙功效;蟬蛻有熄風止痛功效;赤芍有涼血、活血功效;冰片有通竅功效,并可引導入絡而達到止痛的目的,諸藥聯用可益氣活血、通絡止痛。現代藥理學研究結果表明,通心絡膠囊可有效抑制氧自由基的形成,緩解炎癥反應,達到有效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的目的[9]。基于此,在對UAP的治療中,于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治療,可以達到協同配合的效果,明顯緩解患者心絞痛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低于治療前,且低于對照組,心絞痛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清MMP-9與P選擇素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心絡膠囊用于治療UAP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針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使用通心絡膠囊治療可取得滿意療效,改善患者心絞痛癥狀,降低血清MMP-9及P選擇素水平,且治療期間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因此值得推廣使用。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MMP-9與P選擇素指標水平變化比較()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MMP-9與P選擇素指標水平變化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MMP-9(μg/L) P選擇素(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7 39.12±5.24 28.15±4.02* 34.56±4.21 21.12±3.02*對照組 37 39.02±5.21 32.26±4.56* 34.51±4.16 27.12±3.63*t 0.082 4.113 0.051 7.729 P 0.935 0.000 0.959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