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燕 王立紅 山東科技大學
2016年中央政府出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在“健康中國”的核心理念下,康養產業成為21世紀關系國民生存質量,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興產業,康養產業迎來黃金發展期,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各地方政府相繼推出了各種政策及保障措施,以期通過康養產業的建設,實現本地區經濟持續發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整體提升的雙贏局面。
山東省是老齡化人口最多的省份,截至2019年底65歲以上老年人口高達1399.8萬人,老齡化占比13.99%。隨著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能力強、向往高品質健康養老方式的“六零后”一代邁入老年,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滿足現代社會人們的多元化養老需求成為整個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我國今后要大力推動城市群建設,以中心城市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這標志著我國的城市建設向縱深和廣度發展。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通過中心城市的強大輻射與帶動,以 1 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與周邊城市形成以強帶弱,共同發展,合作共贏,良性循環的經濟一體化區域。都市圈作為中心城市和周邊區域密切聯系的區域性一體化組織,在區域經濟發展與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都市圈的發展和形成過程中,其聚集和擴散效應會吸引外圍的資金、科技、人口等資源流入經濟圈,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2020年6月,山東省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力圖通過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產業經濟的協同發展、生態環境的協同治理、文化旅游市場的共同開拓、教育醫療資源的共享共用,促成省會經濟圈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2020年8月11日,濟南市人民政府與泰安市人民政府簽署了濟泰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合作協議中提到,兩市將通過推進高效便捷的交通運輸體系,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生態康養、智能制造三大產業,促進交流協作,實現互利共贏。泰安市歷史文化悠久,旅游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人文地理優勢得天獨厚,濟泰一體化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為泰安市加速融入省會都市圈,促進康養產業升級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康養”產業涵蓋健康和養老產業,可以細分“養老”“健康”“養生”三個方面,是以優美適宜的生態環境為依托,以完善的交通、醫療、政府服務為輔助,以保健、休閑、養生、健康養老為目的的服務業。泰安的康養產業的發展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早期受制約于經濟的發展主要以養老產業為主體,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本市康養產業的重中之重。在老齡人口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濟泰一體化發展的適時提出為泰安康養產業迎來了難得的跨越式發展契機,必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目前,泰安市人口老齡化形勢越來越嚴峻,60歲以上老人占全市總人口的五分之一,80歲以上高齡老人超過13萬人,高齡老人的獨居現象越來越成為常態。通過對泰安市養老產業的運行狀況、基本模式及滿足用戶需求情況進行調研分析,泰安市老齡人口主要以居家養老,社區協助養老和養老機構養老等傳統方式為主,其中不乏一些結合當地特色的經驗做法,如:泰山區的居家社區養老,新泰的“五指連動”以及東平的農村互助養老模式。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健康養老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醫養結合逐漸成為泰安市康養事業主流發展方向。醫養結合是有效的結合醫療與養老,在對老人的日常生活精心照護的基礎之上,關注老人的身體健康,疾病快速及時診治治療,病后專業康復保健。醫養結合模式不僅解決了老人的對晚年生活的顧慮,也解決了老人對去醫院看病難,陪護難的擔憂。在節約了社會醫療資源的同時也保障了老年群體可以享受快捷的醫療服務并安度晚年。泰安市康養產業的領先者泰山醫養中心以泰安市三甲醫院優質的醫療資源為靠山,擁有泰山腳下山水養生資源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集養老、治療、康復、保健等服務為一體,一經開放就引起社會關注,開業一年來已經廣受好評。可以預見,醫養結合模式作為泰安市康養產業發展的主流模式,必將進入發展快車道。
省會都市圈各城市的經濟發展相差較大,老年群體的消費能力,各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政府支持康養產業發展的力度也有差異。同時,各市內不同老年群體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切忌一刀切,盲目上馬康養項目。以泰安市為例,隨著濟泰一體化合作協議的簽署,泰安市融入省會都市圈已是大勢所趨,一方面應充分利用泰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吸引周邊地市的投資,探索融合發展模式;充分利用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契機,加快新舊動能轉化,推動醫療、交通和基礎設施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根據本地經濟基礎和養老實際需求,做好調研,針對不同層次需求,實行康養產業的多元化模式以及可持續性發展。
第一,康養產業應首先滿足社會基本養老需求。隨著老齡化形勢的愈加嚴峻和養老需求的不斷增加,兼顧不同層次養老需求,規劃建立立體、多元化的健康養老體系是康養產業的首要使命。在城市邊緣,針對農村空巢化的問題,政府應建設并完善普惠性質的養老機構,針對軟硬件條件較差的現實問題,逐漸增加農村養老機構數量,升級改善養老設施,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素質;嚴厲依法懲戒侵害老年人權益的行為,保護農村老人的合法權益。針對農村養老機構少,經濟條件好的農村家庭對養老機構的要求逐漸增高的現狀,引進社會化養老機構以彌補缺口。
在目前的中國國情下,居家養老兼顧了老年人心理需求和較低的社會及家庭成本,仍然是城市主要的養老模式。大力發展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銜接家庭、社區、街道,建立功能互補的智能養老服務網絡,鼓勵養老機構上門提供專業服務。
建立醫養結合的中高檔養老機構,利用都市圈內便利的交通、優越的醫療資源,高水平的醫護人才建立綜合性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治療、養生、保健等高質量的全面服務。
第二,促進康養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滿足多種需求。要促進康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在發展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利用政策優勢,融入省會都市圈,積極探索融合發展模式。
康養產業不僅包括養老服務,也涉及與健康相關的各類服務與產業,如旅游、文化產業、醫療、農業等。泰安市是天然的康養基地,歷史悠久,泰山文化聞名遐邇,生態環境優越,旅游業發達,適合康養產業的發展。泰安市應立足于優越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推進康養、醫療、農業、旅游及信息產業深度融合,延長上下產業鏈,促進康養產業多元化、多層次發展。在滿足當地醫療和養老需求的同時,還能吸引都市圈內其它城市的游客、居民前來觀光、置業。
康養產業將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引入養老健康服務的全過程,不僅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共享最新信息,平衡供需市場,更能夠促進區域高科技產業發展,享受政府政策扶持,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推動傳統產業升級。
借助康養事業的發展,在自然條件合適的鄉村及城鄉結合處發展兼顧休閑、養老功能的康養小鎮或者康養田園。建設以溫泉、森林、河流為主題的自然資源型康養小鎮,以當地物產、農產品、中醫藥為特色的產業資源型小鎮,或者依托厚重的民俗文化的文化資源型小鎮??叼B小鎮的發展可以激活當地經濟,推動交通運輸并促進康養產業上下游企業的發展,可以促使城鄉融合大大加快。
都市圈內各城市各有特色,有的長于工業生產,有的醫療資源豐厚,有的高科技產業發達。在高鐵等快速交通模式日益普及,都市圈內城市一小時直達,智慧技術應用范圍日益廣泛的背景下,發展大康養產業將會加快打破地域概念,推動各區域優勢互補,實現區域共贏。
第三,政府做好規劃與協調??叼B產業的健康發展涉及多個行業,多個行政部門,政府部門應提前做好規劃,抓住省會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的契機,建立合理的產業布局和體系。另一方面,應協調好相關各部門的溝通,完善產業法規,制定合理的激勵評價制度。加強與省會和其它都市圈城市間合作,積極對接高中端市場與資源,拓寬康養上下游產業鏈,促進康養產業的健康發展并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