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崇慧
內蒙古包頭市石拐區蒙古族小學 內蒙古包頭 014030
小學語文在應試教育中,比較看重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對學生的記憶關注度較高,導致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知識,為了更多的積累語文的素材,而選擇笨拙、不科學的、生硬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生在學習上比較壓抑,在生活中也鮮少能夠結合語文課程上的精神領悟而形成積極思想,素質教育下,語文的教學更關注學生的精神、思維、思想、心態等,培養學生形成積極人格特質,有助于學生更加靈活的、主動的、自信的參與語文學習,也有助于學生將語文學習所獲得的精神力,遷移到生活中得到利用。
語文的互動中,很多問題都能夠從不同的視角去分析,最終得到不同的結果,小學生想象力天馬行空,他們更是能夠大膽暢想,迸發創新思維,教師要做的,不是只肯定標準答案,而是要肯定所有答案,即使學生沒有貼近標準答案,在妄想,也需要得到教師的認可,教師應始終以欣賞的態度去看待學生,要鼓勵他們,贊揚他們,讓他們樹立自信,進而讓學生把不同的想法勇敢的說出來,大家一起探討,碰撞思維的過程中,讓學生的思維潛能得到激發。
教師應爭取從學生的視角看待問題,能夠與學生平等的交流,面對疑問,教師應先與學生形成同理心,關注學生視角下問題的嚴重性,而不是以一個成人的角度去看待這些看似幼稚的問題。以積極向上的交流態度和教學態度來對待小學生,從而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達到以積極的反饋來強化自身的效果。這樣不僅能夠塑造小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夠推動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良好思維特征和積極特質的形成。
首先,教學方向存在偏差。很多小學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認為小學生缺乏基礎的思考能力與健全的人格特征,因此,不重視對學生積極人格的培養,忽視小學階段學生人格特征的可塑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單純以傳授基礎教材知識作為教學重點,按部就班地展開課堂教學,缺乏對學生心理和年齡發展需求的正確認識,沒有對學生發展過程中的人格特征和精神狀態進行有效的關注和培育。
其次,教學過程缺乏互動。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特點是以基礎思維能力培養為層次逐漸展開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階段充分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思考方向,以此來激發對小學生積極人格特征的有效培養[2]。
依托小學語文對學生進行積極人格特質的培育,需要結合素質教育的具體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完成教學目的的同時形成對小學生積極人格特質的有效培育。積極人格特質在小學生群體中著重表現在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特征,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與文章能夠充分表現和體現這一特點,教師在具體教學階段應當引導小學生充分了解教材內容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狀態,教育小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形成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以此來發展小學語文教學階段的教學目標,形成有效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小學語文課文《秋天的懷念》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在充分把握教學內容中心的基礎上,引導小學生充分感悟史鐵生在遭受一系列挫折困難后的心態變化,以及樂觀向上心態的形成過程,以此來培育和發展小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3]。
根據調查,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對教師的心路歷程處于一個較遠的距離狀態,這一階段的小學生將教師認作一切權力的中心,對教師的要求言聽計從,一旦受到訓斥便會產生消極的心理狀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對教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決定了教師的教學過程。在這一階段中,教師應當對小學生給予充分的鼓勵和引導,對于常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有一個充分的把握,與小學生展開積極的溝通交流和互動,在課堂教學中也應當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回答教學問題,這樣,才能夠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交流,避免學生由于學習成績不理想而出現消極的心態。在筆者教學班級中有一位同學上課聽講十分認真,但回答問題時總是沉默不語,通過課堂談話了解到他是因為怕自己回答不好,對此我了解了小學生的心理狀態,便對其給予了充分的鼓勵,久而久之,該學生便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主動參與到班級活動中來,有效促進了小學生積極人格特質的形成[4]。
受基礎素質的影響,不同小學生在語文教學學習階段的接受程度不同,這種層次化的素質差異也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充分的引導,同時也要針對小學生的基礎人格特質展開有效的指導,以此來培育小學生積極向上的人格特質,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教師在教學階段應當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學習想法,讓每一位小學生的思想能得到釋放,對學生思想和教育的尊重是培育小學生積極向上的自信品質的重要基礎,因此,不僅要充分關注學生群體在素質特征方面的基礎差異,還要全面了解不同學生群體的發展需求和心理特征,引導小學生主動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特質。例如在初入小學時,很多小學生對自己的姓名書寫不太熟悉,而有些小學生能夠熟練書寫自己的名字,相比之下,一些小學生便容易出現消極的自卑情緒,這時,作為教師不僅要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和引導小學生,還要通過有效的教育教學來幫助小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心態,進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