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龍曉
(浙江省樂清市虹橋鎮第六小學 浙江 樂清 325600)
在傳統教學理念下,英語作業模式盡管對于鞏固學生的語言知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卻忽視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其缺陷主要表現在:
1.1 結構單一,缺乏應用性和靈活性。傳統型的作業抄寫,背誦等機械練習較多,內容枯燥,多以鞏固語言知識點為主,很少注重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訓練。同時,在學習策略方面,未能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水平,使學生通過作業形式收集相關知識,進而成為獨立的學習者。
1.2 作業“一刀切”,缺乏層次性和差異性。每個學生是存在個體差異的,而傳統的英語作業布置方法用一刀切的形式讓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做,忽視了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容易使學生成為一臺“機器”而處于學習的被動地位。這就難免使學生形成對英語的厭學情緒,降低了作業效果,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也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長時間來,學生對于做英語課外作業顯得很被動,想不做,但又不得不做。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對自己“敷衍糊弄”的家庭作業和其他同學優秀的家庭作業都持有一種消極的、漠不關心的態度。無論教師采取什么辦法,他們似乎都無動于衷。目前,很多學校都出現了這樣的狀況,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在小學階段就將淘汰一部分英語學習者,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努力提高和培養學生認真并有效地完成英語家庭作業是勢在必行的。
3.1 指教師在設計、布置作業時,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設計作業。學生的學習能力由于其理解能力、學習環境、情趣愛好等因素而各不相同。因此,在布置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根據優等生、中等生、稍差生三等進行作業設計,既讓優等生有發揮的空間,又保證稍差生能夠在努力后能夠得到成就感。對于針對優等生的作業,偏重于綜合能力的運用;稍差生則偏重于基礎知識的鞏固和積累;中等生的作業則介于二者之間。
3.2 根據學生興趣及特長設計作業。加德納認為:每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擁有九種基本智力,這九種智力代表了每個人不同的潛能。而學生個體之間的智力差異源于九種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學生在心理與智力水平上有著各自的風格與強項,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師有效的教育下得到充分的發展。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發展。比如,讓愛好表演的同學根據課文內容自編英語短劇,在練習英語口語的同時發展其表演能力。興趣是學習和求知的最大動力。枯燥、機械的作業不但帶個學生疲勞還容易令他們產生厭學心理和抵觸情緒。
3.3 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興趣、特長選擇作業。學生可自主選擇作業內容:以自主為原則,增強作業內容的可選擇性,把作業的選擇權交給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作業,也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作業;自主選擇作業完成方式:作業完成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在父母的合作下完成、同學之間合作完成、獨立完成等;自主參與作業設計: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在學習過程中有感情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1 多向評價,面面俱到。“傳統型英語作業”只是師生的單向的評價,學生被動接受評價,思維“休眠”,這種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自主糾正錯誤。教師應變單向評價為多向評價,讓學生也參與到生生互評,師生總評的多向評價中去。多向評價有利于學生及時糾正錯誤,并指出他人錯誤。
把評價權交給學生,真正培養學生主動意識。同時,還可請家長也參與評價,讓家長對孩子在家中的種種表現做出正確評價。
4.2 多次評價,感受成功。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一次就將作業完成地令人滿意是很難的。但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贊揚、獲得成功。如果每次體驗到的總是失敗,他們很快就會變得心灰意冷。所以,教師可以采取多次評價的方式。比如,學生將批改完的作業進行及時訂正,教師再次評價,只要修改無誤,學生還是能得到五角星、笑臉、小紅花等。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知錯就改的好習慣,還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感受成功,增強學習自信心。
4.3 分層評價,激勵為先。作業分層布置,評價也應分層進行。學生不論層次,只要他完成了相應層次的作業,就應當得到獎勵。
4.4 亮點評價,凸顯個性。尊重學生,尤其要尊重他們的學習成果。評價時要盡量捕捉學生作業中的亮點。“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只要學生在作業中有閃光的一面,教師就應將它挖掘出來,喚起他們認真完成作業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