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月
(黑龍江省綏化市第八中學校 黑龍江 綏化 152000)
音樂是人類通過各種聲音做出的情感表達,是人類通過自己的喉嚨和各種各樣樂器對自我內心世界的剖白。從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五音“宮、商、角、徵、羽”開始,人類文明不斷前進,隨著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不斷加深,我國的音樂形式也不斷地豐富起來。隨著時代與社會的不斷變遷與發展,我國各初中校園也在不停地為了培養身心健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而努力。音樂隨著社會前進的軌跡不斷進步,對于人的性格塑造以及人的社會活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為從小學就一直陪伴著學生們成長的必修科目之一,初中音樂課程如何做到聯系日常活動并與學生們的日常生活有機結合,從而有效的實施實踐性音樂教學是目前我國各初中校園所共同面對的一大難題。筆者結合自身音樂學習及各種音樂實踐的經驗,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希望可以提供一點參考作用。
就審美教育學的觀點來看,音樂教學本身就等同于一場審美施教,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情感表達的過程,然而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生活閱歷還不是十分豐富,因此對于有些音樂作品很難達到與作者的共情。所以,音樂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與學生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當音樂作品與學生們日常即可接觸到的事物聯系起來的時候,學生們就可以更快速更容易的理解音樂了。首先,將音樂與時間聯系起來,在春天講解《青春舞曲》、在五四學習少年熱血、在國慶賞析愛國歌謠學生們此時正巧處于與音樂世界相同的時間背景之中,也就更加容易感受到音樂世界的氛圍;其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引入一些熱度特別高的流行歌曲,這些歌曲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更容易引起學生們的共鳴,也就更加方便了音樂課程的展開;最后,每一節課的結尾教師要用生動、形象且具有啟發性的語言做好課后總結,便于學生對于本節課程的吸收和理解。將音樂教學與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容易達到與作詞或作曲者的共情,從而更加深入的投入到音樂作品中,豐富了自身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音樂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音樂作品的表面,而是應該以音樂作品為中心,向與其相關的其他方面進行探究擴展。傳統的教學觀念是片面的并且具有一定缺陷的,單純的教授歌曲并不是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音樂課堂是語言美學與情趣美學的結合,我國許多經典的音樂作品之所以能源源不斷地流傳至今就是因為它的背景故事深受人們的喜愛。從最初的《詩經》作品開始,就是世間百態的集合,又或者是最經典的鋼琴曲目《致愛麗絲》它的故事甚至出現在了小學語文的課本。初中音樂課本中的作品大多數都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因此初中音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嘗試將與音樂相關的民俗故事吧代入課堂之中,結合音樂背景,將當時所發生的是用優美的語言對學生娓娓道來,營造出一種獨特的音樂學習氛圍,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出現波瀾,升華音樂主題,促進學生對音樂教學主題部分進行思考、領悟、理解和延伸。通過這種方式,既為本課時的學習創設了完美的意境,并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激發了學生對于下節課程的期待。
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與探索能力的新時代初中生,使其能夠適應社會對初中生的要求,學校需要開展一些適當的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們的音樂素養并體現其在音樂學習方面的自我價值。第一,學校在開展實踐活動過程中要突出音樂的主體地位,初中音樂的學習重點就是對音樂語言的探究與理解,為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理解音樂作品的深刻內涵,需要從音樂本身出發,為學生提供能夠有效掌握相關音樂知識的實踐活動;第二,開展音樂實踐活動要尊重學生意愿,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才會對其投入全部的熱情。初中生對于事物的選擇是具有傾向性的,選擇對學生具有吸引力的實踐活動才能夠保障其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推動的作用。第三,開展實踐活動要以音樂的審美規律為基礎。開展音樂教學是為了提高初中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而不是為了讓初中生失去音樂學習的興趣,如果選擇了學生討厭的內容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題,反而會取得相反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文就初中校園如何實施有效的實踐性音樂教學,如何使音樂學習與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相連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與觀點,希望越來越多的初中校園能夠重視起音樂實踐教學,大力開展音樂實踐活動,努力培養具有優秀音樂審美情趣的學生,進而實現學生更為長遠的發展與進步,同時也推動音樂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