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雯
(安徽省合肥市和平小學 安徽 合肥 230000)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必須貼近學生的現實,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中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盡可能完成數學教學活動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用水平。
1.1 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理解不夠。說到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理解,很多人都只認為只有教學中有生活的實際案例就是生活化教學,導致很多教師注重數學導入時的設計想法,注重利用生活中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卻忽略了知識與所選事例的關聯性,生搬硬套。強調形式化的東西,偏重于學生實際中理性的生活和表面問題,不能夠滿足小學生內在的體驗和感悟。
1.2 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重視力度不夠。雖說學校大力提倡素質教學,提倡數學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實現數學生活化。但學校要潛在目標還是以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為基礎的。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都會布置一些課外數學調查的作業,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但是布置之后卻沒有對學生做出成績給予評定,更沒有有效追蹤學生的進度。逐漸變成了一種提議,久而久之,在學生意識里就會出現這樣的作業可以不做,覺得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很少并不重要,學好課本知識,考試成績高了才是關鍵。不僅會阻礙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還會出現重學輕用的現象。
1.3 對教材認識度不夠。現在小學數學教材比較形象,用生活化的圖片代替了一些文字,處處都洋溢著生活的氣息。但是如果在教學過程只是運用教材中所包含的案例,沒有在課外收集更多的生活素材作為輔助教學,去延伸學生的知識面,教學只關注于教材的表面現象,卻忽視了背后的真實意義,學生的理解也只是進入到表面化而已。
1.4 忽視課外教學活動。課外教學活動設計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是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一種途徑,但忽視課外活動無疑是剝奪學生再次學習的機會,剝奪了學生學以致用的機會和質疑的機會。
2.1 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就是讓學生對學習材料有興趣”,通過創設生活情景,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將學習任務與情景相聯系,激發小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情感,讓學生能夠主動積極且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學習過程中。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尤其是小學中高段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數學,生活中蘊含著很多熟悉的數學知識,是數學教學的活教材,教師要善于抓住并引導學生發現,組織轉化為數學教學所用。例如:春游針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當老師提出如果要去春游,你們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去買好吃的!”就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購物方案設計開始了,孩子們紛紛計算出需要購買的物品。然后,讓孩子們把自己想象所需要東西表達出來,最后做一個簡單的小結,其實大家所說的、做的、算的都離不開兩個字,那就是“數學”。讓學生意識到原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也要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2.2 開展數學實踐活動。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感受、去驗證、去應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從而豐富自身的數學體驗,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可以組織一些比較好玩簡單的數學游戲活動,例如:平面圖形的密鋪鑲嵌,也就是用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幾種或幾十種彩色的平面圖形進行拼接,彼此之間要求不留空隙,不重疊的鋪成一片。在開展此活動是不要給孩子們灌輸太多的想法,讓孩子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建自己想象中的圖形,可以發現最后收到的成果有的像是家里的地磚,有的像是動畫片里的場景,還有的是一些自己創造的小怪物。在這樣的活動結束之后,也可以挑選幾個小朋友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講解,可以發現他們很多想法都來源于生活。
2.3 探究生活問題,讓生活數學化。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養成一種可以發現生活問題的意識。在數學教學中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獲取數學知識。在實踐過程中自我發現,自我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使生活數學化。
2.4 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針對小學生來說,還需要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讓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達出自己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想法、發現,幫助學生系統的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以此來增加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可以適當的讓學生寫一些數學日記,探究生活中所發現的數學,明白生活中處處都在用數學,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數學內容挖掘生活資源,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探索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