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勇
(山東省膠州市第十中學 山東 膠州 266300)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對所學的地理知識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與了解,就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地構建學生的地理知識框架;其次通過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以及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進而不斷充實地理知識框架,使得初中生對地理知識能夠系統性的了解;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進行設計課堂練習,使學生在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在生活中利用地理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能力,最終實現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是指在地理學習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其在學生成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擺脫應試教育中過分強調分數與死記硬背學習地理知識的思想,深刻認識到地理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加強對初中生地理學習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效地落實地理實踐力,保持對地理學習的興趣,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引導,不斷的激發學生分析地理自然現象,掌握正確的地理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
2.1 激發學習興趣,重視地理生活課。在地理生活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有機結合,進而促進初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諸如發生在學生周邊地區內的重大事件,一方面能夠有效的增加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學生對地區經濟發展有所關注,另一方面,也能夠有效的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對于教師而言,可以選擇一些近年來地區內發生的地理事件,讓學生進行分析。
例如,在學習《位置與分布》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當地所處的地理位置相關的新聞作為情景教學,該課講的是東北地區,我們就可以通過對東北地區寒冷的氣候講解,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讓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到圖書館閱讀相關書籍,了解東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是什么?然后找出它們的分布地區。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通過聯系實際生活,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2.2 挖掘地理要素,培養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與人地協調觀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初中地理教學內容許多的地方也涉及到人地協調觀。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教師重視地理實踐力與人地協調觀之間的聯結,課堂中通過不斷地滲透,有效地將地理知識、地理應用聯系現實的生活。諸如在生活中,學生看到一條河流,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從河流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河流在灌溉方面的價值,河流的污染源等不同的方面對河流進行分析和思考,進而加強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學習《中國的氣候》這節課的時候,可以引入一些有關的人地協調觀方面的知識,從而在引導學生對我國氣候分析的過程中,體現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向學生展現我國某些地區發生季風氣候的時間、氣溫、影響因素等,讓學生通過討論季風氣候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的問題,直觀的理解天氣變化對我們的生活造成的影響,然后了解一些自然災害,學會一些預防自然災害的方法,提升自己的地理實踐力。
2.3 增加教學活動,提升地理實踐力。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就離不開課內外的一些教學活動,而初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積極組織有關的課外實踐活動,不斷創新實踐活動方式,同時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地理學習方式。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以小組的形式為學生布置有關的地理探究或者調查任務,使學生能夠認真地參與到地理學習過程中,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例如,在學習《中國的河流》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布置一些周末得課外實踐作業,讓學生分成多個小組,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向父母詢問、到當地水利集團等了解中國的河流分布、河流起源等,還要特別關注河流污染情況等。然后針對河流污染、廢水處理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在完成地理調查后,教師要有效地指導學生對調查到的材料和數據進行一定的分析,讓學生逐漸懂得一些地理分析方法,真正的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總而言之,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既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必須可少的一項內容。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地理實踐力的重要性,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來不斷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此外,還要更深層次的挖掘各個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積極培養學生的地理協調觀念,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地理思維的培養,最終實現地理實踐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