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宇
(福建省邵武市水北中學 福建 邵武 354000)
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品格和必備能力。對初中地理學科而言,核心素養包含了人地關系、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能力四個方面。
人地關系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掌握基礎地理知識外還要形成人的生命發展質量與環境、資源、能源之間的正確觀念,比如可持續發展觀、環境倫理觀、人地協調觀念、科學人口觀、資源觀等等。綜合思維是指學生能夠以地理學科的知識體系為依托,對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對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擁有綜合的認知。區域認知是指學生通過地理學習具備對地域進行分析、解釋、預測的方法和能力,擁有從區域視角認識地理現象的意識,從而結合地域特征來制定因地制宜的區域開發觀念,要求學生具有識圖、繪圖、繪圖的能力。所謂地理實踐能力是指學生能夠將理論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包含了戶外考察、社會調查、地理實驗等內容。
2.1 創設教學情境,培養綜合思維。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并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比如七年級學習“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這章中“澳大利亞”這節課時,老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認知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眾所周知,澳大利亞的羊毛非常出名,現在想要在澳大利亞去開辦一個牧羊場,那么要從哪些方面考量呢?引導學生從氣候、地形、水源、天敵等多角度去分析牧場的最佳位置,進而制定合理的開發措施。老師引導學生將復雜的問題抽絲剝繭,變成獨立的因素來進行分析和探究,然后將每個因素進行排列組合,進而找到最佳的地理位置。在老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激發起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進而積極的發散思維,多角度的去從環境、資源等多方面去深入分析,實現了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
2.2 借助信息技術,深化地域認知。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電子地圖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輔助工具應用日益廣泛,給初中地理教學帶來了生動和便捷,使學生從傳統的靜態識圖向動態識圖轉變。老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可用電子地圖來獲取豐富的地圖資源,比如全景圖、衛星地圖、實時地圖等等,使學生在動態地圖中對區域擁有更加全面、直觀的認識,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同時也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深化了學生對地域信息的深刻認知。比如在講解“天氣與氣候”時,老師可以結合區域的降水量、氣溫等詳細數據繪制動態的區域地圖,并通過色彩差異來生動直觀的顯示出區域范圍內降水、溫度、氣候等方面的動態變化,使學生對區域擁有更加直觀和深刻的理解。
2.3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人地協調觀。俗話說學起于思,而思源于疑,老師可以借助問題情境來啟發學生展開思考和探究。自然環境作為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人地關系的重要途徑,能夠使學生充分了解自然、認識自然,對自然形成正確的思想和態度,樹立起地理環境的正確價值觀。比如學習“自然環境”時,需要學生在掌握亞洲氣候特征的同時學會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來判斷環境對農業的影響。老師可以設計問題,啟發學生展開思考和探究。寒假期間,俄羅斯的朋友玲玲和海南的朋友朵朵都想邀請你去做客,兩個朋友都囑咐你要多帶厚衣服,請問誰的說話合理?為什么?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認識到雖然同屬于亞洲但是由于地形復雜,氣候卻有著很大的差異,氣候與地形、地勢、位置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巨大的差異性對農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導致人們的生活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在問題情境中學生對自然環境進行了深入探究,深刻認識到人類與地理因素間的密切關系,提高了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2.4 結合生活實例,提升地理實踐能力。初中地理是一門實用性強的工具學科,教學的核心是促使學生能夠將知識靈活地進行學以致用,因為在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提高學生對地理實踐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提升了自身的地理實踐能力。比如學習“東南亞”時老師可以用熱門電影《泰囧》來舉例,在電影中主角王寶強在旅游前提前做好了旅游攻略,制作了旅游地圖,老師可以帶領學生結合旅游地圖來學習東南亞地區的地理知識,使學生感知到地理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價值和意義,達到了“在生活中學,在學中生活”的教學效果。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培養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師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進行滲透和培養,從而實現學生知識和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