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茗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 福建 福州 350000)
小學是素質教育的基礎階段,學生身心剛開始發育,無論是思想還是心理都有極大的可塑性,因此,小學音樂教學應注重通過音樂欣賞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學習音樂文化、陶冶情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本文中筆者對核心素養在小學音樂欣賞課落地生根進行簡單分析,以期提高音樂欣賞教學的有效性。
1.1 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正蓬勃發展。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中以教師為課堂主體,僅講授音樂課本上的那些內容,這種方式已不能滿足新時代少年的需求。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被重視了起來,不斷融入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增加多種教學模式的同時更新了音樂教學設備,讓音樂課有了全新的精神面貌,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增加了,音樂教學質量及效率也得到明顯提高。
1.2 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仍存在問題。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阻礙了核心素養在音樂教學中的落地。比如:部分學校對音樂教學的重視度不夠,音樂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等。
音樂是小學素質教育階段重要的學科之一,它能陶冶學生的情操、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音樂實踐技能。因此,通過音樂欣賞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2.1 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作技能。小學生身心剛開始發育,也是接受素質教育的初期,其認知觀念還未成熟,就猶如一張可隨意進行描繪的白紙,對其進行的引導都會影響未來的發展走勢。因此,通過高質量的音樂欣賞教學,開拓學生的音樂思維空間,提高學生對音樂藝術美的認知能力和感知能力,從而為學生創新、創作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2.2 促進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廣集文化與藝術的美,通過音樂欣賞課讓學生認識美、感受美、辨別美,能夠為學生未來審美能力的發展進行良好的鋪墊。
2.3 在音樂欣賞課培養核心素養是順應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體現。
3.1 利用先進教育手段,提升審美情趣。信息技術的發展應推動了音樂欣賞課堂的模式創新,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優秀的音樂作品真實地傳遞給學生,使其在視覺、聽覺的刺激下集中注意力,感受音樂的魅力并提升審美情趣,促進形成核心素養。
例如:在準備音樂欣賞課《土耳其進行曲》的教案時,我利用互聯網進行搜集資料發現——《麥兜的故事》這部動畫片中所選取的背景音樂正是這首曲子,便想到可以通過動畫片與音樂鑒賞的結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截取下來音樂動畫片段,在課堂上進行播放,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來,通過聲音與圖像的默契配合,培養了學生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審美素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2 創設愉悅音樂情境,學會自主創作。人的情感是多樣的,往往隱藏于人的內心身處,會因為處于某個情境之下體現出來。因此,教師要善于構建有效的音樂情境,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情感豐富的課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音樂作品中所描繪的場景,從被動的聽講變為主動的創作,從而提高自主創作能力。
例如:在進行欣賞《放風箏》這首歌曲時,我播放了一段中國風箏節的短視頻,學生們看到各式各樣的風箏在天上飛舞,心情也跟著激動起來,有的學生還提出想和父母一起去放風箏的想法。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對這首歌曲的理解也更加到位了,還自主創作了有關放風箏的詞和曲子。由此可見,我用視頻營造的情境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3.3 補充文化背景知識,豐富文化理解。小學音樂欣賞課中有許多飽含文化的優秀藝術作品,學生如果對其背后的文化沒有了解,就無法真正地感受作品蘊意和其中的美,因此,教師應積極補充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識,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并引導其能夠從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本質意圖角度來欣賞音樂文化,傳承音樂文化,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例如:在欣賞《阿細跳月》這首曲子時,學生們聽完第一遍表示聽不懂,我便進行了音樂文化知識補充:“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也就是云南地區的青年男女交朋友活動所跳的舞蹈,阿細跳月阿細語稱“嘎斯比”,即“歡樂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我們現在聽到的這首曲子就是配合舞蹈所演奏的。”通過我的講解,學生們了解到音樂背后的文化,再聽第二遍,有的人在跟著節奏打拍子,有的人已經開始躍躍欲試想要舞動了。課下學生們還自行組織去學習了解民族文化音樂,并成為民族文化音樂傳承者。實踐證明,以音樂文化導入音樂欣賞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深了對課堂內容的文化理解,讓音樂文化得到傳承的同時逐漸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使其成為社會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已成為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因此,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必須開拓思路,積極探索音樂核心素養的教學路徑,以增強音樂教學的教育價值,實現音樂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