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潔
(新疆焉耆縣第二小學 新疆 焉耆 841100)
前言
繪本書籍是一種結合圖文的閱讀書籍,其內容多以學生身邊常見的事物為主,創造了一種趣味性的閱讀體驗。在閱讀中,需要學生結合圖片和文字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或者能夠對繪本所描述的內容實施擴寫或者續寫、仿寫等練習。較之其他書籍,小學生對繪本的閱讀興趣更高,文章主題鮮明且布局極具趣味性,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發展思維能力。為此開展語文繪本閱讀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1]。
現階段,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編排中,將文章的主題重點做了突出處理,為此需要教師充分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在該基礎上引入多元化的閱讀教學,將一些課外閱讀資源經整理后納入課堂教學設計,進行書本教材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有助于學生多元化思維的培養。同時圍繞主題設計一些互動,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進而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帶動了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具體的教學方法可以單篇教學為主,單元教學授課完畢后以單元為主題展開多元化閱讀[2]。
具體課件舉例:部編版三年級第七單元《大自然的聲音》、《父親、樹林和鳥》、《帶刺的朋友》這一單元學習中,主題為大自然的禮物。學習大自然最好的方式則是走出教室在自然中去學習,去公園、樹林、田野等地方,讓學生認真傾聽大自然發出聲音,然后回到課堂中給學生一定的回味時間,在把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想法表達出來與大家共享,只有切身的體會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文字表達出來的自然美感。課后教師可展示《聽,鯨魚在唱歌》、《這片草地真美麗》、《田野的花和小精靈》等書籍,讓學生課后自行閱讀,并在定期的閱讀課中交流心得。
小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帶有天性的反抗,為此實施拓展閱讀能夠以豐富的故事情節和插畫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課堂實踐中,教師可通過閱讀日、閱讀角等方法,讓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讀物帶到班級中分享,進而構建一種良好的內部學習資源交流氛圍,有助于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教師還應在繪本素材的有效選擇基礎上,需在課堂上開展對學生多角度閱讀的理解和學習,圍繞素材實施多角度的挖掘,鼓勵學生說出心里的真實想法。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帶有較強的發散性特點,為此可帶動學生從微小的知識中發現樂趣[3]。
具體課件舉例:《小蓮的花草四季》一書中將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活動進行了描寫,通過對小蓮的花草四季描寫表達了對自然、生活、家人和朋友的愛,強調了動手的重要性,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四季的美好。教師通過該書籍的引導,能夠讓學生體驗到書籍原來不僅可以讀,更可以在生活中去動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又能學習到新的技能。春夏秋冬十二月,每個月都有新的體驗,學生在閱讀中,可以知道花花草草不僅可以用來觀賞,還可以變成漂亮的帽子,壓花甚至是食物,進而帶動了學生對閱讀的多方位理解。
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接受語文學科學習的基礎階段,其閱讀體驗多源自生活的體會,也是表示對生活基本愿望的一種方法,為此教師在實施閱讀引導中,優化教學方法,帶動學生進行生活化思考,進而有助于學生切身體會到生活中包含的一些道理。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絕大多數教師以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最為直接的課堂表現為教師是直接將課本中的意義、內涵向學生展示,沒有重視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化特點,為此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教師在改進教學方法中應以個性化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而幫助學生能夠在課堂中積極表現,按照提出的教學要求完成對應的學習任務[4]。
具體課件舉例:學習完四年級第二單元后,學生對動物建立了初步的了解,基于此可引導學生閱讀松岡達英先生的《自然圖鑒(我們的……系列)》,該系列書籍以色彩鮮明的插圖,并配置簡潔的說明,能夠引導學生認識更為豐富、真實的自然,書中插圖配色單純明快,構圖美麗大氣,在富有趣味性的戲中戲結構中還引入了剪紙元素,不僅教授給學生知識,也教授給學生如何親近大自然,在生活中去親自聽一聽、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從而從心底感受到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激發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總之,繪本閱讀課程教學在小學階段的效用日益顯著,需要教師在基于課本學習的基礎上,選取合適的繪本書籍,引導學生展開閱讀,進而提高課堂授課的效果。同時教師應該對繪本閱讀教學方法實施改進,結合教學優勢設計最佳的閱讀教學思路,繼而推動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