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群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韶山路小學 江西 吉安 343000)
小學生正處于思想最為活躍的一個階段,適當的作業可以幫助孩子鞏固、復習當天學到的知識,可以輔助學生掌握該階段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合理的數學作業設計不僅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而且對培養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重大意義。教師們要合理設計多元化作業,以增加孩子未來的知識競爭力。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也應該用于生活,活學活用即是對數學知識掌握程度的最直接的檢驗。教師們可從生活化的角度切入,深入生活去發掘數學知識,也可以根據不同年齡、認知程度不同給孩子出相應的數學題。題目來源于生活,相信會極大引發同學們的解題興趣,不僅可以活躍同學們的思維,解題成功還可以使學生獲得極大的成就感,促使學生去探索挖掘更多的數學知識。
例如,教師在教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課后,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數學場景來設計作業,如:你能列舉出生活中長方形或是正方形的物體有哪些?生活中有哪些工具可輔助作出長方形、正方形?生活中有哪些是長方形、正方形平移、旋轉作出的?此時,為了完成作業,學生們就會潛入生活,會發現桌子、作業本、開關等都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會使用長尺、厚書本等物品去輔助作出長方形、正方形,還會發現原來傳統木質的水車是經正方形、長方形平移旋轉后得到的……這樣一番從生活中尋找解題方法后,學生們收獲了大量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既段練了學生的思維,又開拓了視野,使學生不再被冠以“書呆子”的帽子。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最為活躍也是最有創造性的階段,也是教育教學當中最重要的階段,這就要求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興趣方向有所掌握和了解。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對感興趣的事情熱度很高,反之就會消極對待。趣味性的課后作業既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四則混合計算”后,為了促使同學們更好地鞏固和復習所學知識,老師們可留下“涂顏色”這樣一道趣味作業,并做出課外要求:通過計算,把圖中計算正確的式子空白處涂上顏色,當學生全部算好,涂好后,就會驚奇地發現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出現了!學生臉上露出喜悅的笑容,計算后的辛苦也會覺得是值得的,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運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習的興趣,讓每一次作業都成為學生成長的生成點。在小學生的眼里,那些新穎、生動、靈活多變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趣味性作業設計恰恰迎合了小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理,促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其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從當下老師布置小學數學課后作業的情況來看,大部分都是統一布置,每個同學的作業內容沒有區別,沒有個體差異。而從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和課后作業的情況來看,教師對每位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有大致的了解,每位同學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根據教學內容對作業進行設計,可設計由簡單到難的題型,以便照顧到各個知識層次的學生。
例如,教師在教授完“年、月、日”這一章節后,布置課后作業時,可根據學生層次設計三種作業方案:第一種:在1天里,用24小時制來表示下午5時的時間名稱;第二種:用24小時制表示早晨8點、中午12點、下午6點;第三種:媽媽在家門口新設置了一個牛奶箱,需要在牛奶箱上標出明確的取牛奶時間,每天取三次,早上7點10分第一次取,以后每隔5小時取一次牛奶,請問媽媽每次取牛奶的時間。這三個題目均是圍繞所學章節知識創設的,每個題目的難度依次增大,教師可讓學生自由選擇兩道題目作為作業內容,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來完成作業。該設計有效避免了以往數學作業存在的難度過高和過于簡單的問題,幫助不懂的學生多做題,幫助已經懂的學生鞏固知識,使每位學生都能從中受益。
總之,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類型以及學生的思維、層次設計出多元化的小學數學作業是個任重道遠的課題,這需要當代教師深入其專業知識領域去探索、挖掘教材內容,認真鉆研課本中的知識。并且深入到學生群體中,了解學生真正感興趣、擅長的領域,因人而異,設計出符合學生發展、個性體現、能力培養的作業,真正做到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每一位孩子長大后都能在自己所感興趣所擅長的領域運用數學知識去塑造自我,發揮自己的才能,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