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燕
(廣西梧州市題甫小學 廣西 梧州 543003)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注意問題提出的背景,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和氛圍中去思考,獲得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依據,從而降低問題的難度,提升提問環節的吸引力。這種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屢試不爽,每每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應該被更多的教師了解和應用。下面介紹幾種多樣化的問題情境創設方法。
小學生需要以他們的認知經驗為基礎來學習,特別是學習數學,不能依靠憑空想象,否則理解抽象的理論和復雜的問題是具有很大難度的。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出發,創設出貼近生活的情境,這樣他們就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和解答,更容易找到答案,也更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比如,在教學二年級數學“位置與方向”一課時,教師如果在黑板上畫圖標明東西南北的位置,學生很難將這些信息與生活中的實際方位聯系起來,不妨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首先將學生們帶到教室外,讓他們面向教室,說一說自己的前方、后方、左邊和后邊各有哪些建筑物。學生準確給出答案后,教師再讓學生結合剛剛學習的方位知識,說一說哪個建筑物在哪個方向,建筑物之間又存在什么樣的位置關系。比如說出“教學樓在北方,旗桿在南方,操場在教學樓的左邊,也就是西方。”這樣一來,利用周圍環境揭示了本課知識點,創設了一個可供學生思考和感受的問題情境,增強了本課教學的實踐性,讓學生學有所用,收獲頗豐[1]。
創設問題情境,最重要的作用是調動起學生的興趣,這是它最根本的價值體現。
因此教師在思考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創設怎樣的問題情境時,一定要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小學生喜歡聽故事、看動畫,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數學問題的生活化特征,將知識和問題融入到一個具體的故事情境中呢?這顯然是可行的。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們看過的動畫片來創設一個具有濃濃吸引力的趣味化問題情境,將學習數學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結合,一定能夠實現興趣的遷移。
比如,在學習“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段《熊出沒》的動畫視頻,視頻中,熊大和熊二正在樹洞中睡覺,突然聽見了一陣噪音,他們意識到,光頭強又來砍樹了,于是趕緊出門制止光頭強。出門后熊大熊二數了數剩下的樹木還有62棵,上次數有96棵,氣氛的他們到光頭強家,要求光頭強重新種樹。最后教師以光頭強的視角提出問題:要種多少棵樹才能使樹林中仍有96棵樹呢?這其實就是一道變相的應用題,但是由于有了動畫和故事情境的加入,使問題變得更加立體了[2],學生不僅聽故事時聚精會神,思考問題時也很快找到了入手點,直至問題解決,他們仍意猶未盡,教師順勢利用本次故事展開一次環保教育,提升本堂課的教學成果。我想這就是故事化問題情境的魅力和價值所在。
教師必須要知道,我們為什么要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由于豐富了問題的條件,使問題更加形象易懂,因此效果遠超應用題,學生們全身心參與的積極性更高。基于問題情境的特征,我們完全可以在一些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去創設情境,給學生帶來更豐富的感官體驗,促使他們的全身心均投入到對問題的思索中。比如,百分數部分的知識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頗有難度,教師在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創設活動化的問題情境:在兩個相同大小的水杯中倒入同樣多的水,向其中一杯中加入兩勺糖,另外一杯中加入一勺糖,攪拌均勻后讓學生思考哪杯水更甜。學生自然會脫口而出答案,但是為什么呢?這就需要學生從比例的角度去思考。在水量相同的情況下,加入的糖越多,糖的比例就越大,水就越甜,如此能夠讓學生就百分數的概念以及百分數大小的對比展開思考[3]。在這樣的活動中思考問題,相比于以理論題目為依據思考,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問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相信有實踐經驗的教師都已經領略了這一教學模式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滿足于一種或幾種問題情境的組織策略,必須要總結出更多好的方法,豐富數學教學的形式,以免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中對這種學習模式產生厭倦感。希望廣大教師能夠以本文提出的幾點想法為依據,取得更多教學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