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星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城南初級中學 福建 三明 365050)
現階段的初中教學體系中,相比文化課,美術屬于藝術類學科,實際效率平平。以文化課程教學為重心的智育仍占主體地位,而美育卻并不能完全發揮其學科職能。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敏感,可塑性較強,優化美術教學效率對其審美能力、藝術情操、思維品質等的挖掘和培養有重要意義。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運用,既能夠活化課堂氛圍,也能夠增強生生互動,突出學生主體性,從而挖掘其審美能力和創新潛能。本文就從以下幾方面深入探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途徑。
傳統美術課堂中,教學模式多是“以一對眾”的形式,教師講解,學生欣賞和模仿,學生多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因此,有必要創新美術教學模式,轉變教師教學本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遵循學生個性特點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主參與積極性,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則是比較有效的活動形式。首先,立足學生特點合理分組,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使每個小組都保持無明顯差異的對比實力,為接下來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奠定基礎,有效激發小組凝聚力,挖掘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潛能。
例如,七年級下冊《幾何形體的聯想》這一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遵循學生的特點進行分組,學生根據教學主題明確自己的長處,有的同學繪畫能力較差但表達能力較強,有的同學具有豐富的想象創造思維。對此,可將這些學生合理分配到同一小組內,保證組與組之間的整體實力無明顯差異。同時,組內異質分組方式還能夠取長補短,促進學生美術審美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共同發展。分組后,引導學生嘗試著從幾何形體聯想創意出新的形象,欣賞優秀的作品,分析其創作思路,如田野中的小人是由幾個部分組成,各是由什么幾何形體而來;小貓的背影受到什么幾何形體的啟發等等。組織小組討論,分析身邊的一些物品,概況出它們是由哪些幾何形體構成的。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競爭情境,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積極性。通過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學習,激勵組與組之間的相互競爭。通過競爭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主體能動性,從而為學生創造思維和想象思維的挖掘做好鋪墊。小組內的成員應明確自身能力特點,選擇合適的任務,分工協作最終實現差異互補,促進學生個性化創造思維的共同發展。
例如,七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色彩》這一課教學時,首先,創設多媒體情境引入《憶江南》和《山行》的詩,激發學生欣賞詩中美景。其次,創設任務:“這些美麗的色彩是怎樣形成的”?在任務驅動下,小組間展開競爭,每個小組自選工具簡單畫出荷花的色彩關系,小組內互相交流本組色彩作業的特點。最后,每個小組都展示創作成果,鼓勵小組成員自主介紹自己的作品,分組欣賞并評價作品。最終增強學生對色彩的感受力和創造力??梢?,在競爭任務的驅動下,小組合作的積極性不斷增強,轉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主導、學生被動的課堂形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而,在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更容易激發自主競爭意識,強化團隊合作能力,最終挖掘個性化審美和創新思維品質。
傳統美術課堂教學中,多以教師主觀評價為主,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和觀點并沒有得到有效重視。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創新教學評價模式,注重小組內評價,小組間的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方式。借助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強化課堂氛圍,激發自主學習興趣,進一步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
例如,在《大家動手做條龍》這一課教學中,組織學生搜集龍的形象,暢談龍的文化。選用自己能找到的材料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對龍的設計和制作,在活動后進行小組交流分享,組織學生談談在活動中自主動手和動腦的體驗進行分享評價。再如《藝術節策劃與美術設計》這一課教學中,需要小組合作完成設計活動。結合學校的活動,實際或模擬進行整體策劃的美術設計。先分組共同研究,挖掘能表示出本校的特質和風格的色彩和圖形,進行策劃設計,開展競標。然后綜合最佳方案,確定本次活動整體視覺形象設計,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創新制作藝術節的主題、標志、字體、圖案、吉祥物和主要色彩等等。通過開放式的小組活動激發學生在互動合作中敢于發表個人見解,善于發散創新思維,勤于探究和學習。
總之,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能夠彌補傳統美術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有效挖掘學生思維潛能,最終提升美術課堂教學實效性。所以,初中美術教師應遵循學生特點合理分組,巧妙設置競爭情境和學習任務,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增強學生自主合作創新的學習能力,更鼓勵學生善于探索,敢于創新的優秀品質。以其最終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學習能力為目標,讓學生的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