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瓊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第十三小學 江西 撫州 344000)
聽、說、讀、寫一直以來就是語文教學的四大基本功,也是語文教學的四大板塊。而作為需要動手的“寫”,一直是學生的難題。學生一直存在“能寫”但不能“寫好”的煩惱。所以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好寫作訓練課程是至關重要的。加之寫作在考試中占的分數(shù)比例一直很高,學生學好寫作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各級學校的語文教學都有這項內容,但要求不完全一樣。小學以學寫記敘文為主,但是也學習日常應用文,例如請假條的寫作等。寫作訓練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具有需要從一年級起就要注意培養(yǎng),從想到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要求學生逐步做到:有真實具體的內容,有自我純粹感情在內,有中心,有條理,展開想象,注意用詞造句,寫完以后要修改。
小學語文寫作訓練的開課,無論對于學生本身發(fā)展或是學科發(fā)展都有極大意義。第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小學生在校階段是其性格、行為慢慢定格的時間,所以這個階段“學什么”“干什么”都有很大意義。寫作的三大步驟是積累材料、寫作、修改,而在積累材料的時候,很大程度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例如學生寫作《螞蟻搬家》一文,他必須先觀察到螞蟻如何“搬家”才能形象生動的寫出一篇好文章。藝術高于生活,也源于生活,便是最大的體現(xiàn)。第二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思考能力。一件事的本身和發(fā)生肯定都有其重要意義,學生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在寫作中需要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例如當學生寫作關于道德的主題文章時,例子為公交車讓座,并通過這個例子引出道德風尚主題。學生擁有了思考、分析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掌握寫作素材,并對素材產生獨特觀點。第三是培養(yǎng)學生氣質。書中自有黃金屋,寫作的基礎是多讀多寫多積累。所以一個能寫好文章的學生,必定是滿腹經綸。知識是裝飾學生最好的修飾品,是由內到外散發(fā)的氣質。第四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寫作最講究的結構,例如“總-分-總”結構、時間順序等。小學寫作是在敘述一件事情,能夠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一種順序思維能力。例如學生寫日記,記述自己一天內做了的事情,學生會習慣性用時間順序詞語——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等詞來作為時間線索詞,這樣寫作結構就十分清晰明了。
3.1 鼓勵學生多閱讀。閱讀作為小學語文四大板塊之一,與寫作的關系也是緊密聯(lián)系的。閱讀的好處是使學生積累好詞好句,進而有可能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但是教師在關于讀書書目上一定要做好引導,盡量挑選適合小學學生階段閱讀的數(shù)目,例如《唐詩三百首》、《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等。學生閱讀得到的知識會經過轉化成為學生寫作時的素材,例如寫作關于母親的作文的時候,學生可引用句子“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或“百行孝為先”等句子,這些句子既點綴了文章,也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
3.2 鼓勵學生多觀察。觀察是寫作的第一步,也是素材積累辦法之一。教師對于觀察的引導,可結合日常生活。例如在利用一節(jié)課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把學生帶出課室去踏青,觀察大自然的美麗。課后布置寫作一篇文章,主題是關于發(fā)現(xiàn)大自然之美,題材不限。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人,所以看到的、思考的問題都不一樣。可能在踏青的時候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青草非常的綠色,也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花開了。這些都是屬于學生獨特的素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和所發(fā)現(xiàn)的“美麗”,并正確引導學生把這些素材變成可利用的寫作素材。
3.3 鼓勵學生多動筆。寫作的意思自然是要動筆寫,多寫多練成關鍵。作為小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寫日記或周記,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能夠多多接觸寫作,也能讓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日記的存在的意義是記錄生活,也能讓學生更深刻反省生活。除了日記或周記,教師也可以日常布置一些作文練習,不作主題要求,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旨在鼓勵學生多動筆,并拓展學生的寫作范圍。真正做到寫學生感興趣的作文,在一定意義上也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寫作課的興趣。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小學寫作訓練課上要足夠耐心,懂得循序漸進。在日常教學中,要從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狀況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寫作的耐心和信心。同時,教師要積極幫助學生發(fā)揮個性創(chuàng)作,而不是盲目定格學生的想象。最后作為學生,要想寫好文章,需要多讀多練,重在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