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玲玲
(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西坑畬族鎮民族學校 浙江 文成 325300)
閱讀是人類社會學習的一項重要活動、閱讀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閱讀還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生活學習中只要一提及閱讀,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語文閱讀,同時重視的也是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及現代“社會數學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僅僅具備語文閱讀能力的人們顯而易見其閱讀能力的不足,如人們弄不清身份證、郵政編碼、電話號碼等數字編碼的意義,看不懂股市走勢圖,讀不懂某些科技產品的使用說明書等等。由此表明,現代及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所具備的閱讀能力已不再只是語文閱讀能力,而是一種以語文閱讀能力為基礎,包括數學閱讀能力、科技閱讀能力等在內的綜合閱讀能力。因此,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提高數學閱讀能力,將數學閱讀進行到底顯得尤為重要。
興趣是閱讀的首要條件。說起數學課外閱讀,兩年前數學組教師曾對本校學生的數學課外讀物的閱讀量進行統計,答案驚人:0%。再者學生常常有這種感覺:語文課本是要讀、要背的,而數學課本是用來做題目的,“老師說翻開課本做一下第幾頁第幾題”時才需要打開數學課本,學生的感覺其實是日常經驗的積累——數學教師對教材的利用率顯然不高。如果上課時是借助多媒體呈現例題的,練習鞏固時又沒直接采用書上的習題,那么學生就有可能整節課都沒有翻開過課本。甚至一學期下來,教材上的某些例題和習題,學生一遍都沒讀過……針對這種現狀,數學教師該如何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呢?
1.1 要重視教材的閱讀。數學課本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是學生無聲的老師,還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主要來源。在數學教學實踐中,要求學生每天打開課本,將相關的例題和習題讀一讀,這樣不僅可以了解課本中的數學信息,還可以說一說:“例1在講哪個知識?例2呢?”“兩個例題有什么異同點?”“從例1到例3是怎樣一步一步難起來的?”……讀之后同伴間交流,就是一次簡單的整理回顧。讀課本,有時是預習,有時是復習,結合“讀”的過程,引導學生查漏補缺、梳理知識結構等。
例如: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課本了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學生自學前,教師可以出示如下問題和方法指導:(1)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2)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別有多大?并舉例說明。(3)一邊看書,一邊劃一劃、記一記。學生看書后,以小組交流和集體反饋的形式認識了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通過實物操作,經歷說一說、想一想、議一議、比一比等活動,深化了對常用體積單位的理解。學生根據閱讀所獲得的間接經驗,通過進一步交流和深入探究,經歷了認識體積單位的“形象——表象——抽象”的完整過程,增強學習的自信,提高閱讀數學課本的興趣。
1.2 要重視閱讀的延伸。要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僅利用課堂和課本上的材料是不夠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數學課外讀物(如數學科普、數學期刊、報紙等)作為他們長期的課外閱讀材料,久而久之,不僅開闊了學生的數學視野,還使數學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地引導學生讀一些數學課外讀物。
例如:在教學“圓”這一單元時,可以開展一次以圓為主題的閱讀活動,如《劉徽的“割圓術”》、《祖沖之對圓周率“π”的貢獻》、《圓周率小數點后一百位趣味記憶法》等,閱讀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多方面感知圓特有的屬性,感受圓特有的美,與此同時,也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歷史淵源,感受到古人的聰明智慧,提高學生的數學課外閱讀興趣。
伴隨著學生數學閱讀經驗不斷積累的同時,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如果從長遠的目標來看,在實際閱讀過程中該如何根據閱讀材料的特點和閱讀任務的不同,選擇合適的、符合其認知發展水平的閱讀策略呢?這仍需要教師適時地、科學地予以指導。
2.1 斟酌推敲法。一些數學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識,在閱讀時要一字一句,反復咀嚼,才能正確理解。因此在教學時需要對其中的重點、難點字詞進行反復地推敲,以幫助學生逐步弄清結論成立的條件,準確把握結論的內涵。
例如:《分數的基本性質》中“同時、相同的數、乘或除以”等重點詞的分析;再如:《可能性》中“一定、可能、不可能”的理解,都需要在具體的閱讀情境中讓學生反復的斟酌推敲,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學生心中的“為什么”。
2.2 融會貫通法。數學知識不是孤立存在的,新舊知識之間總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系,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融會貫通的。
例如:“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部分學生覺得面積計算公式很多,很容易混淆。于是,課上抓住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圖形動態變化的聯系,指導學生仔細觀查、閱讀其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深刻領會通用公式“(上底+下底)×高÷2”的普遍意義。通過這樣的閱讀學習,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就更深刻了,知識間的條理也更系統化了。
2.3 拐彎抹角法。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一些較為繁雜的問題,如果換一種角度去觀察,換一種思維去閱讀,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例如:著名的“狗跑了多遠”問題,如果把狗來回行走的路線當作一個無窮級數來求解,這就很難解答。假如轉換一下視角,先求甲、乙相遇時走了多少時間,即狗跑了相同的時間,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4 提綱挈領法。小學數學內容豐富而龐雜,在閱讀有些學習材料時,就需要根據閱讀的要求,抓住“綱領”,整體把握知識要點,然后再圍繞這一要點去逐一分析、理解其他的零散的“旁枝末節”。
例如:“數的整除”這一單元,由于概念比較多,而且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為了把零亂無序的知識整理成一個有序的知識網絡,復習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出貫穿單元始終的“整除”這一要點,把約數、倍數、合數、質數、分解質因數、奇數、偶數等知識重新進行梳理,使學生系統掌握了有關數的整除概念,弄清了概念間的聯系與區別。這樣既擴大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又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5 思辯明理法。數學與語文、科學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閱讀時,有些學習材料表面上看起來與數學毫不相干,但仔細閱讀之后會發現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深刻的數學道理。例如:《曹沖稱象》、《守株待兔》等故事,我們要求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再次去讀一讀、想一想。學生紛紛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得出了“石頭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等量是可以互相代換的”、“兔子再撞死在樹樁上的可能性很小”的結論。
閱讀應注重學、問、思、辯、行的結合,因此,讀在學習中不是孤立的行為,大家應該用整體和整合的眼光把讀與思、記、說、寫等練習有機結合起來,并堅持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1 邊讀邊思的習慣。“學而不思則罔”,在數學閱讀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閱讀提綱,會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思想方法邊讀邊思考,尤其對重難點內容要細細斟酌,探究知識的來龍去脈,體味數學語言的內涵。
3.2 邊讀邊記的習慣。“人的一切智慧財富都是與記憶聯系著的”,數學學習需要的記憶不是機械、重復,而是理解性、智慧性的記憶,是記術語、記特征、記本質屬性、方法規律。閱讀后開展有意義的記憶,會使學習不斷深入與延續。
3.3 邊讀邊說的習慣。“語言是思維的窗口”,培養閱讀能力有助于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數學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有利于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的平臺和情境,讓學生在質疑問難、激烈交流的過程中實現思維的碰撞。
3.4 邊讀邊寫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養成“寫”的習慣,會用數學語言、符號、圖表等來表達數學,如寫數學小論文、數學摘抄、數學閱讀日記等。
數學閱讀評價是指用可行的方法對閱讀的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進行描述和體驗的過程。在具體的評價操作中,我們充分利用每周一節課的“研究性學習”時間,舉行數學閱讀交流會、舉辦數學閱讀手抄報、編輯數學閱讀摘記集等活動,平時定期開展數學閱讀金點子評比和數學閱讀小博士評選等活動。評選的結果還及時發布在班級博客上,使學生在評價反饋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數學閱讀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也是那么趣味橫生,窺見了數學的別樣風情,真正將數學閱讀進行到底。最終要使數學閱讀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在日常教學中就必須重視學生的數學閱讀,使他們在閱讀中提高數學表達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真正讓每一位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當然,我們的研究才邁出一小步,諸如如何維持學生數學閱讀的興趣、如何處理數學閱讀與其他數學作業的關系等問題都有待以后進一步去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