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軍
(甘肅省隴南市馬街中心小學 甘肅 隴南 746021)
逆向思維,也稱求異思維,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說簡單點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打破固定的思維而另辟蹊徑的一種思維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相反面深入地進行探索,樹立新思想,創立新形象。小學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思維能力,學生才能適應日后復雜的學習和工作。逆向思維能力是一種很重要的思維方式,需要教師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培養學生建立健全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逆向思維的培養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的加以激發和引導,讓學生的思維有方向性的往逆向思維靠,在解答數學問題時會廣泛的用到這種思維方式,比如老師在教學生一個數學公式,時間*速度=路程,有一道題已知時間和路程,求速度,學生套用公式發現不可行,這個時候運用逆向思維,路程/時間=速度。逆向思維需要學生日積月累的習慣,需要老師正確的教學引導,才能使得這種思維方式成為以后學生解答數學問題的好幫手。
反向思維是讓學生用多樣的眼光看問題,就跟腦經急轉彎一樣,常規方法解決不了,就另辟蹊徑,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配合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比如著名的“農夫取蛋”的數學題,一農婦去市場賣雞蛋,第一次賣去全部雞蛋的一半又半個;第二次又賣去剩下雞蛋的一半又半個;第三次賣去前兩次賣后所剩下雞蛋的一半又半個,最后又賣去所剩下雞蛋的一半又半這時雞蛋恰好賣完,問農婦原有多少雞蛋?瑞士著名的數學家歐拉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別具一格的解法,利用反向思維,設第三次賣完后所剩(第四次賣去)的雞蛋為1+0.5,第三次賣去的雞蛋為(1+0.5)乘以2=3,第二次賣完后所剩雞蛋數應為:(3+0.5)乘以2=7(個),因此,農婦原有雞蛋數為:(7+0.5)乘以2=15(個),從而輕松的解答出了問題。
與常規思維不同,逆向思維是反過來思考問題,是用絕大多數人沒有想到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逆向思維去思考和處理問題,實際上就是以“出奇”去達到“制勝”,老師要善于引導突發奇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時候不要被問題所禁錮,而是用跳脫的思維看待問題,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法,因此,逆向思維的結果常常會令人大吃一驚,喜出望外,別有所得。
老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一些趣味小活動來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出一些趣味題,數學繞口令之類的,比如有一道趣味題是這樣的:有四個相同的瓶子,通過怎樣的方式擺放才能使得這四個瓶子之間的距離相等,這是一道逆向思維題,同學們在考慮這些題的時候,盡量的向逆向思維靠,正常的方法根本沒法使得四個瓶子相等,但是如果把瓶子倒過來呢?剛好使得瓶子之間的距離是一樣的,從而解決了問題。古時候曹沖稱象的例子就是典型的逆向思維的例子,大象體積笨拙,直接秤行不通,聰明的曹沖想到用刻船畫線的方法用等量的容易測量的物體代替大象的重量,從而輕松秤出了大象的體重。逆向思維是很需要我們的思維靈活度的,多練習逆向思維解題,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父母要在孩子的生活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父母的教育對于學生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父母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都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考慮問題的方式,所以在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來鍛煉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比如有的孩子在家里不好好寫作業,爸爸跟孩子說:“咱們換個身份,我來寫作業,你來檢查好不好”,孩子肯定一口答應,然后在檢查的時候會很認真的一遍遍算,生怕錯過爸爸的把柄,這就是生活中運用逆向思維的例子。
逆向思維是數學邏輯思維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思維方式,生活中許多事都是通過逆向思維解決的,培養小學數學逆向思維能力是明確的教學制度。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獨特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新能力,打造學生自由和獨立,培養學生建立健全的數學邏輯思維。小學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階段,小學數學也是思想啟蒙的重要學科,培養學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思維方式的培養最為重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思考方法才能應付未來更為復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