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錦育
(福建省德化第五中學 福建 德化 362500)
實驗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教師操作的演示實驗,另一類是學生自主操作的實驗。在演示實驗中,教師往往會通過規范的操作給學生進行最直接的示范,同時還需要將一些實驗現象以最明顯而直白的姿態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教師適當予以引導,然后安排學生進行自主操作,并在操作中發現物理認識。筆者認為,在這兩類實驗之外,還有一類隨堂實驗,它不像上述兩類實驗那么正式,它一般是根據教學的需要展示在學生面前,這種實驗可以是教師完成,也可以是學生完成,當然在更多的時候是由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物理規律往往具有很強的普適性,如果某個知識點的講解我們只安排一個實驗,則很難讓學生產生深刻的認識。教師應該多方位地開展實驗,為學生的認知建構提供更加豐富而直觀的感性素材,由此讓學生獲取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比如,有關靜摩擦力的存在問題,教師一般會演示“筷子提米”這個實驗,實驗現象的確能夠有效激起學生的探索興趣,但是如果我們就指望這一個實驗就讓學生理解靜摩擦力的存在,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應該開展隨堂實驗,讓學生參與一個奇妙的“拔河”游戲,一把長刻度尺的兩端分別架在兩個學生的手指上,然后讓兩個學生嘗試用手指“搭”著這把尺子往后退,看誰能夠將尺子拉過去。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將直接體會到靜摩擦力的存在,這也能讓學生對靜摩擦形成較為深刻的認識。
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當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由于觀察能力是學生在學習當中的必備技巧,所以教師要通過利用實踐性的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的抽象性思維,使學生在觀察的過程當中對數據進行科學的處理和收集,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還能夠充分的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實驗結果,并且從實驗結果當中深刻認識實驗的真理。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物態變化”這一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干冰與二氧化碳氣體作對比,通過對水進行加熱,了解水的變化。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也會認真的觀察。教師引導學生探討,容器內溫度上升小氣泡的數量會增多,這一現象的形成原因,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水會產生氣泡。并且在生成氣泡一段時間之后,再對水的質量進行測量,會發現水的質量變小,學生就會探究水變成氣泡會生成什么,使學生能夠在分析的過程當中更好的學會探索,強化學生對物態變化的認知能力,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提升學生在實驗中的核心素養。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物理實驗教學就不能局限于實驗本身,教師還要深度挖掘隱含在實驗之中的潛在價值。比如在很多物理實驗中,都包括大量的方法性和思想性極強的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驗之余做好總結和提煉,以便讓學生對此形成深度而有效的認識。比如,有關“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實驗中,學生就需要采用控制變量法來設計實驗,并在實驗過程中形成理解,教師務必要和學生總結控制變量法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意義,并且要明確在什么場合下使用這種方法。
探究精神和質疑意識應該是隱藏在物理實驗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在物理實驗中,如果教師將每一個實驗細節都計劃得非常周詳,學生只要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就能收獲預期的結果,看似效率得到提升,其實在這樣的情形下,學生沒有任何自主發揮的空間。真正的實驗探究應該充滿著未知和懸念,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還實驗以本來面貌,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展開研究和探索,學生必然會在實驗的過程中面對各種各樣原生態的問題。這些問題必然會激活學生的質疑意識,同時也必然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以更加靈動的智慧來展開物理分析和研究,從而對科學探究形成透徹而深入的感悟。此外,學生的實驗過程必然還會涉及小組合作學習,他們以此為平臺將學會如何與同伴進行合作研討,這也是一項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技能,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需要教師以實驗教學為平臺來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進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結合上述內容我們能夠總結得出,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物理實驗中的奧秘,通過觀察實驗觀象與動手操作來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使學生深入了解物理知識內涵,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教師必須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教師才能有針對性的調整教學計劃,取得良好的師生互動教學效果,進而強化學生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