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祝
(福建省永春美嶺中學 福建 永春 362618)
教師在高中階段展開教學的過程中,發現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所以教師開始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模式,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而經過觀察發現,當前在化學教學中,部分教師開始采取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即“支架式”教學模式。這里教學方法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在當前的化學教學中,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但是總體而言,當前很多化學教師對這一教學模式不甚了解,所以接下來我們將對這一具體模式展開探討。
根據相關的定義,“支架式教學”就是說教師需要為學習者建構出一種對支持理解的概念框架,那么在框架中的概念,可以幫助學生們進一步理解相關的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其實源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以學生為中心,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目標,通過不斷的提示以及引導,讓學生循著支架,一步一步進行發展與提升。
其實就目前高中教學而言,很多教師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培養,將重點放在了理論知識層面,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得到提升,而“支架式”教學模式則完美解決了當前的問題,注重,發揮學生的課堂主人翁地位,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其能力培養。
2.1 圍繞主題,建立概念框架。理論是實踐的前提,所以在進行相關的學習之前,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的化學理論知識,只有在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之后,學生才能夠開展自主化學實驗,所以,教師首先明確本堂課的教學主題,根據主題設計相關的教學環節,幫助學生捋清教學概念,建立相關的知識框架體系。因為很多學生其實在以前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并沒有打好基礎,所以他們對于基礎概念的掌握并不深刻,所以教師首先需要先強化學生的知識概念體系。
2.2 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要想得到能力的提升,最關鍵的在于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所以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比如在進行概念攝入之后,教師可以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并且做出解答。同時,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完全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思考,教師在這過程中可以進行相關的引導,讓學生找準思考方向,根據已學的化學概念,不斷進行深化研究。
2.3 獨立操作,理論結合實踐。之前我們已經提到了化學這一學科比主要以實驗為基礎,所以在學習相關知識時,學生們必須要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通過實驗操作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比如在高中階段,學生們會學習有關離子反應的內容,那么,教師首先需要為學生介紹電解質的概念以及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然后根據學生之前對相關知識的了解,讓學生利用相關實驗得出離子方程式。同時利用BaCl2溶液、Na2SO4溶液、Na2CO3溶液等溶液進行實驗操作,幫助學生順利總結出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
2.4 協商討論,小組交流探討。在進行了相關的操作之后,為了保證學生們的認知,全面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班級成員劃分小組,在小組間展開討論,分享自己的實驗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互相交流,引起思維碰撞,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學習與理解。因為我們知道當學生獨立操作某些實驗時,由于認知的不同,以及操作過程所采用的方法不同,最后得出的結論也可能存在差異,那么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們可以根據這種差異進行反復實驗,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且學生獨立自主思考,可能會出現一些片面化的觀點,但是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就能夠更加全面正確的分析相關化學概念,完成對相關化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促成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與理解。
2.5 交流評價,驗證學習效果。在完成相關的知識學習時,最后的一大環節在于效果評價,也就是說,學生首先需要根據自己對相關知識的掌握進行自我評價,然后在小組內,小組成員可以進行成員互評,比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某位成員對小組所做出的貢獻。最后教師在進行相關評價,論述學生在這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表現的亮點,讓學生可以更加理性地進行思考,以便于學生在下一次的學習或者實驗操作中吸取教訓。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支架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學質量,讓當前的教學更加有序進行。而化學學科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需要學生們不斷進行知識的掌握與吸收,所以很多時候,當教師發現學生無法進行相關知識攝入時,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教學模式幫助教師學生建立相關框架概念,達到高效學習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