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振
(江蘇省泰興市濟川初級中學 江蘇 泰興 225400)
近些年來,全國高考模式正在逐漸改革,3+X模式已經逐步呈現出被其他模式取代的趨勢。江蘇省目前采用“3+1+2”模式,以江蘇省考生高考學科選擇來看,95%以上的考生在考試科目選擇上,多以生物、物理、地理學科為主,這就導致了化學學科人才的減少。據調查,這些學生不選擇化學科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在初中化學課上覺得化學太死板,缺少深入研究的動力。針對這一情況,我省部分地區中學在化學教學方面進行大膽改革,就我校初中化學教學,以實驗創新作為新視角進行解析。
在我國,化學學科的初始教育是從初中開始的,初中的化學教學是化學學科的基礎教育,主要課程是以教受學生首先了解基礎的化學元素以及常規的化學實驗,常規的化學等式等。至于化學實驗,幾乎僅限于理論教學,實驗創新更是無從談起。正是目前這種應試教育導致學生們對化學這門課程的興趣不高,進而導致學生在升入高中后對化學的興趣不濃厚,在報考大學時,很少選擇化學相關專業。針對目前這種教育現狀,我校初中化學教學進行了改革,現將改革的措施與成果做如下分析。
2.1 教育、學習思想的改革分析。教師教育思想的改革:首先要對化學課程的教學老師進行教育思想改革。在注重傳統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思維模式創新,增加學生的化學實驗課程,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教學實驗,要主動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實驗。學生的自身興趣培養改革:作為學生自身,老師在課內以及課外要積極的調動學生對于化學這門課程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興趣,不能以填鴨式、應付式作為培養學生興趣的手段。應該是根據不同學生的愛好以及特長進行針對性的培養,不僅僅是在課上由老師們挖掘學生的喜好,在課下,家長們也應該積極的參與對孩子們的化學興趣培養進行引導。
2.2 教材內容的改革分析。根據改革后的教學課程,選定合適的新型教材[1]。如果現有的初中化學教材不能適應新型的化學教學需要,可以根據教學模式訂修教材。目前江蘇省泰州地區的化學教材不同于全國初中化學教材。江蘇省泰州地區初中化學教材,與傳統的初中化學教材相比,其特點是在不失去傳統教材理論基礎上的同時,增強了許多新的板塊,例如:以溶液的堿性課題為例。傳統的化學教材,僅僅是介紹溶液的堿性以及堿性的特征。而江蘇省泰州地區的初中化學教材則在明確的教學課程的主題情況下,增加了趣味性以及開拓性,同樣是以溶液的堿性課程為例,泰州地區初中化學教材,不再是單純的介紹堿性溶液的定義,讓學生們去進行死記硬背,而是采取趣味性的介紹了什么是堿性溶液,以及對堿性溶液的拓展,拓展到與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各個方面[2]。在介紹堿性溶液后,不再要求學生們對堿性溶液的定義進行死記硬背,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提問,例如:在你的生活中,身邊的那些溶液是屬于堿性溶液?他們有哪些特點?等等。
2.3 教學實驗以及創新的解析。傳統的初中化學教材,往往是應試教科書式教材,直接在教材上告訴學生們如何操作,結果是什么,這樣的化學實驗,不僅乏味,更加無法引起學生們對化學實驗的興趣[3]。所以,在泰州地區的初中化學教材上,化學實驗板塊中已經刪除了傳統化學實驗教學,而是大膽的設置疑問,讓學生們放手去親自進行化學實驗的操作,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不僅如此,為了避免的學生在化學實驗中出現危險,泰州地區的初中化學教材,刪除了繁瑣的化學實驗,以及繁瑣的化學儀器使用[4]。而是增加了綠色的、簡約、微型化學實驗,這樣不僅保證了學生的安全,還能夠增強學生動手操作的意識,以及培養了學生創作意識,例如:我校初中化學教材關于增加了關于自制酸堿溶液試紙的制作,增加了學生的創作興趣培養。
2.4 學生成立化學實驗研究創新小組。目前泰州地區初中化學教學試點改革單位,以學校班級為單位,每個班將學生分成幾個化學實驗研究小組,在完成常規課堂教學試驗后,開展創新型“課題”實驗,小組學生成員之間每學期定期上報化學實驗研究計劃,經過老師研究批準后,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實驗,這樣不僅鼓勵激發了學生們的創新意識,還增強了學生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2.5 教學成果解析。江蘇泰州地區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試點改革后,經過一階段的教學,通過成果驗收,學生們的化學成績,以及對化學學科的愛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據不完全統計,在進行的全國初中化學實驗操作比賽中,泰州地區初中學生包攬了第一名以及第二名。在進行的全國初中化學知識競賽中,泰州地區初中學生摘攬全部獎項。在泰州地區進行的理科學科興趣調查問卷中,化學學科的興趣愛好,人數比例由原來的9%上升到27%。這些數據表明,江蘇省泰州地區初中化學實驗改革創新所取得的成果是可觀的。
化學這門學科,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其主要意義是以實驗為主。因此,在對于化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是實驗創新作為主導,輔助理論知識教學,單純的應試死記硬背化學理論,是不能夠激發學生們對化學這門學科產生興趣的。江蘇泰州地區化學實驗教學創新,這種新興的教學模式,開辟了現階段初中化學教學的改革,值得進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