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新疆博樂市第八中學 新疆 博州 833400)
信息技術用于教學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和外部環境,不是單一、乏味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刺激。這對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通過大量的科學的實驗證實:人們在學習時,通過視覺感官獲得的知識占33%、聽覺占11%、嗅覺占3.5%、觸覺占1.5%、味覺占1%。我們可以看出:在所有感知器官中,視覺和聽覺在學習中占的比例是最大的。這些數據告訴我們:運用視聽結合的信息技術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如果能較好地應用到音樂教學中,對音樂教學效率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課堂教學效果也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信息技術用于音樂教學,能清晰地展示各種抽象的、深奧的音樂理論知識,能展示和播放各種圖形、圖像、聲音,并可以反復予以再現,使音樂教學更加形象、生動,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并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為,興趣、愛好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原始動力。比如在教學《我和我的祖國》的時候,在講授第一課時時,首先用多媒體播放祖國的大好河山/名勝古跡的錄像,這會帶給學生們無比震撼的試聽享受。也通過多媒體的方式拉近了學生和音樂之間的距離,增加了無限的親切感。讓整個課堂的教學環境中充滿動感和萌發出情不自禁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參加活動的強烈愿望。例如,欣賞《川江船夫號子》。歌曲是千百年來川江的船夫在不斷與川江水搏戰而產生的,歌曲節奏變化明顯,曲調時而抒情悠揚,時而緊張激烈的變化,表現了勞動人民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樂觀精神,還有高度的智慧。由于現在學生生活環境優越、生活經驗少,他們難以想象川江的船夫是怎樣拼著性命與驚濤駭浪搏戰的情景的,想象不到體會便不夠深入,會影響到他們欣賞的興趣和效果。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技術,我讓同學們親眼見到和真實感受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與創造。俗話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當同學們看到矗立在江邊的布滿深深纖痕的巨石時,他們了解到它是千百年來船夫與川江進行了無數次的戰斗而形成的痕跡時,有誰不為這奇跡而驚嘆?當同學們看到水流湍急的險灘、川江船夫與驚濤駭浪進行著驚心動魄的搏戰的真實情景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會轟然的震動:原來蜀道真的那么難行!生活那么艱辛!勞動人民的力量這么偉大!在烘托的氛圍中感受作曲家創作的思路和靈感,體會音樂帶來的試聽沖擊。
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討論法、欣賞法、情境法等,從教學手段來看,更多的還是傳統的“口傳身授”。而將信息技術引入音樂教育促進了音樂教育改革,各種反映時代特征的音樂教學方法應運而生,豐富了音樂教育的方法手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內容呈現,便捷自如;利用實物投影儀或視頻展示臺,教學過程中先呈現了出歌單、樂譜或其他內容都可以便捷自如地放大或縮小投影到大屏幕上,既節時省力,又形象準確;(2)媒體組合,靈活自由;利用信息技術能將欣賞作品的相關的說明文字、解說語言、背景影像、音樂作品等自由組合,靈活編排。(3)隨境創設,形象直觀;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音樂。
傳統的觀念認為音樂課不重要,在學校里要么被其他課程代替,要么上成簡單的唱歌課,教師只是口頭講授,學生死板地接受,還有就是學生專注于文化課,很少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課中。因此,必須更新學校師生教學理念,明確音樂在素質教學中的重要性,發揮基于網絡的音樂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獨特育人效果。學會用拿慣了粉筆的手點鼠標,用寫慣了教案的手制課件,把多年習慣的一支粉筆寫古今、一塊黑板種春秋的傳統做法,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代替,使用現代化的智能工具,用超前的行動引導學生,使他們在接受教育的同時感受時代的腳步。
總之,在當今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應該學會使用信息資源輔助教學,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效果,更新教學理念,采取切實策略,讓學生既能感受到音樂的精髓,又能在輕松的氣氛中學會音樂的知識、理念與唱法,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