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月姣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浦陽鎮中心幼兒園 浙江 杭州 311201)
涂鴉是幼兒沒有繪畫構思和目的,以游戲的形式隨意進行劃線的活動。大約在一歲半左右,孩子開始用筆在紙上、墻上、地上隨意涂鴉。一般要持續到三、四歲。2.5—3.5歲的托班孩子正處于繪畫階段中的涂鴉期,他們的繪畫呈現出顯著的涂鴉特征,盡管涂鴉在成人看來是無意義的、混亂的線條,但孩子卻樂于在其中表現自己,對于他們來說,自主涂鴉就是一種快樂的游戲。對這種現象家長和幼兒園都有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家長期望孩子能盡早地畫出具體的形象,幼兒園也希望孩子能涂涂畫畫得好一些,給家長一個交代,因此出現了種種不利于幼兒涂鴉能力發展的做法。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用成人眼光來審視幼兒畫,總認為幼兒的畫不美觀,指出幼兒畫的不足和毛病,進而采用成人的畫法教幼兒畫畫,或者不厭其煩地要求幼兒照著范畫進行臨摹。有的成人甚至還會在幼兒面前對他們的畫進行比較,這些對幼兒的成長都是極其不利的。涂鴉期是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重要關鍵期,涂鴉是幼兒自我表現的開始,在這個時期開展好幼兒美術活動至關重要。
孩子身體的成長有一個過程,那么,涂鴉也有過程。隨著孩子手臂動作的發展、神經系統的發育,手、眼、腦的逐步協調,涂鴉也隨之發展變化,2.5—3.5歲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已能從大圓圈、亂線條的復雜動作轉化到小圓圈的細膩動作,他們已逐漸進入命名階段,這種命名涂鴉并非是先想好主題再涂畫,而是看到所畫的符號像什么就賦予它相應的含義。涂鴉畫的命名是其思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志,這表明幼兒已經由動覺的滿足為基本動機轉變為對畫面形象的興趣。這時作為成人既要做旁觀者,又要創設適合條件,組織引導幼兒進行美術活動。
涂鴉期的幼兒畫中那份真摯、樸實、夸張、稚拙的美發乎天性,也是一些大師努力追求的自然美,但要讓那些自然純真的涂鴉發展成為一幅幅好的作品,我們還真得為“小畫家們”創造良好的條件才行,千萬不能“因其涂鴉,而任其涂鴉。”忽視這一時期繪畫教育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也不能違背其自生成、自發展的規律,采取強制性的教育干預。
3.1 解讀涂鴉作品,激發興趣。繪畫作品是幼兒表現內心世界的載體,是幼兒表達情感的特殊語言,傾聽這種語言,是教師了解幼兒、幫助幼兒發展的途徑。每當孩子們畫好畫后,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賞和評價他們的作品,從畫中去發現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鼓勵幼兒大膽地進行涂鴉,為幼兒的涂鴉活動創設寬松的、愉悅的氛圍。
例1:好朋友(小沫四歲)
小沫口述:我畫的是我和我的好朋友小朱朱,沒有頭發的是我,男生的頭發都是短短的,小朱朱是女孩子,她的頭發比我長,我們兩個是手拉手一起到海山公園去玩,爸爸媽媽不在,我是男孩子應該照顧女孩子的。小沫是個很調皮的小男孩,在我的眼中小沫是個“大老粗”,可是當小沫給小朋友講這幅畫的時候,我感覺一下子看到了小沫的另一面,覺得小沫一下子長大了許多,象一個小小男子漢。我很感動小沫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
例2:(豆豆4歲)
豆豆口述:《老師去上班》汽車開在馬路上,車子是南海學校的大車,我和戎老師、梅老師都坐在車上,眼睛看著前面,她們是去幼兒園上班。那天的天氣真好呀,空氣也很新鮮,太陽公公和它的孩子都在天上。從畫中,我看到了孩子明銳的觀察力,也感受到孩子對自己老師的關注。
孩子在涂涂畫畫的時候并不是無意識的,通過繪畫我們能了解孩子的另一面,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所表現的不是一個題目,而是一種心情,作為成人要從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想象,解讀孩子的作品。
3.2 創設情景,讓涂鴉樂此不疲。托班幼兒剛開始接觸美術活動,會顯得比較的拘謹,我們常會看到孩子繪畫時不敢下筆,盡管老師一再得鼓勵孩子大膽地畫,孩子還是會畫得很小,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嘗試在繪畫活動中創設一定的情景,并讓情景貫穿整個繪畫過程。幼兒身處情景中同時扮演某種角色,在情景所渲染的氣氛感染下會自然地改變一些心理狀態。
例如《我敢畫》,這個活動目標就是要求幼兒依據故事情節大膽作畫,克服膽怯心理。活動的開始,大家一塊兒玩音樂游戲《小兔和狼》。幼兒扮演小兔,游戲既活躍了氣氛,也使幼兒自然地進入到情景中。接下去教師延續情景:“大灰狼要吃小兔子,怎么辦呢?”孩子們提出要用大石頭砸死大灰狼,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幼兒這時已經非常投入情景了,他們把自己當作了小兔。在回答時很大膽,聲音響亮,語氣堅定,表現出對大灰狼的憎恨。教師抓住時機,提出:“我們來畫大石頭吧,畫得大,畫得多,將一張紙全都畫滿。”幼兒在情景的激勵下已經開始躍躍欲試了,我們特別觀察了一下平時繪畫不敢下筆的幼兒,竟也能很大膽地動筆了,那完全是因為他們已經忘了這是在畫畫,忘了對畫畫的膽怯,他們一心只想著“做”大石頭打大灰狼呢。我們還給幼兒提供了八開大作業紙,讓他們更加大膽地作畫。既然是繪畫那也應該有技能上的要求,我們依然用情景的口吻提出:“大石頭要又大又重才行,所以涂顏色時要涂滿,可不能讓石頭上有縫隙。”這樣的一句話,讓幼兒在涂色時特別仔細,都在盡量地涂滿,他們生怕自己的大石頭不夠重砸不死大灰狼。與此同時還是用情景的口吻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大石頭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你想用什么形狀和顏色的大石頭去砸大灰狼呢?”于是,幼兒的作業紙上出現了各種形狀顏色的“大石頭”,有三角的、有方的、有不規則的……顏色也各有不同。活動的最后,一教師扮演大灰狼出現在教室里,幼兒用“大石頭”去砸,直到大灰狼跑了。
類似這樣的活動,還有《小花貓的胡須》、《魚兒水中游》、《筑籬笆》,《媽媽的頭發》……每次活動,幼兒都得到大膽自信的情感體驗,在活動中獲得了無究的樂趣,漸漸地克服了膽怯的心理。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輕輕松松地完成了作品,體會了繪畫過程的愉悅。例如:
3.3 習得技能,為涂鴉做準備。
(1)合理選材,掌握技能。2.5—3.5歲的托班幼兒已經進入到以手腕旋轉為主的涂鴉動作,因此畫面也會出現復雜的渦狀形和大小不等的近似于圓形和矩形輪廓的線條,而且線條較流暢、有力。這時,教師應順應幼兒的能力發展,設計一些以圓形為主的涂鴉活動,加強手部小肌肉運動和手、手腕運動靈活性的訓練。同時,還要考慮到這時幼兒大腦對圖形的認知和表象加工能力也開始發展,不再滿足以往涂涂畫畫的經驗,表達客觀形象的欲望開始增強,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加強培養幼兒的感知能力,讓幼兒體驗不同的涂鴉方法,進一步增強畫畫的信心和興趣。例如《大家一起喝果汁》《讓閃電來得更猛烈一些吧》《馬桶里的便便》《水龍頭噴水了》《爸爸的香煙》等等練習畫渦狀形線和圓形的線條。除了涂涂畫畫以外,我們還嘗試刷、滾、印、噴、吹等多種活動形式。如:提供給孩子排刷、牙刷等材料讓幼兒刷畫;提供汽車、彈子等材料讓幼兒滾畫;提供噴壺、水槍、針筒讓幼兒噴畫;提供蔬菜頭、樹葉、瓶蓋等材料讓幼兒印畫;提供吸管等材料讓幼兒吹畫……正是在這樣一次次有趣的美術活動中,孩子們的繪畫技能不知不覺地積累了起來。
(2)啟發想象,師幼共“涂”。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系統發育逐漸完善,孩子的涂鴉有了進一步提高。成人要注意引導幼兒發現所畫的雜亂線條、不規矩的線圈中所隱藏的形象,使幼兒逐步將所劃的隨意線與生活中熟悉的物體相聯系。其一,成人可以與幼兒一起玩發現游戲,共同說一說他們畫的簡單點、線、形“象見過的什么東西?”幼兒在說的過程中,形象思維會逐步得到了發展,繪畫的目的性會逐步增強。其二,成人可以與幼兒一起添畫,在添畫前,要先問一問幼兒畫的是什么?畫的還象什么?然后和幼兒一起玩添畫游戲,在孩子畫的線或線圈上順勢添畫一筆、兩筆,使所畫的雜亂的線條,有一定象征的意義,或是某物體的近似簡形。通過添畫游戲幫助幼兒縮短了圖象與真實物體的距離,可以使幼兒的繪畫活動充滿情趣。
3.4 滿足需求,區域中“涂”。以往的繪畫活動往往是以集體活動的形式開展,幼兒的活動時間有限,孩子往往不能盡興。有時孩子有活動的愿望,但是因為老師沒有提供活動的場地與材料而無法活動。現在我們嘗試利用室內、室外的環境開設涂鴉區,給孩子創造一個相對屬于自己的繪畫天地,使孩子能經常接觸到繪畫的工具材料。我們提供給孩子大張的紙、大面的墻、大號的筆、大量的顏料,并把紙固定起來,便于孩子自由、隨意、盡情地涂畫。例如,在桌上鋪一整張的紙,讓孩子《做花布》;在走廊上留出一長面瓷磚墻,讓孩子《刷墻壁》;在地上鋪滿報紙,讓孩子《漆地板》……活動中孩子是無拘無束的,盡可以走來走去,揮動手臂這兒涂涂那兒刷刷,感受自己駕馭畫筆所創造的奇麗成果,體會繪畫的樂趣。
3.5 展示涂鴉作品,持續興趣。為幼兒創設展示作品的條件,這是對幼兒作品的肯定。可以利用教室、走廊、臥室的墻壁,自制畫冊、數碼相冊來展示幼兒的涂鴉作品。遵循面對全體的原則,盡可能多的展示每個孩子的涂鴉作品。同時對作品的評價要選擇適當時機,抓住教育的發展點進行整體評價,要從構思是否新穎獨特、想象是否奇妙、畫面是否豐滿等方面入手,找出每張作品中的優點加以肯定。不要多地在色彩、線條、構圖方面去評價幼兒的涂鴉作品,那是成人的美術作品評價的框框。
還可以讓幼兒評價自己、同伴的作品,通過口頭表揚、發放小紅花、獎狀來激勵孩子們積極地參加涂鴉的藝術創作活動,使孩子從涂鴉中得到肯定,增強自信心,持續對參與涂鴉活動的興趣。
涂鴉畫的美是需要我們成人,用特別的眼光全方位多層次的賞識的。稚拙是一種美,殘缺是一種美,抽象也是一種美,自由更是一種美,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幼兒涂鴉畫是那樣的可愛。
所以從現在開始,讓孩子盡情地涂鴉吧,讓孩子踏入自由遐想的繪畫藝術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