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英
(寧夏靈武市第三幼兒園 寧夏 銀川 751400)
早期閱讀是指學前兒童通過圖畫書(圖夾文圖畫書)的閱讀或成人生動形象的朗讀,學習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度,并獲得前閱讀、前書寫和前識字的經驗,達到語言、思維和想象個性等協同發展的過程。早期閱讀大多數是以圖文結合,情節與情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畫面之間前后有聯系,便于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圖畫的意思。新《綱要》在語言教育的目標中提出要“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書寫技能。”由此可見,幼兒園開展早期閱讀活動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早期閱讀能力培養是一件復雜、系統和高難度的教育工程。0-6歲的兒童嬌嫩、柔小,如果不能遵循其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特點進行科學施教,勢必會造成“傷筋斷骨”,抹殺幼兒學習興趣、摧殘幼兒心靈的后果。這也是學前教育界一直不愿旗幟鮮明的倡導早期閱讀而顯得保守的根本原因。可是早期閱讀可以幫助幼兒盡早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幼兒的視野,啟迪幼兒的智慧,陶冶幼兒的性情,還可以讓幼兒借助早期閱讀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生活經驗、表現親身體驗、表達個性情感。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從中班就開始出現違背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的“幼兒教育小學化”行為,這一行為危害到幼兒的成長和幼兒教育的健康發展。本地區家長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害怕自己的孩子上小學自己輔導不了,孩子學習有困難,從中班就極力的要求老師對幼兒進行識字、寫字、算數等教學內容,這是思想上的嚴重“小學化”。而很多民辦幼兒園為了吸引生源,投家長所好,將這些“小學化”教學內容在中班幼兒的主題教育活動中進行滲透,從而名正言順地走上幼兒教育小學化之路。恰恰是這樣,讓幼兒在幼兒時期就失去了閱讀的興趣和閱讀的能力。早期閱讀的本質要求就是“潤物細無聲”,從而達到“教育無痕”的教育效果。任何良好的愿望如果不能遵循科學的精神和教學藝術的話,都會摧殘孩子快樂的童年,“教育無痕”就是一種“教者有心,學者無意的”教育,是一種教孩子學說話的教育。那么,如何在防小學化傾向下對中班幼兒開展教育無痕的早期閱讀活動呢?
1.1 案例描述。本班利用早晨入園和區角活動時間嘗試讓幼兒獨自選擇圖書開展早期閱讀活動,觀察本班幼兒(中班)早期閱讀活動情況,結果發現:幼兒在圖書角里閱讀比在桌面上閱讀堅持的時間多一些;看文字少的圖畫書比文字多的故事書堅持的時間多一些;幼兒在閱讀區翻看圖書更換的頻率很高,隨看隨換。
1.2 采取措施。
(1)生活中教,環境中學。生活實踐是幼兒閱讀的最好課堂。根據幼兒興趣愛好創設班級環境,讓閱讀內容滲透與環境,讓閱讀興趣融入與環境。例如十月班級主題教育是《祖國媽媽我愛你》,班級環境創設圍繞國旗、天安門、生日蛋糕等進行布置。所有的作品來自幼兒自己的繪畫、手工制作、以及收集的剪貼畫等。陳鶴琴強調:“教學中應注重兒童直接經驗的掌握,教師應積極地鼓勵兒童去實踐,去獲得直接經驗。”幼兒參與班級環境創設,在做做、畫畫、剪剪、說說中講述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體現主題活動的教育無恒。
(2)教師或家長的適時介入,參與幼兒講述活動當中,滲透語言游戲,玩“句子變胖的游戲”,鼓勵幼兒將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融入游戲中,促使幼兒的語言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時間更加靈活。例如圍繞“國旗”引導幼兒玩句子變胖的游戲,“紅紅的國旗”,“紅紅的國旗身上天”,“我們唱著國歌,紅紅的國旗身上天。”在教師與家長的適時介入中引導幼兒學會玩語言游戲,在游戲中學會閱讀,在無形中滲透體現教育無恒。
2.1 案例描述。在活動中,發現幼兒一個人閱讀的興趣不高,他們喜歡邊看邊說,喜歡在交流中和他人分享自己看到的內容,并且可以立即聯系到生活中的某一時刻場景,邊說邊玩。如果沒有人和他們分享,就會翻的很快,看完了也不知道看的是什么。
2.2 采取措施及反思。
(1)在一日活動中定時和不定時的安排一些閱讀時間,可以讓幼兒隨時閱讀、自由閱讀。例如:晨間來園或離園時間,提供開放的活動時間引導幼兒自由的地與同伴相互欣賞圖書角里的各種圖書;區域活動教師指導閱讀區的幼兒翻看圖書,學會讀圖,學習根據圖片前后之間的聯系進行故事創編;課余時間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圖書,拋出故事的經典部分,激勵幼兒到圖書角翻閱圖書尋找答案,讓幼兒在相互交流中自由創編,創造一個幼兒敢想、敢說、愿意說的機會,體現教育無痕。
(2)抓住中班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幼兒閱讀的游戲繪本、立體圖畫書、觸摸圖畫書等等,引導幼兒在撫摸、感知、猜測中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同時為幼兒創設自由閱讀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例如設置“我們和它做朋友”、“我們和它聊聊天”、“我們聽它講故事”等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為幼兒提供內容豐富的幼兒讀物,引導幼兒自由選擇閱讀伙伴分享閱讀內容和閱讀樂趣,體現教育無痕。
(3)幼兒的閱讀離不開家長的密切配合。根據中班幼兒語言發展的需要開展親子共讀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共同閱讀一本書,在分享交流中,產生思維碰撞形成共鳴,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加親子感情。根據親子活動的逐步深入及幼兒閱讀能力的提升,指導家長學會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逐步培養幼兒獨立閱讀的能力,在親子陪伴和濃厚的閱讀氛圍中體現教育無痕。
3.1 案例描述。為了讓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本班利用早餐前、離園前時間開展詩歌、兒歌、講故事等形式比賽,為孩子們搭建一個展示舞臺,教師和家長共同為幼兒準備道具,激勵幼兒參與表演的欲望,經過兩周的時間,發現幼兒只是將學過的詩歌、兒歌和故事以記憶的形式呈現,不會觀察圖片,創編故事。
3.2 采取措施。
(1)不以孤立地認識封面認識故事、兒歌名稱為前提,而以培養興趣為主,讓幼兒在享受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積累圖片與漢字對應學習識字。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幼兒園開展早期閱讀活動,閱讀興趣的培養是體現教育無恒的關鍵。
(2)鼓勵家長在家里,開展一對一的親子閱讀圖畫書,學會“讀圖”,容許幼兒胡說八道,天馬行空的創想,同時規定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段內必須進行閱讀活動,形成閱讀習慣,逐漸培養閱讀能力。讓幼兒在規則意識當中開展早期閱讀活動,體現教育無痕。
(3)增加手指游戲、猜謎語、趣味兒歌繪畫、音樂游戲、體育游戲等等活動,豐富幼兒早期閱讀的活動形式,讓幼兒在閱讀中得到多元的知識與多元的情感經驗,體現閱讀技巧的教育無恒。陳鶴琴說:“‘活教育’的課程是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學習。”培養中班幼兒的閱讀習慣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過程,作為教師或家長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追求功利,讓幼兒走進大自然、大社會在玩的過程中閱讀。閱讀是伴隨幼兒成長的,所以對幼兒進行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正確理解早期閱讀的意義,合理規劃讓幼兒能夠通過閱讀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并在不斷的閱讀過程中開拓視野,啟迪智慧。最后就是堅持,在閱讀的路上最難的就是堅持,只要我們堅持,閱讀的種子就一定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發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