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瑫 肇慶學院
目前教育現代化的迅猛發展,教育技術實踐能力已成為教師教育水平、教師專業能力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解讀教育部關于印發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中,文件指出教師如何利用教育技術手段促進課程改革,并提出明確規定,旨在推進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基礎上,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筆者通過2年來對幾千名地方中小學教師的調研,總結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實踐能力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部分針對性策略。
1.1994 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簡稱AECT)對教育技術作了全新的定義: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for learning.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1998年我國學者南國農先生有關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現代教育技術就是運用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最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2.教育技術實踐能力是指在教與學的實踐中,所設計的系統化的信息技術設施與條件,即實現教學信息呈現于教學資源共享、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和寫作討論、有利于信息反饋和教師調控的現代化教學環境。它為教師運用現代教育理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臺,十分有利于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培養與成長。
3.培養指對人才進行教育、培訓的過程。被選拔的人才一般需經過培養訓練,才能成為各種職業和崗位要求的專門人才。培養人才的形式有多種,除了在各級各類學校中進行系統教育的進修外,還可采取業余教育的培訓班、研討班等形式。
伴隨著現代教育教學的發展,教育技術實踐能力是當代每名教師都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我國中小學已廣泛普及,但大多數學校辦學規模不大,部分城鄉中小學應用教育技術實踐手段還沒有普及到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具體情況表現為環境設施和教育觀念兩個方面:
1.部分鄉鎮中小學校教育技術環境設施還不完善。目前中小學的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各地各級政府投入教育方面大量資金,校園環境得到改善,但是配套的中小學教育技術設備陳舊和年久失修,導致教育教學中利用率不高。然而在部分發達地區教育設備比較齊全,但是在建設過程中只重視硬件的配套和建設,輕視軟件的開發和應用,教師的教育技術實踐能力欠缺。造成課堂上硬件設備被擱置,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現象,使得部分設備只是用來作為迎接檢查的擺設。目前很多中小學都配置了信息化教育設備,但真正利用起來的并不多。特別是一些非聯盟和集團化的中小學校,由于運用教育技術人才的缺乏和分布不均,使得這些設備缺少必要的技術支持。尤其是在教育欠發達地區,有的地方甚至還在使用傳統的黑板和粉筆進行教學。
2.人們在觀念上對教育技術實踐能力認識不足,據筆者調查分析發現,63.4%的教師仍將教育技術等同于信息技術,對教育技術的理論知識及教育技術在教育改革中所處的地位與價值了解甚少。33.2%的教師認為在教學中使用教育技術是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只有3.6%的教師認為教育技術實踐能力與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的關系不大。絕大多數教師對信息技術運用的能力極低,47.5%的教師能熟練地運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教育傳播媒體,20.1%的教師對信息技術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運用技能。32.4%的教師(年長的)對信息技術的基本運用技能還是空白。但教育技術不是人工智能,它不能代替教師,教育技術能夠改變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能夠極大的提高教學效率。然而部分老教師對教育技術概念也存有模糊理解,對教育技術在現代教學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導致這部分教師不能理解教育技術實踐能力對日常教育教學的影響,仍固執的認為粉筆,教科書,照本宣科就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了,對教育改革投入的熱情不高。
1.思想觀念不到位。在教育技術實踐的工作中,影響和制約教師教育技術實踐能力的根本因素,大部分是來自人們頭腦中固有的舊思想、舊觀念。有的認為,教育技術只是電教人員和信息技術教師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其他教師不用了解;還有的認為教育技術純粹是一個紙上談兵,沒有一點實際用處。尤其領導思想觀念上的不重視,更影響著當代教師工作的開展,從而影響到整個學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
2.硬件設施不到位。 硬件建設是學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高的根本基礎和條件,沒有硬件建設就談不上教育技術的應用,教師教育技術實踐能力的提高變成子虛烏有。
3.教學資源不到位。信息化教學資源主要是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各種數字化素材、課件、數字化教學軟件、網絡課程和各種認知、情感和交流工具。 目前實行的新課程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作支持,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的變革擴大了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需求并為之提供更大的應用空間。
4.教師繼續培訓不到位。由于受經費、師資、人才選拔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許多教師很難有機會進行繼續教育培訓學習。
1.改變思想觀念,提高認識。中小學教師是否需要運用教育技術手段方法來進行教學,作為教師要有一定的認識。只有真正認識到:教育教學中教育技術實踐的普及實指是在促進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變,在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實施素質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加大教育技術資源的創建。因地制宜地開展學校教育技術硬件和軟件資源的建設。各級學校要根據教師教學的實際需求,在硬件建設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完善學校軟件資源的建設。并按學科課堂實際需求分析確定總體任務,制定完善的基本步驟,依照各自特長明確分工。這樣節省了大量的時間,豐富了教學資源庫,滿足了教學實際需求。
3.加大培訓力度,促進教師教育技術素質的提高。為了使學校的所有現代教學設備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來,教育行政部門必須重視師資培訓工作,對在職教師大力進行信息技術的全員培訓,從培訓目標的確定上既要考慮基本技能的培訓,也要注重教育技術理論的學習,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真正把教育技術融入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去。培訓內容要緊密結合教學實際需求,利用案例分析促進培訓,再輔之以政策獎勵,激勵廣大教師主動運用教育技術實踐輔助教學,有效地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現代教學水平。
4.落實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工作,在當前大多數在職在崗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普遍欠缺的前提下,采取全員培訓的方式。全面開展對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技術實踐能力培訓,并且把教育技術應用能力與教師的職業技術資格評定結合起來,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教師的教育技術實踐能力。